清華大學心理學系彭凱平教授課題組于教育學領域權威期刊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發表了題為“教師活力與積極師生關系:師生情感傳遞效應研究”的學術文章。該研究聚焦于教師活力對積極師生關系的影響,并深入探討了師生之間的情感傳遞效應。
在教育領域,構建良好師生關系始終是教育實踐和學術研究的重點課題之一。積極的師生關系被證實與學生的良好表現(情感、行為和認知)密切相關。
文章摘要
具體而言,積極師生關系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業成就,還對學生的社會情感發展和心理健康有著深遠的影響。大量研究表明,教師的幸福感越高,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越高;教師的教學愉悅越高,學生的愉悅感越高;教師對學生的期待越高,學生的自我價值感和學習動力越高。另一方面,隨著近年來積極心理學的興起,教師活力作為影響師生關系的一個新維度受到了研究者的關注。活力理論認為,個體的活力狀態能夠影響其情緒、認知和行為,進而影響人際關系和社會互動。本研究結合這兩個研究熱點,基于活力理論,提出教師通過情感傳遞效應以自身的活力和熱情影響學生,激發學生的活力 ,從而推動積極師生關系的形成。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收集了2386名中學生和76名班主任教師的數據,通過將每個學生的數據都根據其所在年級和班級,與對應教師的數據進行了配對,從而建立了詳細且一一對應的數據集。問卷包括了對教師活力(教師自評),學生感知到的教師熱情(學生評價),學生活力(學生自評)以及學生感知到的積極師生關系(學生評價)的測量。
研究發現,教師活力與學生活力、 學生感知教師熱情均呈顯著正向相關;學生活力與學生感知教師熱情呈顯著正向相關, 并且這兩個變量分別與積極師生關系呈顯著正向相關。
問卷結果
根據相關性分析的結果,本研究更進一步進行了鏈式中介效應分析,結果表明,教師活力不僅可以直接正向預測學生感知到的積極師生關系,還可以通過學生感知教師熱情的中介作用、 學生活力的中介作用以及這兩者的鏈式中介作用間接地正向預測積極師生關系。這一中介模型的確立,為教師通過情感傳遞效應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的理論提供了實證證據。教師活力水平高的教師更有可能在教學中展現出更多的熱情和活力,這種積極的情緒和活力能夠被學生感知到,從而激發學生的活力,最終促進積極師生關系的形成。
分析結果
上述結果表明,教師可以通過提升自己的活力水平來改善師生關系,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成效;學校可以開展教師培訓,幫助教師了解情感傳遞的重要性,并提供策略和技巧來提升教師的活力水平,通過建立積極的校園文化和氛圍促進師生之間的積極互動;此外,學校也應關注教師職業倦怠感,減少教師工作壓力,并充分保障教師身心健康,提升教師活力。
研究為教育領域的研究者、實踐者以及社會各界提供了重要的實證參考,并將活力理論應用于教育學領域,通過實證研究驗證了教師活力對師生關系的影響,豐富了師生關系的理論模型。研究還揭示了情感傳遞在師生關系形成中的作用,為理解師生之間的情感互動提供了新的視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