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稱霸銅鑼灣到力押啟德CBD
撰文 | 米婭
主編 | 付慶榮
頭圖來源 | 雙子匯facebook
編者按
Preface
如歌的香港商業,正在回歸。奢華、煙火味猶在,但進化有些緩慢,呼喚fresh air。【重讀香港】系列,關注大灣區宏大敘事下,香江商業變化中的閃光點。此篇為,香港SOGO。
【】【】【下】【】
香港啟德,人氣飆升。
70萬方呎AIRSIDE、24萬方呎新地「天璽.天」基座商場之后,利福國際耗資超150億港元打造的The Twins雙子匯一期正式開門納客。
作為雙子匯“超級代言人”啟德SOGO崇光百貨,開業之日比“奢牌門神”更惹眼的畫面,是擠到變形的人流。
●圖源:facebook@The Twins Hong Kong 香港雙子匯
這一消息,擊碎了“SOGO或將取消入駐啟德”、“可能大幅縮減面積”的傳聞,也成為利福國際老板劉鑾鴻口中,“無論未來再一個40年還是60年,都會一起與消費者成長”的寄望。
四十年前的1985年,大丸、松坂屋、三越、西武百貨、東急、八佰伴等日資百貨巨頭叱咤香港。這一年,崇光SOGO以后來者之勢,落戶銅鑼灣。
2000年,日本SOGO母公司崇光百貨破產,被西武接手。SOGO香港經營權連同銅鑼灣門店物業,被劉鑾雄、劉鑾鴻及鄭裕彤攜手斥35億港元購入。后來各方把香港SOGO資產注入利福國際,由劉鑾鴻掌舵。
轉為港資的SOGO崇光百貨,見證了日資百貨巨頭香港進退,也伴隨著香港經濟和零售商業變遷的數次急升驟降,但終究是個堅挺的存在。
01
稱霸香港“小銀座”
銅鑼灣SOGO長紅40年
20世紀60年代末至90年代期間,香港經濟強勁,躋身“亞洲四小龍”。浩浩三四十年間,香港零售商業全盛,10多家日資百貨公司先后涌入香港淘金。
“急先鋒”大丸百貨,1960年在銅鑼灣記利佐治街開業,每年利潤豐厚,迅速成為購物地標,融入香港人的日常。老一輩香港人,用“大丸”指代銅鑼灣西片區。小巴設大丸站,市民乘坐公交車時,一句句“大丸有落”是樸素的輝煌印記。
大丸百貨的成功,吸引了更多日資百貨聚集銅鑼灣。松坂屋(1978年)、三越(1981年)、崇光SOGO(1985年)、西武百貨銅鑼灣分店(1993年)先后到來,五大日資百貨巨頭扎堆,使得銅鑼灣成為全港最重要的購物區,得名“香港小銀座”、“港版新宿”。
銅鑼灣之外,東急、八佰伴、永旺、西田等日資百貨分散式插旗香港,共塑香港商業的全盛時期。日式消費品、消費模式及文化的進入,令當時的香港市民追捧日本潮流文化,香港人逛雜貨店、吃壽司和拉面的“日式生活方式”至今流行。
全盛之后,香港經濟及商業發展在1997年金融風暴來臨前后飄搖不止,日資百貨難逃結業厄運。銅鑼灣五巨頭,各有宿命。大丸和板松屋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結束營業。三越百貨和西武百貨銅鑼灣分店同于2006年閉店,趕在全球金融危機前全身而退。
一枝獨秀的銅鑼灣SOGO,稱霸“香港小銀座”,長紅40年至今,“SOGO門口等”仍是市民接頭會面的口頭禪。
●圖源:香港地方志
01
多元客群:留港日本人、港人、臺胞、游客
由于得天獨厚的港口優勢和政策助推,銅鑼灣早早就形成一個工商與住宅完美融合的片區,聚集了內地富商、南洋華僑、底層勞工等多元消費群體。臺灣開放大陸探親后(1988年),臺胞取道香港赴內地的人數驟增,銅鑼灣也成為他們選購禮品之地。
此外,到八九十年代,銅鑼灣“日本人濃度”非常高,居住著數萬日本人,形成一個完整的“日本小社會”。當時,日本人是主要的高消費群體,亞洲面孔進店,店員會先用英文、日文打招呼。
1997年香港回歸、2008年金融危機,香港兩度力推自由行,內地游客赴港“掃貨”成風,銅鑼灣是首要之地。
相比“大到走斷腿、大部分時間都在找東西”的海港城,貨品又全又集中、價格友好的SOGO崇光,是許多內地客偏愛的血拼天堂。Trip.com上有網友于2018年發帖稱,“銅鑼灣SOGO的包,比海港城還要便宜,PRADA價差1000港幣……”
大丸、板松屋、三越百貨結業后,SOGO得以“獨享”以日本人為主的高端消費群體、香港本地客及其他多元客群。
● 圖源:ADIN TIME HK
02
先鋒敢為:直連港鐵,自持物業
聚合多元客群,最重要的是解決“怎么去”的問題。商場與地鐵連通,在如今TOD商業相當成熟的香港已算是標配,但在1985年還算是相當先鋒的做法。
港鐵銅鑼灣站E出口可直達SOGO地庫,D1出口可達SOGO東角中心出口。時至今日,仍有港人記憶猶新,“如果我冇記錯,SOGO開幕同日,亦系地鐵港島線啟航。”
《香港志.總述大事記》記載,銅鑼灣SOGO開業之初,占地13萬平方呎,共十層,投資額達六億港元。
如此高額的投資,一大原因是,SOGO崇光采取自持物業,可控性強,有本錢熬過多輪周期動蕩。而當時其他來港的日資百貨公司多屬租戶身份,抗逆性不可同日而語。
自家物業護航,2001年SOGO崇光被收購后轉為港資,逃過日本母公司破產厄運。在其他日資百貨悉數退場或暗淡的反襯下,SOGO崇光在香港愈發耀眼,并趁熱打鐵屢次擴建、連通,成為全港最大、貨品齊全的百貨公司。
03
貨品全、價格低:比海港城好逛好買
1985年,銅鑼灣SOGO標榜“香港前所未有、貨品最齊的百貨公司”。
近四十年后,其業態和品牌組合依舊有自己的優勢,每個樓層有不同銷售重點,例如名牌手袋、珠寶首飾、運動用品等。更在11樓開設書店,專門售賣日文流行雜志、書籍和漫畫,是香港全面、細致的日式潮流文化聚集地。
國際大牌精品方面,“香馬驢雕卡”五大頂奢缺席,但PRADA、BURERY、Celine、Emporio Amarni、Marni、Miumiu、SaintLaurent、Versace、Tory Burch、Coach等也夠撐場。
● 圖源:利福國際官網
作為核心品類的美妝,在全港相當強勢,國際一線、大眾平價、小眾熱俏,應有盡有。肉眼可見的是,銅鑼灣SOGO的美妝勢頭還在疊加。日本高端美妝護膚品牌SUQQU、PRADA BEAUTY分別于2024年3月、4月首次登陸香港,均入駐銅鑼灣SOGO。LVMH旗下的Benefit Cosmetics等品牌全新專柜,亦鐘情此地。
常年的品牌特賣、半年一次的店慶「感謝祭」(5月和11月),折扣兇猛,是其自1985年延續至今的傳統聚客法寶。簡單粗暴,但行之有效。
●facebook 網友曬出的崇光一周年「感謝祭」優惠券
利福國際官網數據顯示,銅鑼灣SOGO「感謝祭」銷售額2007年達3930萬港元,2010年飆升至6880萬港元,2013年更是創下「感謝祭」首日銷售額1.104億港元紀錄,總銷售額超過7.97億港元。氣勢如虹,可見一斑。
漂亮的業績,讓銅鑼灣SOGO成了利福國際頂梁柱。2018年利福國際銷售款項總額增加13.5%至117.1億元,其中銅鑼灣占比83%,增幅10.5%。也是在這一年,利福國際與日本崇光西武百貨簽訂新一輪20年崇光商標特許權協議。
有網友感嘆,“這些年,香港商業后起之秀不少,但銅鑼灣SOGO的地位依舊難以撼動”。這也讓司利福國際底氣十足,想要再復制一個銅鑼灣SOGO。
02
折戟尖沙咀
SOGO兩番失利
2004年香港SOGO資產被注入利福國際,后者于當年4月登陸港交所,IPO交易金額為17.18億港元。
利福國際趁勢推進SOGO崇光百貨的擴張步伐,瞄準香港另一個商業繁華地塊——尖沙咀。
SOGO第一代分店,于2005年在尖沙咀尖東梳士巴利道12號開業,面積約11萬方呎。該店于2014年2月閉店,同年12月遷到彌敦道20號喜來登酒店基座重新開業,是為第二代分店,后者也于2023年3月閉店。
●圖源 :inmediahk.net
兩次出擊,SOGO尖沙咀店人流始終不理想,生意不溫不火。在利福國際財報中,銅鑼灣SOGO營收向來占總營收八成左右。具體到每年最重要的「感謝祭」促銷期,更顯尖沙咀SOGO“吊車尾”。
根據利福國際2015年年報,當年「感謝祭」期間,銅鑼灣SOGO帶來銷售額達22.4億港元,尖沙咀SOGO卻僅錄得4.08億港元收入,二者反差巨大。
SOGO尖沙咀店前后18年,一直鮮少見諸報端。內地社交平臺上,銅鑼灣SOGO購物攻略爆帖很多,尖沙咀SOGO攻略幾乎不見蹤影。唯有2023年3月結業前長達3個月的清倉甩賣,備受媒體和消費者關注。
從這最后的喧囂中,可對尖沙咀SOGO經營狀況,概括一二。
01
客群單一偏重游客,競爭力不敵海港城、K11
相較而言,銅鑼灣是目的性消費屬性極強的傳統商業片區,尖沙咀是更新潮的旅游商業區,后者的消費群體相對單一,偏重游客。當地媒體報道,早年SOGO管理層就坦言,尖沙咀店主要以內地游客為主。
來到尖沙咀的游客,無論是買奢侈品還是買時尚休閑用品,海港城、K11 Musea、The One等更具吸引力。相較之下,尖沙咀SOGO品牌多樣性不足,只有Coach、MK等少數幾個輕奢品牌;并且,其11萬方呎的空間逼仄、體驗性差。
待結業消息傳出,卻發現“早已被遺忘”。“這間有人去的嗎?”、“去海港城/K11/The One都不會到這個SOGO”、“這間勁小,毫無消費體驗”、“又暗又不好走”、“這間SOGO晨早就要滑啦,和銅鑼灣那間根本兩回事”……
●圖源 : hk01.com
02
租賃物業不可控度高,成本高昂
與銅鑼灣SOGO自持物業的做法不同,尖沙咀SOGO是租賃物業。
一方面,不可控度高。尖沙咀第一代分店入駐新世界物業,恰逢后者準備進行大規模重建(后重建為K11 MUSEA的一部分),SOGO被迫提前撤離。第二代分店則是因為租約到期閉店。
另一方面,成本高昂,擠占經營利潤。2023年11月22日,戴德梁行發布《全球主要零售大街》報告顯示,尖沙咀商鋪租金排名從上年的全球第二名,下跌至全球第三名,但仍連續4年蟬聯亞太區最貴,每月呎租約970港元。
在香港零售業蒸蒸日上、利福國際整體經營理想的前提下,尖沙咀SOGO雖然僅能貢獻營收兩三成,也值得維持運營。但當上述條件生變,利福國際不得不重新衡量尖沙咀SOGO的去留。
03
財務壓力大,剝離低效資產
劉鑾鴻早在2016年股東大會上表示,“今年上半年香港零售市道比SARS時期更差”。而后2020年爆發的疫情更是讓香港零售業跌入寒冬。盡管有恢復通關、港車北上等政策利好時機,但香港零售業難回曾經的高光時刻。
身處其中的利福國際,業績日漸下滑。2018年、2019年營業額分別為43.58億港元、35.42億港元,降幅分別為11.00%、18.72%。疫情突襲的2020年,營業額則低至19.93億港元,暴降43.73%。
2021年,盡管營業額回彈至22.9億港元,但僅為2018年的52.54%。與此同時,遭遇了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凈虧損13.05億港元。
虧損難以扭轉,股票流動性差,利福國際終于2022年12月20日退出港交所,以期通過私有化降低相關成本。
最終,利福國際無心戀戰,決心甩掉尖沙咀SOGO。由于已簽訂新一輪20年崇光商標特許權協議,加倉香港勢在必行,但單靠銅鑼灣SOGO遠遠不夠,于是利福國際押注啟德新店。
03
力押啟德CBD
復制銅鑼灣 SOGO榮光?
疫情過境,香港零售商業之變,尤其明顯。香港的商場們開始不拼頂奢,拼新形態的藝術性+社區性。此背景下,SOGO第三代分店登場。
01
由輕轉重,百億雙子匯“護航”
幾十年兜兜轉轉,利福國際確信,商業做重才更有競爭力、更容易筑起護城河。啟德SOGO放棄尖沙咀店的租賃模式,回歸銅鑼灣店的自持物業重資產模式。
早在2016年,利福國際旗下公司力壓其余七家中港財團,以73.88億港元拿下九龍啟德第1E區2號地皮,每呎樓面地價6733港元,打破當時香港最貴商業地塊紀錄,新晉“九東商業地王”。
手握地王地塊,砸150億港元投資開發。The Twins雙子匯(下文簡稱雙子匯),總樓面面積達110萬平方呎,由兩座超20層大樓組成,并設有4層地庫。
●圖源:facebook@The Twins Hong Kong 香港雙子匯
一期樓高20層,主打零售及百貨,于2024年11月15日正式開業。“最令人期待的”SOGO崇光百貨占據10層(B1至9層)。
二期樓高22層,將注入“三道SNDO”品牌,預計2025年年中開業,糅合生活零售、體驗、年輕及認可的購物餐飲體驗,并設有2.5萬平方英尺的多功能展覽空間「TT SITE」、面積逾1.9萬平方英尺的空中花園及雕塑花園「Sky Koen」。
雙子匯“護航”,啟德SOGO不再是單打獨斗的百貨店,離開發展飽和的傳統商業區的公域流量池,其可借力綜合體以更豐富的業態、更多元的體驗造一個私域流量池,以吸引和維持人氣,有利于新店的培育和長遠經營。
至此, “SOGO旗艦店”頭銜,從銅鑼灣店切換到啟德店。雙子匯項目能否兌現“回報期至少10年”的預期,啟德SOGO被寄予厚望。
02
造九龍東最大美妝區,向本港家庭客群傾斜
綜合雙子匯官方facebook披露和當地媒體報道,一期引入超700間店鋪、超480個品牌,牌面拉滿。B1至地面,以美妝美容服務、國際精品及首飾為主;7樓為電器、廚具 、餐具;12、14和15樓則特設餐飲區「食匯堂」。
其中,啟德SOGO依托美妝傳統優勢,打造九龍東最大型美妝區,引入品牌超110個,并劃分出Beauty Academy美妝學院、Scent Studio香水專區、Beauty Service私密美容服務空間三大特色空間,做足體驗,讓消費者感嘆“崇光的招商能力是真的強”。
●圖源: facebook@The Twins Hong Kong 香港雙子匯
另外,劉鑾鴻坦言,內地客對本港零售貢獻有限之勢短期內不可逆,雙子匯還是要以服務本地客為主。因此,啟德SOGO明顯向家庭客群傾斜,設有九龍東最大型童嬰專區 Baby Mart,匯聚超過 110 個嬰兒用品及食品品牌;Toy Zone 玩具區亦云集90個品牌。
03
“槽點不少”,復制銅鑼灣SOGO不易
雖被利福國際寄以厚望,啟德SOGO在開業人流散去之后,目前顯然還沒達到爆紅的級別。
社交媒體上“啟德SOGO攻略”寥寥無幾。去過的人,難免意興闌珊。甚至有港人評論,“你敢信我就住旁邊,但是SOGO開業我一次都還沒去過”、“我一模一樣,沒開的時候老想著去,開了一次沒去過”。
消費者不買賬,啟德SOGO“槽點”難掩:
一方面,空間逼仄。香港及內地的年輕一代消費者,即便是去掃貨,也已經脫離“純剛需性購物”,轉向體驗性、藝術性、有呼吸感的休閑生活方式。
啟德SOGO太想“照搬”銅鑼灣SOGO用盡每一寸空間。網友表示,“從品牌到動線,與銅鑼灣SOGO相似度有七八成”。同時,又想做出強體驗的新場子,比如每隔三層樓會設一個小天井,“但小到什么都做不了”。甚至有人直言,“2024年商場…1990風格”。
對比南豐70萬方呎的AIRSIDE、新鴻基「天璽.天」基座24萬方呎商場,以及即將開業的70萬方呎的新世界「K11啟德零售館」,“新殼子裝著老百貨”的啟德SOGO“逼到爆”。
●圖源: facebook@The Twins Hong Kong 香港雙子匯
另一方面,高不成低不就。走進一個商場,不是非得定性高端或大眾,而是要一種恰如其分的舒適感、自在感。但啟德SOGO缺乏這種自在感,取而代之的是難言的“別扭感”,被籠統概括為“想高端卻實在是高端不起來”。
如此尷尬局面,既因為利福國際難以放棄對銅鑼灣SOGO的路徑依賴,也與啟德片區規劃生變有關。
有香港媒體人指出,啟德CBD2的定位出現搖擺,能不能兌現已是未知數。而周邊抬頭勉強望到頂的超高層住宅客,主要客群已從中產變為“公屋客”,消費力大減。
或者正因此,啟德SOGO被迫放棄當初“定位中高檔,目標客源包括該區富豪”的設想,調整定位、品牌組合以及運營模式,有輕奢矩陣,但“未見Hermès等頂奢品牌入駐”。
不過,目前啟德SOGO才開業一個月,未來尚不可定論。畢竟,一個商業體入市后進入養店期、調整期,也是必經之路。
利福國際要做的是,接受銅鑼灣SOGO傳奇不可復制的事實,才能打造一個全新的SOGO。畢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消費審美。趕場掃貨時代已經過去,好看好玩好逛好買的SOGO,才是消費者想要的。
and more...
● 地王專業戶”南豐:內地沒啥存在感,稱霸香港第二CBD
● 為什么太古的商業不過時?
● 60年不上市!香港這個舊改先鋒,搶了九龍倉、新鴻基的風頭
精選欄目
selected columns
贏商新媒體矩陣
點個在看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