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班上發生了一件不太愉快的事情:幾個男生一起,把一個女同學小鹿的桌墊畫花了。
班主任很生氣,給全班上了3節道法課,反問欺負人的幾個男生:“如果是趙同學、錢同學、孫同學、李同學,你們敢這么去欺負嗎?你們就是欺負弱小,知道女同學小鹿不會來我這里告狀。”
我想到老師提到的趙錢孫李4位同學,正好對應4類孩子,確實屬于同學不敢惹、不好惹的孩子,家長可培養孩子往其一靠。
第一類:學霸
成績特別好的孩子,老師經常表揚的,一般不容易成為霸凌對象。
哪怕小學一、二年級不進行筆試,小學、初中成績不能公開,但誰是前幾名、誰是最后幾名,老師、家長、孩子心里都是門兒清的。
大家自然而然是排斥那種跟大家的分數差上一大截的孩子。
不說這種風氣正不正確、好不好,但孩子如果是學霸,其他孩子確實想向他/ 她看齊,集體欺負的概率會小很多。
第二類:班干部
作為班長、副班長、學習委員、語文課代表、數學課代表、體育課代表這幾類與老師打交道比較多的班干部,孩子第一知道他們手上有權利——記下調皮搗蛋小朋友的名字,并告訴老師的權利。
第二也知道他們每天與老師單獨相處的時間更多,那如果欺負他們,無疑是自尋煩惱,分分鐘被老師和家長知道。
所以一般孩子不會冒這種險,捉弄人也不愛拿這一類孩子下手。
也是這個原因,家長為了讓孩子競選上班干部,都爭得面紅耳赤。
我孩子班上二年級競選班干部時,45人的班級,競選班長上臺發言的有12人。
第三類:性格強勢的孩子
如果孩子學習上做不了學霸,也不愿意做老師的小幫手,那就學著培養孩子性格強勢些。
家長自然喜歡孩子順從、乖巧,尤其對女孩的要求。孩子跟自己犟嘴、據理力爭,家長會覺得自己的權威被破壞了,會不滿。
但反過來想,這樣的孩子,是不是面對同齡人、甚至高幾屆的孩子欺負自己時,也敢于反抗,敢于告訴老師、告訴家長、尋求幫助。
老師當時舉例的某男生,說的是:“你們如果這樣欺負孫同學,他是不是一定會還手啦?還會任由你們這樣一直在自己桌上亂畫嗎?”
是的,在學校,老師不愿意孩子互相打起來,教育孩子的一般都是:“別人打了你,不要還手,不要斗毆,直接來告訴老師就是。”
但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們會發現:后座同學扯了我頭發,我告訴老師了,3種可能的結果都不一定停止繼續傷害。
①老師沒搭理,繼續上課。
②老師口頭警告下欺負人的孩子,不痛不癢。
③后座的同學不承認,說:我不是故意的/我沒干。老師說:“這種小事,以后不要告訴我。”
這3種可能,是不是最終受傷的,還是開始就被扯頭發的那個孩子呀。
站在家長的角度,我會告訴孩子:不主動招惹人,但是別人動手,年齡、身高、體型跟你差不多時,你要還手。這樣也會有3種結果。
①先動手的孩子被你的氣勢嚇住了,再也不敢招惹你,其他孩子也不敢輕易欺負你了。
②兩個人扭打在一起,一起喊到了老師辦公室,老師批評了雙方,但所有人都知道你不好惹了。
③先動手的孩子只是好玩,消除誤會,兩人還玩在一起了。
這3種結果,都需要家長足夠相信孩子,也需要家長給孩子撐腰,但肯定比前面3種結果更好。
開篇我說的班上被欺負的女生小鹿,不是一個正常的孩子,單元測試、期中考試、日常作業都經常不完成的,應該是那種可以開證明免考試的孩子。班干部自然不是,性子也是很安靜、不說話,老師、家長、同學問話,都很少回答那種。
因此這些正是狗都嫌的年齡的小男孩,由一個男孩出于“報復”(小鹿在自己桌墊上畫了一筆,我也要畫回去),到好幾個男孩出于“好玩”,開始在小鹿的桌墊上亂涂亂畫。
如果前3類孩子,自家都難以靠邊,這時候害怕孩子被霸凌,還有沒有辦法呢?看看第四類吧!
第四類:家長是家委會的
“孩子不能干,就只能我們家長自己能干了!”這是進入小學以來,3次家長會上,我們數學老師都說過的一句話,她說話背景是:晚上清理書包,帶齊需要帶的學具等等。但這句話,我覺得用在這里同樣適用。
孩子沒法做到前3類,那家長是家委會的會長、副會長、財務委員,孩子也能被其他的孩子“高”看一眼。
電視劇《歡樂家長群》中競選家委會會長
為什么家委會里,我只特別提到這3類呢?
干過家委會的都明白,家委會里委員不少,一個班40-50人,可能家委會委員就是10-20人都有可能。讓老師特別照顧所有家委會委員的孩子,那還是挺難的。
但經常要與老師打交道的會長、副會長、財務委員,搞個什么活動就立馬過來幫忙布置、幫忙做愛心家長、幫忙送水搞后勤,進入學校一多,其他孩子也看到了,心里也會想著:“王同學的媽媽/爸爸經常來學校,她/他肯定跟老師也很熟,我不能招惹她/他家孩子。”
有個媽媽,大寶小寶成績都很一般,但兩個孩子從幼兒園到高中(大寶讀高中了),學校里家委會會長一直是她;校委會負責的部長、會長、秘書,她也一直參與競爭。
她不是全職媽媽,工作超級忙,需要到處飛那種,有次有半年沒見過小寶了。但學校里老師發了什么任務、什么要求,她都是盡全力去完成,實在不在,也是讓自己家人去完成。
這樣盡心盡力的家長,孩子怎么著老師也會多關照些,也是人之常情,更別提什么霸凌她家孩子了。
電視劇《歡樂家長群》
還有一位媽媽,孩子幼兒園時,被老師嫌棄到被迫轉班了。孩子讀小學后,她當上了班上的家委會會長。老師想到沒想到的有關班級的事,她都積極參與。
曾經和她孩子幼兒園同班過的家長都不敢相信,她家姑娘小學后明顯變得活潑、開朗、愛說話了。
當初幼兒園勉強沒有轉園,但被迫轉班、被老師都嫌棄的孩子,到了小學,卻變得老師、同學都喜歡,也自信多了。
孩子肯定也有轉變,但不可否認,更多還是有這位母親的付出。
《歡樂家長群》中家長爭著去學校幫忙搞衛生
如果你不知道該怎么教孩子識別霸凌、應對霸凌,可以跟著《兒童反霸凌啟蒙教育繪本》一起學一學,全套8冊書,適合2-8歲幼兒園、小學低年級孩子和家長看。《對小學社交霸凌說不》,8冊書,適合6-12歲小學生和家長看。
《兒童反霸凌啟蒙教育繪本》第一人稱的故事述說方式,能讓孩子更有代入感。
面對肢體霸凌,孩子應該怎么辨別、怎么尋求幫助、怎么保護自己,《我不喜歡被推搡》這一冊講得很清楚。
家長、老師和孩子自身,可能日常理解出血了、身上有淤青了才算肢體霸凌,但其實不是這樣的。不斷被推搡、被多人推搡,同樣會讓孩子感到身心不適,同樣是霸凌,同樣需要提出反抗。
言語霸凌是一種隱性霸凌,《我不喜歡被辱罵》一冊,告訴孩子:被人嘲笑、辱罵不是你的錯,這些孩子才是真正有問題的,我們需要把這件事告訴老師、告訴家長。
孩子很單純,也很弱小,當受到集體霸凌時,無辜無助且會陷入自我責備的死循環,我們要帶孩子走出來,重新擁抱陽光。
那就要從預防開始,先告訴孩子——這些是霸凌,這些是錯誤行為;這些事情的發生,不是你的錯。
當孩子在學校被嘲笑、被欺負、被歧視、被冤枉、被排擠,希望站在身后的一直有他/她的父母雙親,那“隱性霸凌”自然無處藏身,馬上遁形。
這一套書,不僅孩子要看一看,家長也該學一學。《我不喜歡被欺負》一冊,就寫到了孩子的心理狀況。
很多時候對大人來說確實是小事,但對孩子來說,就是天大的事,他們不懂得如何處理、如何應對,我們應該看到這一點,或者至少做到:讓孩子明白向家長求助,并在孩子求助時,堅定地與孩子站在一起。
《我不喜歡被亂摸》一冊書,告訴幼兒園和低年級的孩子,身體隱私部位是不能被他人觸碰的。
除了父母和檢查身體的醫生,如果有人觸碰自己的身體,需要立馬告訴父母。
每一冊書的最后都介紹了霸凌的方式,以及應對方法,幫助孩子避免傷害。讓孩子學會面對霸凌,勇敢說“不”、及時止損。
《對小學社交霸凌說不》就是一套更適合小學生的書,8個小學生常見霸凌場景:拉幫結派、不道歉、愛炫耀、話太多、被開玩笑、被孤立PUA、傳播流言,8冊書籍一一講故事說明,突出了孩子的內心活動,在講述主人公遭遇的同時,教會孩子應對處理的方法。
霸凌如何預防、如何解決、如何反貶為褒、如何反擊,你不會教的,書里都教了,一看就懂、一學就會。
開玩笑也是有底線的,讓孩子從小拒絕PUA。給家長支招,怎么聊霸凌、怎么回應孩子的問題。
孩子進入小學,會特別渴望友誼。但《這不是真朋友》一冊書,也教會孩子識別同學的情感霸凌,學會自我保護,和畸形友誼說“不”。
書中有不少指引孩子思考和討論的問題,在幫助孩子提高社交能力的同時,預防小學社交霸凌。
根據全球最大的青年志愿者組織DoSomething.Org的報告說明:全球有25%的孩子曾經歷過霸凌。
我們不喜歡自己的孩子成為受害者,同時,也要教導孩子不要成為加害他人的人。
讓孩子和我們家長自己更加強大一點,勇敢對校園霸凌說“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