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穎欣和母親在一起。
家里面,是指在自家屋里?還是指自家種的小麥磨出的面?或是指家人親手搟的一碗面?這些疑問,在距離西安市區近1小時車程的鄠邑區蔡家坡村四組的“家里面”面館,統統都能找到答案。
誰不說咱家鄉美
12月初,記者驅車來到地處秦嶺腳下的西安市鄠邑區蔡家坡村,一排排整齊的民房坐落于青山懷抱之中。在這里,抬頭就能望見巍峨起伏的青山和一望無垠的麥田。
漫步在蔡家坡村,雕塑裝置、8號公路、美術館、咖啡店等為村莊賦予濃濃的藝術氣息。再加上紅火的“村晚”和“關中忙罷藝術節”助力,近幾年,不少人紛紛至此一探究竟。
“三碗手搟面哦,一個不要辣子對不?”“對著!”一個平常的周五下午兩點半,盡管已經過了飯點,游玩結束來“家里面”面館吃面的食客依然絡繹不絕。院落里,兩桌已經吃完面的游客,貪戀午后暖陽,并不著急離開。
面館主理人盛穎欣正在收拾餐桌,妻子丁嬌嬌忙著招呼客人落座。廚房里,盛穎欣的母親在鍋臺邊忙著下面、潑油、調味。
筋道柔韌的寬面舀入大碗,鋪上配菜拌上肉臊子,撒上蔥花和紅辣椒面,“滋——”一勺色澤金黃的熱油淋上,瞬間香氣四溢。
在32歲的盛穎欣看來,這可不僅僅是一碗面,更是一份鄉愁、一份對故鄉的深深眷戀。
在城里上大學,又在城里工作,多年過去,為啥會選擇回鄉創業?
從前,盛穎欣認為鄉村千篇一律,枯燥無趣。2018年首屆關中忙罷藝術節在蔡家坡村舉辦以后,盛穎欣發現從小生活的村莊變樣了。游客人氣旺、文藝氛圍濃,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愿意回到村里。“你看我們村多美,就算是冬天,這種藍天白云的日子都特別多,讓人感到很愜意。”說話間,盛穎欣抬頭看著天空。
記者了解到,自2018年起,蔡家坡村將鄉土變為藝術空間,將田野化為展演現場,用藝術激活忙罷節慶傳統,通過舉辦關中忙罷藝術節,帶動鄉村產業、鄉村治理、基層組織全面提升,走出一條文藝賦能鄉村振興的新路子。據統計,2023年蔡家坡村共接待游客51.6萬人次,年旅游綜合收入超過1400萬元。
放棄城市生活返鄉創業
“前些年在外打拼,一年也回不了幾次家,家里我媽那碗手搟面,始終是我心中難以割舍的羈絆。”盛穎欣說,每次回到村里,吃一碗母親親手制作的手搟面,在外漂泊的疲憊就會一掃而空。
火起來后的蔡家坡村,游客從四面八方紛至沓來。
“我媽就是農村那種勤勞樸實的老實人,一輩子愛做飯,做飯也愛琢磨。”盛穎欣說,連續幾屆的關中忙罷藝術節上,母親都以面食參賽,分別獲得“美好鄉村計劃”田野手藝人的金獎和銀獎。這之后,就陸續有不少人建議他開個店,讓更多的人能嘗到地道的關中味道。
對村莊的向往是美好的,但返鄉創業,真正實施起來卻多有不易。在下定決心回村創業前,盛穎欣醞釀了兩年,其中最擔心的還是客流問題。
盛穎欣利用自己從前在城里做飲品的手藝,每年關中忙罷藝術節時,在村里擺攤賣冰粉和手打檸檬茶,算是提前“試水”。
“我們村現在整體漂亮洋氣,所以我開的面館既要保留從前農村的面貌,又要讓人吃得舒心。給食客一種回到自己農村老家吃自家那口面的感覺。”說干就干,盛穎欣和妻子毅然放棄了城市的生活,決定返鄉創業。
“改造中為了節省人力,不少活兒都是我爸親手做的。”丈量、修葺、設計、裝修……經過近半年時間,盛穎欣和父親將自家的土房整修一新,讓小面館初具模樣。
自家從前的三間土房,被改造成“小兩層”,主體結構不變的前提下,增加了不少中式裝修元素,整體風格倒也相得益彰。廚房被專門用玻璃隔斷隔成明廚亮灶,廚房的煙火氣和忙碌的場景,讓坐在客廳等待的食客充滿期待。
一家人擰成一股繩
一碗面,在關中農村,并不稀奇。如何讓吃過的客人再“回頭”?其中的奧秘,不論是食材、味道和村莊,一個都不能少。
“自家種的麥子磨的面,再經過一遍一遍地手工搟制,土鍋柴火灶一煮,我媽那獨一無二的味道一調,吃過我家面的人都贊不絕口。”盛穎欣說起他家的面時,一改一貫的內斂,臉上浮現出堅定的笑容。
盛穎欣和家人琢磨了許久,還向村里有威望的老人請教,面館最終定下“家里面”這個既接地氣又親和的名字。
“這個‘面’有多重意思,既指在我們家里面做出的一碗面。同時這碗面,還指我們自家小麥磨的面,是我們親手為大家搟出的一碗面。”盛穎欣說,目前店里的面,種類并不多,力求每一碗都是精品。比如漿水面用的漿水是母親親手“窩”的,臊子面里的臊子也是當天新鮮炒制的。甚至連面里配的綠葉菜,也是父親每天去地里拔了擇洗干凈的。
盛穎欣想在每個環節,都確保用最天然、地道的食材,給客人呈現出最本真的味道。
“這個面館能做成,我一家人缺了誰都不成。”盛穎欣說,從打算開店起,一家人就打定主意,勁要往一處使。
妻子熱情爽朗善于溝通,負責店鋪的接待工作;母親的主戰場當然在廚房,不論和面、搟面還是調味,都得她親自把控。“我負責到處打雜,全場跑,我爸主要管后勤,擇菜、洗菜、燒火全是他,每個人都閑不下。”盛穎欣笑著說。
味道地道、價格公道,“家里面”今年“五一”假期一開張,就受到游客的歡迎。盛穎欣告訴記者,這幾個月來,小面館每月會為全家帶來近3萬元的收入。
事業在鄉村扎根,全家不僅能增收致富,還能團聚在一起,盛穎欣更加堅信自己選的這條路沒錯。
青年重新愛上鄉村
鄉村的回饋,在盛穎欣看來遠比預想的更多。
“我們面館城里的客人多,不少人開個把小時車,就是為了來吃碗面。關中人吃面嘴叼,好不好吃,一口就能嘗出來。吃完再坐院子里曬個太陽喝個茶,舒坦。”盛穎欣告訴記者,客人中不少都是回頭客,來得多的都處成老熟人了。
面館開業這半年,一家人比從前更忙更累,但心情和狀態卻更好了。
回村開店以來,盛穎欣坦言從未感受過任何阻力。蔡家坡村對青年返鄉創業的支持是落在實處和細處的。村里在合適的機會,總會幫著面館進行推廣,讓更多游玩的人知道蔡家坡村有一家專業面館。盛穎欣說,面館開業半年,他從未做過推廣,基本都是靠口碑和鄉親的推薦形成目前的客流。
作為一名“90”后,盛穎欣坦言自己曾經一度也不喜歡農村,上大學離開家鄉去城里后也暗下決心不再回村。
如今,鄉村“脫胎換骨”,自己的事業生根發芽,一家人其樂融融……再次回到鄉村的盛穎欣,又重新愛上了這個自小生活的鄉村。
“面館做好是前提,但我現在也有一些其他的思考和計劃。”盛穎欣說,比如自家的面粉,不少相熟的食客想買。隨后他就思考,能不能考慮把自家的面粉品牌化,同時還能帶上家鄉的特產,比如葡萄酒、自家地里種的菜等,做出一個系列的品牌。
在盛穎欣心里,“家里面”面館已經成為他和鄉村最好的鏈接,他要踏實做好每碗面,讓這個店能開得長長久久。
這半年,村里也有不少年輕人來找盛穎欣“取經”。我們期待,能有更多的年輕人回歸鄉野、扎根農村,書寫自己的創業故事。 文/圖 首席記者 梁璠
來源:西安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