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改成槍戰片、紅樓夢變成武打戲……基于深度學習、diffusion模型的AI魔改顛覆了中華文化的傳統敘事與主流色彩。
網友在這種獵奇之中找到了一種反叛的自由,不同經典影視角色的雜糅與反串極大迎合了流量時代媒體對于”眼球效應“的追逐。
但同時,AI魔改破壞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根與魂,一定程度上會顛覆新生代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讓沒有看過原作的人分不清真假虛實。這樣的“魔改”在潛移默化中解構傳統嚴肅的正統文學,將經典變成鬼畜無厘頭、一盤散沙的街頭話本。
或許很多年后,人們聚集在一起討論四大名著,會誤認為深閨里的林黛玉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俠女,而悟空是和李逵拜把子的好兄弟……
對此,12月7日,廣電總局網絡視聽司發布《管理提示(AI魔改)》,要求規范管理AI重新生成的影視內容。
AI搞抽象
四大名著遭魔改
倒反天罡,林黛玉居然能倒把垂楊柳了。
在我的印象里,垂楊柳是花和尚拔的呀。
大膽AI,除了經典影視劇,也向名著出手了。
看看下面還是你熟悉的影視形象嗎?
三國演義關羽和西游記孫悟空抱在一起。
甄嬛開槍向雍正,被網友戲稱為打響反封建第一槍!
唐僧和女兒國國王談起戀愛……
AI魔改為何引人入勝?
這些爆火二創作品的背后都有一個顯著的特征:傳統IP。
四大名著、甄嬛傳等影視就本就是文藝市場里歷久彌新的陳釀佳肴。“經典劇情+童年回憶”更是滔天流量密碼。AI作為技術解構了90后的集體記憶,當我們熟知的角色或情節被置于全新背景時,這種反差性挑戰了受眾對經典作品的固有認知,反而產生新鮮感。
AI魔改的另一個特征是“顛覆角色”,不論是讓林妹妹倒把垂楊柳、還是讓唐僧談戀愛,本質都是跳出了原作設定的故事框架,讓人物像被下蠱一般,做出不符合其形象內核的反常動作。這種顛覆類似于一種后現代的快感,與互聯網挑戰正統的開放特質不謀而合。
此外,AI向經典影視劇開刀也是技術與藝術的交匯。一方面,經典IP自帶流量,另一方面,AI的腦洞能力max,將天差地別的元素、情節、人物嚴絲合縫拼接在一起,不就是新媒體內容的制勝法寶嗎?
但是,技術發展不應凌駕于文化傳承之上,更不能成為破壞知識產權的工具。
AI跨界“魔改”現象,讓四大名著等經典作品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比如《紅樓夢》中的扶風弱柳的林黛玉,在AI的“魔改”下變成“倒拔垂楊柳”的武功高手;而《西游記》里的唐僧成了戀愛腦,和女兒國國王談起了戀愛。更有甚者將各類影視IP相互客串。這些荒誕不經的改編,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眼球,卻也引發了廣泛的爭議和批評。
垃圾AI,還我童年
除了癡迷于拼接各種無厘頭的元素創作悖逆主流價值的魔改短片,部分網友銳評道:“垃圾AI,還我童年!”
觀點一:AI二創須遵守一定的底線
國產劇是引子,AI二創需要討論重點和邊界。
至于國產老劇,因為是經典、眾多人的集體回憶,確保了穩定的被吸引的觀眾存在,也保證了魔改對記憶帶來的沖突造成的新鮮感和愉悅感。所以大家魔改的經典老劇比較多。
但這樣的“魔改”必須遵守一定的道德底線和倫理準則,不能讓二創變成了以追求噱頭、流量為基點的惡搞。
喪失了底線的AI二創不僅是對原作的不尊重,更可能誤導讀者,特別是年輕一代對經典的理解。
觀點二:娛樂化和商業化之間應有明確的界限
傳統創作依賴人類的靈感和經驗,而AI則通過海量數據分析和算法生成內容。這種新舊創作方式的交鋒,為藝術創作領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同時也引發了關于原創性和藝術靈魂的深度討論。
有網友指出,AI不可以過度娛樂化,更不可以商業化,一旦謀利就應當判為侵權。
觀點三:標注AI生成,將造假扼殺在萌芽中
AI改編也凸顯了版權保護的重要性和復雜性。在數字時代,如何界定AI生成內容的版權歸屬,如何平衡原作者權益與技術創新,都是亟待解決的法律和倫理難題。
有網友指出,要不就像廣告法一樣在文末表明“該內容為AI生成”。
這樣,不至于挑戰了原創文學的正統性,保護了原著著作權。一定程度上也能夠扼殺基于商業牟利和流量思維的侵權現象。
AI犯法
廣電總局下場整治
AI改編對部分網友童年濾鏡的精神荼毒,其串接各種影視元素本身也是真的犯法啦!
1、侵犯著作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十二條第一款,未經著作權人許可,發表其作品構成侵權。在AI領域,這表現為未經原作者許可,利用AI技術復制、修改或傳播受著作權保護的作品。使用AI軟件對經典影視劇進行“魔改”,即使是以新的要素組合,也仍然使用了原作品的內容,這就構成對原作品著作權的侵犯。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十二條第六款,未經著作權人許可,以改編、翻譯、注釋等方式使用作品也構成侵權。利用AI技術對經典影視劇進行二創,曲解了原作的作品精神,實質上是未經許可的改編行為,侵犯了原作品的改編權。
2、侵犯肖像權
根據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八條,自然人享有肖像權,有權依法制作、使用、公開或者許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肖像權保護的是個人對其肖像的控制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擅自使用其肖像。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九條明確指出,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丑化、污損,或者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偽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權。
這意味著,如果AI技術被用來未經允許地創建、修改或公開某人的肖像,這可能構成對肖像權的侵犯。而AI“魔改”經典影視劇時,往往會使用原劇中演員的肖像。未經演員同意,擅自使用其肖像進行“魔改”,就可能構成對演員肖像權的侵犯。
對此,廣電總局網絡視聽司日前發布《管理提示(AI魔改)》,指出近期AI“魔改”視頻以假亂真、“魔改”經典現象頻發,要求各相關省局督促轄區內短視頻平臺排查清理AI“魔改”影視劇的短視頻。
提示認為這些視頻與原著精神內核相悖,且涉嫌構成侵權行為,并提出具體管理要求:
1、各相關省局督促轄區內短視頻平臺排查清理 AI「魔改」影視劇的短視頻,并于 12 月 10 日反饋工作情況。
2、嚴格落實生成式人工智能內容審核要求,舉一反三,對各自平臺開發的大模型或 AI 特效功能等進行自查,對在平臺上使用、傳播的各類相關技術產品嚴格準入和監看,對 AI 生成內容做出顯著提示。
當然,廣大網友在用AI對影視劇進行二創時也應注意,任何改編都應當建立在對原作精神和核心價值的深刻理解之上,而非僅僅為了博人眼球。創作者須意識到經典作品所承載的重要文化價值,改編的初衷應該是探索新的藝術可能性,而非單純追求短期流量和關注度。
同時,還需要審慎考慮改編作品對不同年齡段、不同文化背景受眾可能產生的影響。此外,在進行改編時,充分尊重原作的知識產權也是不可忽視的法律和道德責任。只有在這些原則的指導下,AI改編才能真正發揮其創新潛力,為文化藝術領域帶來積極的影響。
不過,AI之風已不可逆,只希望二十年之后,我們還能分清楚四大名著里的角色誰是誰吧!
【有獎調研】2024年了,開發者們過得還好嗎?碼客人生開啟了新一輪的程序員幸福指數問卷調查,參與問卷調研:https://dworks.zhiding.cn/f/DecZmP,幸運用戶還可獲得50元京東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