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南水”譜新曲
12月6日一早,安康市漢濱區瀛湖鎮橋興村,點點炊煙升騰。這個碧水環繞的村子,從瀛湖的“懷抱”中醒來。
“以前,一輛又一輛車拉著魚出去;現在,一輛又一輛車載著游客進出。”橋興村黨支部書記唐漢邦感慨萬千,“山水還是那個山水,但我們徹底換了個活法!”
安康瀛湖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涵養地。圖為10月28日無人機拍攝的瀛湖翠屏島秋色。 通訊員 趙華斌攝 漢江、丹江匯入丹江口水庫路線示意圖。 薛淞制
瀛湖是安康在漢江上筑壩形成的人工湖,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涵養地。漢江在安康境內流長340公里,常年流量262億立方米。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安康市及時叫停了年產值超4億元的網箱養魚產業,并在瀛湖庫區實行禁漁,確?!耙汇逅览m北上”!
通水10年,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累計調水超680億立方米,受水地群眾所用的每10杯水中,有7杯來自陜西。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10年來,陜西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推進陜南三市產業結構調整,最大程度減少對水源地生態的影響破壞,確保漢江出陜斷面水質穩定達到Ⅱ類以上。
不信青山“喚”不回
12月5日,走進安康市紫陽縣麻柳鎮麻柳村,沿著通村水泥路而上,200余畝茶園映入眼簾。
一壟壟低矮的茶樹依著山勢排布,如同印在山間的道道指紋。誰能想到,這片茶園的所在地曾是一個水泥廠的礦石原料開采區。
“當時,廠里有五十幾個工人,水泥年產量超10萬噸,產品在秦巴山區供不應求。但是,只要生產線開起來,方圓幾公里都是飛塵,哪里有現在這么好的環境!”原水泥廠負責人于安林回憶。
紫陽縣地處巴山北麓、漢江上游。2013年開始,紫陽縣把涵養水源、保護生態作為重中之重,逐步關停工藝落后且能耗高、污染大的工業企業,騰籠換鳥,為綠色產業發展留出空間。
2014年,這個水泥廠正式關停。麻柳鎮近6000畝的茶園,讓于安林看到了新的機遇。
茶葉產業是紫陽縣最具優勢的傳統產業。2018年,于安林在原來的礦石原料開采區上建的茶廠正式投產。
山綠了,水清了,茶葉成為當地群眾增收的主要來源。麻柳村從礦山到茶山的轉變,正是陜西全面加強水源地保護,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縮影。
統計數據顯示,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10年來,陜南三市關停并轉遷了370多個污染嚴重的企業和礦產資源開發項目,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12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8個、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13個,在探索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轉化路徑上取得了顯著成效。
全民共治“守”初心
12月4日7時,天剛蒙蒙亮,商洛市商州區腰市鎮馬角村黨支部書記李占良帶上裝備,開始了新一天的巡河。
馬角村是丹江發源地,涓涓溪流干凈清澈。
作為漢江最長的支流,丹江從這里出發,奔流向東390公里后,進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渠首──丹江口水庫,隨后一路北上,滋潤京津。
“大家都知道這水是要送到北京去的,守護好水源就是我們光榮的使命。”李占良說。
12月5日,安康市南水北調環境應急指揮處置中心的指揮平臺大屏上,漢江流域各監測點位的實時監控畫面清晰可見。
“實時在線監測數據每4小時更新一次,主要監測水質的酸堿度、高錳酸鹽、重金屬等13項指標。目前,水質達到地表水Ⅱ類以上……”該中心副主任何勇說。
安康市南水北調環境應急指揮處置中心先后接入應急管理、氣象、運管等多個系統,還與湖北省十堰市簽訂跨界河流聯防聯控協議,通過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以全流域的“智慧升級”,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
不只是安康,10年來,陜西對陜南三市所有水系實行最嚴格的保護措施——
目前,陜西實行省委書記、省長雙總河湖長制,省長和常務副省長分別擔任漢江、丹江的省級河長,帶動漢江、丹江流域內的6800余名河湖長履職盡責;
漢中、安康兩市打破行政邊界概念,開展漢江流域協同立法,加強上下游聯防聯治;
著力提升環境監管體系、環境執法效能、水源安全風險防范水平,筑牢水源保護安全線,壓實流域保護責任……
在多項措施推動下,漢江、丹江干流出境斷面水質10年來穩定保持Ⅱ類及以上,流域內7個國控斷面水質達到Ⅰ類,江水豐盈,水流澄澈。
陜西用一江碧水彰顯使命與擔當。
綠水青山“惠”民生
在漢江漢中主城區段的天漢濕地公園,一江秀水碧波蕩漾,飛鳥翩躚嬉戲。
“以前,這里是一片荒灘,雜草叢生。現在,這里風景如畫,成了我們身邊的幸福園。”漢中市民張建生說。
經過多年治理,天漢濕地公園已修復綠地約145.6萬平方米,有自然水域6平方公里、生態島嶼219座;生長著314種植物,30種魚類、80多種鳥類在這里繁衍生息。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以來,陜西突出污染防治重點攻堅,強化生態環境協同治理,從源頭守護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全力保障漢江、丹江流域的河湖水質和生態環境安全,踐行確?!耙汇逅览m北上”的莊嚴承諾。
——在優化水環境、改善水質方面,完成了3083個入河排污口的逐一溯源。陜南三市31座縣級以上污水處理廠均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
——在推進礦區生態系統恢復方面,實施漢江、丹江流域涉金屬礦產開發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完成漢中市略陽長溝、寺溝硫鐵礦礦硐封堵和10套硫鐵礦廢水應急處理設施建設。
——在水域岸線生態修復方面,實施生態流量保障、小流域建設和坡耕地綜合整治,完成省級重要濕地調查并實施保護與修復,出臺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施意見,全省生態環境保護法規體系日趨完善,南水北調水源地保護的法治基石更加穩固……
12月6日傍晚,漢江白河縣下卡子段的水面上波光粼粼。青山不語,從寧強縣奔流千里而來的漢水,從這里離陜而去。
漾漾清流潤民生。這是一江“南水”的決心,也是一江“南水”的使命。(記者 劉印 徐穎)
高水平保護水源地 陜西“劃出硬杠杠”
一湖碧波 滋潤山鄉
安康瀛湖位于漢江上游,是陜西最大河道型湖泊,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涵養地
○ 全面取締瀛湖庫區深水吸砂及各類水上作業平臺23家
○ 取締庫區養殖戶468戶、拆解網箱31533口
○ 實現庫區污染物零排放目標
兩江奔流 重點攻堅
漢江、丹江年均入丹江口水庫水量占年均入庫總水量的70%
○ 在漢江、丹江流域設置手工監測斷面87個、自動監測站22個
○ 對排查出的3083個入河排污口逐一溯源,建立排污口“一張圖”管理模式
○ 全面完成51條丹江口水庫重要入庫河流“一河一策一圖”
○ 在漢江、丹江流域13條河流開展流域補償
2022年8月13日航拍的二龍山水庫。該水庫位于商洛市商州區,總庫容8000萬立方米(資料照片)。 記者 許奧博攝
三市共治 守好水源
漢中、安康、商洛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推進河湖生態修復
○ 關停并轉遷370多個污染嚴重的企業和礦產資源開發項目
○ 31座縣級以上污水處理廠均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
○ “十四五”期間,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193平方千米
○ 截至2022年,濕地保護面積分別達74萬余畝、52萬余畝、37萬余畝
四級接力 依法護水
落實戰略部署,強化政策協同,國家、省、市、縣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
○ 2014年2月16日,國務院公布《南水北調工程供用水管理條例》
○ 陜西實施《陜西省漢江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陜西省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等
○ 漢中、安康聯合頒布跨區域地方性法規——漢江水質保護條例;漢中制定強化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和濕地資源保護的實施意見;安康制定《安康市推動職能部門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若干措施》;商洛建立每月常規水質和每天金屬監測分析通報工作機制,在全省率先推行環境監管網格化管理
○ 洛南縣加強秦嶺和丹江流域動物、植物、水源地等司法保護;商洛市商州區建立公安和生態環境部門聯動執法機制等
漢江如一條碧色飄帶從漢中市區穿過(2023年11月23日攝)。 漢中市生態環境局供圖
五級河湖長 全民共治
全面落實河湖長制,激發起全社會共同呵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
○ 陜西實現省、市、縣、鄉四級并延伸到村級河湖長全覆蓋,確保每條河流和湖泊都有人管。其中,漢江、丹江流域有河湖長6800余名
○ 動員群眾廣泛參與、主動護水,全省有環保社會組織100余個,安康有護水志愿者1萬余名
六地聯動 跨區共管
堅持系統觀念,強化區域協同,陜西聯合周邊省市共同治理環境問題
○ 陜西與四川、甘肅等省份簽訂跨省流域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協議
○ 漢中市與四川省廣元市、甘肅省隴南市開展跨界河流聯防聯控聯治合作,建立17條跨省河流聯合河長制
○ 安康市與湖北省十堰市、四川省萬源市、重慶市城口縣等毗鄰市(縣)分別建立區域水環境保護協作機制
○ 商洛市與河南省南陽市、湖北省十堰市簽訂跨界流域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協議
七成供水 源自陜西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10年,陜西貢獻70%水量。受水地群眾所用的每10杯水中,就有7杯來自陜西
○ 10年來,漢江、丹江干流出境斷面水質穩定保持Ⅱ類及以上
○ 10年來,流域內7個國控斷面水質達到Ⅰ類
高質量發展促轉型 陜南綠里淘“金”
美麗家園
○ 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12個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8個
○ 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13個
○ 安康瀛湖、漢江(漢中段)被生態環境部確定為美麗河湖優秀(提名)案例
綠色發展
漢中
○ 規劃布局裝備制造、現代材料、文化旅游、綠色能源、特色農業5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和大健康等若干百億級產業集群
○ 打造國家級和省級綠色園區2個、綠色工廠12家、節水型企業27家
安康
○ 形成富硒食品、生態旅游、新型材料、現代物流、毛絨玩具、秦巴醫藥、交通裝備、消費電子8條市級重點產業鏈,構建“生態旅游引領、綠色工業主導、富硒農業奠基”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 獲評國家低碳試點優良城市,入選全國森林生態系統產品價值核算試點市
商洛
○ 重點發展現代材料(新材料)、現代醫藥(生物醫藥)、綠色食品3大支柱產業
○ 入選全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市
(本組數據由記者 徐穎 李欣澤 田若楠 段承甫 董劍南 王佳偉提供 王睿 武丹整理)
來源:陜西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