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獨居老師設計一款陪伴型智能盆栽,家人可以通過智能盆栽遠程與老人互動。 還能為盆栽定制音色,比如將系統聲音設置成自己親人的聲音……
學校食堂因為供需不匹配每天造成浪費怎么辦?通過一套餐余管理系統的App,就可以查看每天的浪費情況……
你可能想不到,這些天馬行空的應用,并不是程序員設計的,而是出自一群小學生和中學生之手。它們來自于同一所學校:杭州云谷學校。
剛過去的周末,這所把AI用得最“溜”的學校邀請了全球近千名老師和AI發燒友參與第六屆云谷學術周,核心是探討和看見AI與教育深度結合的可能性。
那么對孩子們來說,AI到底是洪水猛獸,還是良師益友?有了AI,孩子們還需不需要人類老師呢?
一場特殊的“發布會”
看“小孩哥”和“小孩姐”玩轉AI
今年云谷學術周的主題是“用AI解鎖未來”。作為最重磅的一個環節之一,云谷的“小孩哥”和“小孩姐”們用一場特殊的“發布會”開啟了今年的學術周。
陳曉鵬是云谷學校六年級的學生,小小年紀的他敏銳地發現了一個社會痛點:社會上獨居老人越來越多,同時伴隨著很多心理健康問題和安全問題。于是,他通過70天的調研和開發,編寫了300行代碼,設計出了一款陪伴型寵物盆栽。
為了解決獨居老人的問題,陳曉鵬為陪伴型寵物盆栽設計了幾大功能,比如家人可以通過盆栽遠程和老人進行互動,盆栽還可以錄音留言,轉達家人的語音信息;盆栽能實時監測周圍環境,并以擬人的語氣提醒老人環境的變化;語音支持音色定制,老人可將孫輩的音色設置為系統音色,就像親人隨時在身邊溫柔而語。
吳俊佑,一名還差20天就13歲的編程愛好者,自二三年級在云谷接觸Scratch模塊化語言便一發不可收拾。六年級時,他開始獨立編寫代碼,遇到問題就通過“網上搜”解決。初中,他加入“AI創未來”社團,參與開發二手校服交換網站——云谷版“閑魚”。
用一年級校服跟你交換九年級校服,你會樂意嗎?面對以物易物的困難,吳俊佑在大模型的協助下設計一套虛擬幣系統,提高交易效率。
吳俊佑說:跟AI一起工作最重要的一點是“互相理解”而非“單方面依賴”,更像一個知道很多事的朋友,而并非百無一失、無所不知的神。
除了陪伴型寵物盆栽、云谷版“閑魚”,這場“發布會”上,“小孩哥”“小孩姐”們還發布了專為防止冰箱食物過期而生的“金魚腦”App、幫助攝影初這者快速入門的應用軟件about lens、幫助用戶快速獲得綠色能源發電知識的App:Green Energy、作業管理和發布系統、智慧食堂餐余管理系統等。
“老師,再給我一張作文紙”
36年教齡的語文老師用AI讓孩子變成作文高手
說到語文,你會想到什么?是背不完的知識,拿不到高分的閱讀理解,還是一寫作文就詞窮的尷尬?
蔣卉是云谷小學語文課程首席老師,從事教育工作已經36年。教小學生寫作文蔣老師有自己的絕招——經過訓練之后的AI,通過蘇格拉底啟發式提問和引導創編故事,成為了孩子們的導師。
有一次,蔣老師在課堂上布置了一篇作文,要求編創一個童話故事。小朋友們臉上寫滿了為難。于是蔣老師通過AI設計的畫面,一步步引導孩子展開故事情節,完成作文那刻,最為難的孩子激動地脫下了西服和外套,因為他發現自己不僅會編童話,而且編得還不錯,忍不住喊出了:“老師,再給我一張作文紙。”
在云谷,不僅孩子們把AI玩得很“溜”,老師們幾乎人手研發了一個AI“神助”。
被孩子們稱為泡泡老師的楊婷,是云谷幼兒園的老師。對幼兒園老師來說,很重要的一項工作是細心觀察、捕捉和撰寫班里每個孩子的點點滴滴。大部分老師習慣用的工具是記事本、手機上的備忘錄等。不過孩子說了什么話,當下是什么神情,再細心的老師也難免有遺漏。
于是楊婷自己訓練了一個叫“眉莊”的AI智能體,就像《甄嬛傳》里的眉姐姐一樣,“眉莊”變成了楊婷最好的工作搭檔,可以實時記錄孩子們的表現,還能清晰地整理這些信息。有了這個神助,現在楊婷有了更多地時間陪孩子們互動。
六年級小朋友寫了5個AI智能體
讓AI為孩子的未來提供更多可能
這次學術周上,除了從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老師,云谷學校還把近200名AI發燒友請進了校園,舉辦了一場關于AI的有趣的“切磋大會”。
這些發燒友大都來自于WaytoAGI(通往AGI之路)社區,WaytoAGI也是目前國內最大的人工智能知識庫和資源平臺,創始人AJ本人就來自于互聯網大廠。
來自北京一所小學六年級的呂思彤是“切磋大會”上的發燒友之一,只有11歲的她已經是資深AI用戶,連續開發了5個AI智能體。比如她開發的“青蛙外教”,是一款英語外教智能體,用有趣的方式引導用戶使用字正腔圓的美式英語交流,還能幫忙糾正語法錯誤。
另一款“長文本變思維導圖工作流”的智能體,顧名思義就是能把輸入的長文本形成一個簡明扼要的思維導圖,方便理解和記憶。這款產品上架后被字節跳動旗下的Coze AI智能平臺推薦,賣出去近百份。
呂思彤介紹,自己并不懂編程,開發一個AI智能體前后只花了一周左右時間,“也是偶然的情況下接觸了AI,產生了興趣。”
雖然爸爸呂亞峰學過計算機,但這些智能體從構思到落地,大多是呂思彤自己完成的。“實在搞不定,會找爸爸指點一下。”
做這些智能體,小姑娘更多從自身需求出發。比如一款“AI試卷”智能體,只要輸入學科、出版社、單元、年級等關鍵字,就能自動生成一份有針對性的習題。“這樣我就不用自己到處找習題來做了。”
對于女兒的愛好,呂亞峰非常支持。他曾經帶著女兒去國內頂尖高校參加活動,發現許多博士生對于未來都很迷茫,“AI有沒有可能給年輕人和孩子提供更多可能?不用再在原來的通道里越來越卷。”
這點也得到了雙愛教育創始人兼CEO毛哥的認可。他的展位剛好在父女倆邊上,對呂思彤的創意十分佩服。在他看來,這輪AI最有意思的地方是降低了技術實現的門檻,使得小朋友也能把天馬行空的想法落地,“這種情況下,教育就更應該鼓勵孩子們大膽想象,不要被傳統的思維束縛。”
有了AI,未來教育到底會是什么樣子?
“我們要用人工智能去解決問題,而不是被人工智能所控制。”早在去年3月,馬云現身云谷學校時,校長們坐在學校露臺一起探討就是“技術變革對教育的挑戰與機遇”。當時馬云說,ChatGPT只是AI時代的開始,雖然人的體力、腦力比不過機器,“但機器只有‘芯’,而人有‘心’”。
作為一所具有深厚技術基因的學校,云谷學校聚集了一大批來自于互聯網大廠的程序員。比如學AI項目課程老師俞星,原本是谷歌的一名工程師。
學術周一場名叫“AI時代,我們這么學習”的workshop上,俞星和兩位學生被來自全國各地的老師圍得滿滿堂堂,大家的問題五花八門,不過老師們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是:AI時代下,孩子們還需要人類老師嗎?
俞星用自己探索了一年半的經驗,以及兩位“小孩哥”一起得出的結論是:學生主導,AI直接指導,人類老師提供資源和把控全局。
12月7日那天,這樣的workshop遍布在云谷的40多個教室,有些教室因為聽課的老師太多,只能在后面站著聽。
云谷校董會秘書長黃櫻說,云谷作為一所具有深厚技術基因的學校,在過去兩年里積極擁抱AI,在課程設置、備課手段、課堂教學、學生學習體驗,甚至校園管理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實踐。
事實上,從2017年開始科技研發,到兩年前第一次對外發布科技產品。“目前云谷已經打下了整個數字底座。”云谷小學初中部科創副校長盧曉飛說。
比如更加安全和符合教育屬性的AI——“云谷AI助手”,就是云谷自己研發的AI教學工具。
目前,“云谷AI助手”已經嵌入到課堂的各類產品中,學生一鍵就可以喚出AI進行對話。中間不需下載APP,不需要打開網頁,也不需要登錄操作。
作為一個教育領域的助手,“云谷AI助手”并不會直接告訴學生們答案,而是通過啟發式的對話引導學生開展思考,探尋解決問題的思路。
文|沈積慧
VIEW MORE
@藏在山里的機器人基地 >>
@全球打響“百鏡大戰”>>
@95后紹興小伙研發的“巨型充電寶”拿下第一>>
@杭州一群互聯網人下班后集體看起《四庫全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