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噩耗傳遍大江南北,億萬人民陷入深切的哀痛。
全國上下對毛主席的思念與崇敬,化作了一個共同的愿望:永久保存他的遺體,以便后人世代瞻仰。
于是,毛主席紀念堂的構想誕生,并在短短一年內奇跡般地建成,成為天安門廣場上莊嚴肅穆的一座豐碑。
但這座紀念堂的建造過程,以及紀念堂內那尊毛主席坐像的誕生,卻充滿了無數令人難忘的故事和爭議。
毛主席紀念堂北大廳正中央,佇立著一尊3.5米高的毛主席坐像。這尊雕像采用北京房山出產的漢白玉雕刻而成。
這塊巨石的開采極為不易,是當地礦工和人民群眾日夜奮戰的成果,也是該地區有史以來最大的優質漢白玉。
雕像的設計同樣經過多輪遴選,最終選擇了著名雕塑家葉毓山的設計稿——毛主席安詳地坐在沙發上,左腿自然翹在右腿上,神態慈祥,仿佛在與人們親切交談。
這一設計捕捉了毛主席生前喜愛的坐姿,展現了他的平易近人和親切感。
從漢白玉運至工地,到雕刻完成,前后僅用六個月。這期間,全國各地百余位雕塑大師全力以赴,每天高強度工作十幾個小時。
雕像完成后,被安置在北大廳中央,與背后的巨幅絨繡《祖國大地》相映成輝。然而,這尊雕像卻在落成后引發了爭議。
毛主席坐像落成后,有專家提出,這一雕像的翹腿姿勢顯得過于隨意,與紀念堂肅穆的氛圍不符。
甚至有人認為,這種姿態可能會被某些外國人士誤解為“大國沙文主義”,與毛主席一貫的謙遜形象相悖。專家建議拆除雕像,換成更莊重的平坐姿態。
這一提議得到部分領導的支持,并決定重新制作雕像。然而,這一決定卻讓雕塑團隊倍感挫折。
他們為雕像付出了無數心血,怎么能眼看其被輕易替換?面對這樣的情況,毛主席紀念堂雕塑創作主任韓福裕站了出來。
韓福裕認為,替換雕像不僅費時費力,還可能對紀念堂設施造成破壞,影響紀念堂對外開放。
他提出一個創新方案:用鮮花布置在雕像四周,遮擋住翹腿部分,從而弱化爭議。
這一提議得到了上級的肯定。在鮮花的點綴下,雕像與絨繡背景形成了和諧的整體。毛主席的親切形象沒有改變,雕像也因此得以保留。
除了這座雕像,毛主席坐像背后,那幅巨大的絨繡作品《祖國大地》,也是一件極為難得的藝術品。
這幅高7米、長24米的絨繡畫,以毛主席《沁園春·長沙》中的“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為靈感,描繪了祖國壯麗的山河美景。
畫中,晨曦微露,群山蒼翠,江河蜿蜒,遠處的雪山與近處的青峰交相輝映。畫面氣勢恢宏,展現了中華大地的無限生機。
毛主席端坐在這一壯美景色之中,既體現了他對祖國的深厚情感,也彰顯了他的非凡氣魄。
毛主席紀念堂的建造是全國人民共同努力的成果。從選址到落成,僅用了一年時間,這在當時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參與建設的工人、設計師和藝術家們,懷著對毛主席的無限崇敬,夜以繼日地工作。他們之中,很多人是自愿加入,只為了用自己的方式向偉人告別。
紀念堂落成后,成為全國人民瞻仰毛主席遺容、緬懷偉人的場所。無論風雨,每年都有數以百萬計的人前來參觀,表達對毛主席的敬仰之情。
毛主席紀念堂不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座承載著民族感情和歷史記憶的豐碑。
今天,毛主席紀念堂仍佇立在天安門廣場上,訴說著一代偉人的傳奇,承載著一個民族的記憶。
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它將永遠激勵著中華兒女,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故事##近代史##近代史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