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發展靠創新,創新的涌現在城市。城市的創新發展需要優良的創新生態系統予以支撐。在創新驅動背景下,城市創新生態系統的優良與否,直接決定著城市發展的潛力和未來。落實《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是我國城市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創新戰略。因而分析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各城市創新生態,有助于以高標準創新能力為區域建設提供支撐,實現高質量的發展。
2024年《“中國100城”城市創新生態指數報告》是由蘇州創新生態研究院施琴芬博士牽頭,協同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張秋菊團隊、南京審計大學于娛團隊、清華大學陳勁團隊、南京郵電大學朱衛未團隊、江蘇科技大學吳潔團隊以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田杰棠、新華社中國財富研究院張慶源、上??茖W院李萬等近百人繼2020年第一次發布后的第五次呈現。
根據課題組測算,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各城市創新生態指數的區域、梯度、位差與維度分析結果如下:
01
區域分析: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加速升級,滬蘇杭引領區域創新生態
以上海松江為策源地的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依托G60高速公路和滬蘇湖高鐵交通大通道,從1.0版升級到3.0版,正在成為科創驅動“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的先進走廊,成為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實踐區。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地區創新生態指數平均得分為0.3150,上海市、蘇州市和杭州市共3個城市高于平均得分;其余6個城市則低于平均得分。浙江省4個城市和安徽省3個城市之間的排名均存在一定差異。
02
梯度分析:蘇杭齊頭并進,合肥快速發展
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各城市可分為六個組。上海市屬于第一組,創新生態得分遙遙領先于區域內其他城市。蘇州市屬于第二組,與第一組上海市得分存在一定差距。杭州市屬于第三組,與第二組蘇州市的得分差距較小。合肥市屬于第四組。近年來,合肥市匯聚創新資源,與大院大所、高層次人才團隊、龍頭企業建設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積極推動新型研發機構提質擴量,讓更多科研成果從實驗室邁向“應用場”。截至目前,合肥市累計組建新型研發機構55家,引育企業1500余家,集聚人才5000余人,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40余家。同時,支持新型研發機構發力應用研究,累計建成省級以上科研平臺100余個,推動產業技術攻關,開展橫向、縱向課題研究3000余項,累計授權發明專利1400余項,為企事業單位提供技術服務超4億元。合肥市的科大硅谷成立兩年來,拔節生長,創新生態蓬勃起勢,目前已落地創新型企業1391家,集聚各類基金200多支,總規模超過2300億元。嘉興市、金華市、蕪湖市和湖州市共4個城市屬于第五組,組內城市間得分較為接近,但與第四組合肥市得分存在一定差距。宣城市屬于第六組,得分較低,與第五組得分差距較為顯著。
03
位差分析: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各城市創新生態與經濟發展高度協調
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的創新生態指數排名與GDP排名保持一致。值得重點關注的是上海市和金華市兩個城市的創新生態指數排名高于人均GDP排名。經過多年努力,目前上海市人才資源總量不斷提升,創新成果也持續涌現。2023年上海市日均新增科技企業達370家,但是上海市并沒有因此就停頓下來,依然還在不斷強化各種政策,來鼓勵創新創業,激發人才活力。從推動高校成果轉化到設立未來產業先導區,再到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目標只有一個,下好打造創新生態的“先手棋”。金華市以“打造浙中科技創新活躍級”為目標,堅持創新制勝工作導向,奮力打造創新發展“五新”優勢,即優體制活機制打造協同開放“新格局”、抓平臺提能級打造科創策源“新高度”、強政策聚人才打造創新創業“新動能”、尋特色謀差異打造錯位發展“新路徑”、全鏈條全體系打造創新主體“新雁陣”,多層級、多方位推進浙中科創走廊建設工程。目前,金華市“一廊串聯、六城聚力”格局初具,新增省級以上研發機構139家,同比增長21.6%;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30家,同比增長23.2%;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業1301家,同比增長21%;新增高層次人才145人,同比增長35.5%;新開工建設項目39個,總投資820億元。
04
維度分析: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在創新生態不同維度各具優勢
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各城市在創新生態不同維度各具優勢。在創新主體維度,除上海市、蘇州市和杭州市成績優異以外,合肥市也不甘落后。合肥市全面支持科技成果轉化,讓城市擁有豐沛的創新發展動能。除了提供一對一的VIP服務,合肥市還組建城市場景創新促進中心,不斷開放全市的企業生產、政府應用等領域的各種場景,為科技成果提供試驗場、首用地。在創新協同維度上海市、蘇州市和杭州市穩居前三,合肥市依然奮起直追排名第四。近五年,合肥市科技投入近千億,躋身全球科技集群40位、科研城市13位。在技術突破方面,加快打造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采取“交鑰匙”方式搭建深空探測實驗室等創新平臺,系統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建成運行六大研究院,取得國際領先創新成果50余項。在產業集群建設方面,搶先布局未來產業,實施聚變能商業應用行動計劃,集聚聚變能源產業鏈上下游企業30余家,組建省、市級工業元宇宙5G創新研究中心,集聚元宇宙產業鏈上下游企業100余家。在創新環境維度,上海市位居第一,得分遠高于其他城市。近五年,上海市、區兩級政府發布數百條惠企政策,圍繞產業發展、科技創新、財政支持、稅費減免、人才招引等領域形成了科學完善的政策體系。值得一提的是,長三角G60科創走廊9個城市的創新環境得分均高于創新生態得分,由此可見,創新環境是G60科創走廊各城市打造良好創新生態的優勢所在。
文章來源:蘇州創新生態研究院。文章觀點不代表主辦機構立場。
◆ ◆ ◆
編輯郵箱:sciencepie@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