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往往有很多人相信吃的軟一點,有助于營養(yǎng)吸收,還能減輕腸胃的消化負擔,但從健康角度來看,如果胃沒毛病,適當吃硬一點,更有助于健康。
自古以來我們就強調細嚼慢咽,可以說吃飯時多咀嚼對于健康是有很大幫助的。近日,一項發(fā)表在瑞士《營養(yǎng)素》雜志的新研究,又給咀嚼這個動作賦予了新的好處,增加飲食硬度(咀嚼肌更多活動),有助降低抑郁風險。
更多咀嚼,對身體能有哪些益處?幫你全面解讀,科學提升咀嚼力。
01.
吃得硬,抑郁風險低
在《營養(yǎng)素》雜志的研究發(fā)現(xiàn),飲食硬度與調節(jié)情緒的營養(yǎng)素(維生素B6、維生素B12、葉酸、鋅、鎂等)攝入量呈正相關,但調整上述營養(yǎng)素的攝入后,食物硬度與抑郁風險的關系不變。
這表明,在保證營養(yǎng)的前提下,是食物硬度即咀嚼本身起到了調節(jié)作用。
咀嚼次數(shù)越多,記憶中樞海馬體的血流量隨之增加,而如果用一定的節(jié)奏咀嚼,還可促進血清素的分泌,這種激素能讓人精神放松,心情愉悅。
02.
咀嚼力就是生命力
咀嚼這個不起眼的動作,和促進健康、延長壽命有非常重要的關系。
多咀嚼有助口腔健康
食用硬質食物,有助于保持咀嚼力,維持口腔肌肉力量和頜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咀嚼硬質食物過程中,口腔中產(chǎn)生大量唾液,有助于清潔牙齒、中和口腔酸性環(huán)境,預防齲齒和牙周疾病。硬質食物還可以幫助去除牙齒表面的軟垢,起到自然清潔的作用。
而如果長期偏吃軟食,可能導致牙齒缺乏必要的磨礪,牙釉質表面易形成凹陷,增加齲齒風險。
多咀嚼促進食物消化
唾液中含消化酶,咀嚼次數(shù)越多,口腔分泌的唾液越多,越能和食物攪拌在一起,促進消化。
硬質食物在口腔中被充分咀嚼后,食物顆粒變小,表面積增大,有利于消化酶的接觸與作用,有助于后續(xù)胃腸道的消化吸收。
例如粗糧、豆類等富含膳食纖維的硬質食物,通過增加咀嚼可以更好地促進纖維素的分解,有助于預防便秘、降低腸道疾病風險。
吃得硬有助于控血糖
糖尿病患者應該多吃硬質食物,有助平穩(wěn)控血糖。
硬質食物如全谷物、豆類、新鮮蔬果等,通常對應較低的升糖指數(shù),這類食物結構較為緊密,消化速度較慢,有助于延緩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和葡萄糖的釋放,避免餐后血糖的急劇升高。
此外,食物越硬,咀嚼時間越長,通過延長進食時間來傳遞飽腹信號給大腦,有助于防止過量進食,從而達到熱量控制和體重管理的作用。
硬一點的食物通常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膳食纖維。纖維素不易被人體消化,能夠減緩糖分吸收,有助于血糖的穩(wěn)定。稍硬的食物需要更長時間的咀嚼、消化和吸收,升糖速度相對也會更慢一些。
03.
如何鍛煉咀嚼力
吃飯一直追求柔軟食物,會讓咀嚼力悄悄下降。
日常飲食吃“硬”點
像火燒、煎餅、窩頭、烙餅等相對干硬的食物,需要較長時間的咀嚼、消化和吸收,就比發(fā)糕、疙瘩湯等升血糖慢。
吃面條時煮熟即可,別煮得太軟,烹飪全谷雜豆時別打成漿或做得太松軟,要留點嚼頭,吃米飯時多選擇干飯而非稀飯。
每一口咀嚼20次以上
培養(yǎng)慢慢咀嚼的意識,盡可能每口多嚼幾下。普通人一口飯建議咀嚼20次以上,脾胃功能不好的人及老年人群,每口飯菜盡量咀嚼25次以上。
兩邊牙齒交替使用
吃東西時要注意協(xié)調牙齒的左右兩邊,一邊牙齒咀嚼5次后,將食物轉移到另一邊再咀嚼5次,然后重復這一組動作,要避免持續(xù)只用一邊牙齒進行咀嚼的壞習慣。
提倡“吃硬一點”,也要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量力而行,并非鼓勵大家挑戰(zhàn)牙齒極限,去咀嚼那些堅硬的食物,而是倡導在日常餐飲中巧妙融入那些富有嚼勁,能有效鍛煉口腔與消化系統(tǒng)的食品。
讓食物在口中多咀嚼停留一會兒,不僅能讓每一餐吃得更有味道,也是在為健康加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