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寒冬中,所有企業都面臨經營壓力,通過壓縮組織規模來減負前行、確保生存,其實是可以理解的。穆勝咨詢建議的是,通過這種結構化的調整來精煉組織,甚至調整組織模式,而非在壓力之下粗暴裁員,導致組織被破壞。
有多少企業在合理減負,這個很難評。但我們知道的是,不少企業都在粗暴裁員。尤其是有點名氣的公眾企業,非常害怕裁員這類負面消息,于是,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說辭。
其實,裁員不見得是負面消息。在成熟的資本市場里,某些企業被并購之后,新股東入主企業,第一件事情就是做組織扁平化,隨之而來自然就是裁員,這往往被視為利多消息。
資本市場的看法很簡單:第一,扁平化形成的減負會大大壓縮中層管理人員規模,減少人工成本和其他周邊成本的浪費;第二,扁平化導致組織層級更少,會讓信息的上傳下達更加高效,讓企業整體更加敏捷。
有心人不妨盤點一下,當下國內企業的裁員減負,有多少是為了短期降本的粗暴為之,又有多少是為了長期經營的合理操作?對于后者,一旦他們被爆出在裁員,立馬就會跳出來澄清。這不,穆勝咨詢昨天的文章《剛剛!知名家電企業裁員30%,這么粗暴的嗎?》就被舉報下架了,我們都沒有具名企業,人家就這么敏感,主動認領,這不此地無銀三百兩嗎?呵呵~
我們順手總結了一下,這類企業的幾套標準說辭,歡迎大家自拿自?。?/p>
1、否認裁員數據。你說3萬人,人家說數據有誤,30001也是有誤,29999也是有誤,但卻給人感覺自己被誤解得很深,被造謠了。好說辭!
2、強調在創新升級,并進行了相應的組織調整。說“創新升級”,讓外界感覺自己還在發展,勢頭不減,雄心壯志;而只要業務在變化,談“組織調整”就顯得合理了,動組織,有增有減嘛,你們怎么能只看到裁員的部分呢?事實上,10個部門被調整了,其中9個部門在大幅減員,1個部門微增幾個人,也叫“有增有減”。
3、強調布局調整,并進行了業務板塊的調整,人才內部流動。不要讓外界感覺自己在被動調整,壯士斷臂,而要讓外界感覺自己在布局謀篇,主動進行了調整,放棄了一些業務板塊。另外,放棄業務板塊帶來的負面輿論也很好解決,就說相關業務板塊的不少同事已經完成了內部轉崗就行了。反正又沒有人去查有多少人轉崗了,轉崗之后的待遇如何(有無降職降薪)也不知道,只要企業提供了轉崗機會,有人轉崗成功了,這個說辭也是成立的。
4、強調業務變化,并進行了崗位設置調整。業務有變化,調整崗位設計很正常,任何一個企業都有這種動作。一定要強調既有新增崗位,也有部分存量崗位優化,有增有減,屬于常規調整。
5、強調人才合理汰換,強化績效考核,優化人才機制。其實,這個在人才管理中也很常見,流水不腐嘛,有人進,有人出,有人上,有人下,才是正常狀態。但我們淘汰了100個人,引進了1個人,降級(降薪)了100人,晉升了1人,也叫“有進有出”“有升有降”。這種說法其實毫無意義,只要企業還在,招聘和晉級工作都不會凍結,都會有人進入、有人晉升。
6、根據當地市場情況,進行動態調整。其實,這是比較“賊”的一種說法,無非是主張企業已經對各個業務單元進行了充分授權,由他們根據市場的情況進行靈活決策。這樣一來,就直接否認了總部有大規模裁員的統一行動,因為“都是下面在操作”。進一步,人家還會說,我們各個業務單元的情況不同,“有增有減,有進有出呀”。至于總部有沒有統一規劃,有沒有下達裁員的統一標準,甚至數字,這個就不得而知了。
7、回歸初心,重新出發。強調當前企業有了官僚化作風,背離了企業創立時的使命、愿景、價值觀,要通過組織精簡,崗位調整,人員汰換等一系列手段來“提質增效”“去肥增瘦”“重新出發”。其實,提出這個說辭的企業,往往是主動調整,基本盤還在,一般來說沒有太大的問題。
沒有底氣的企業,敏感至極;真有底氣的企業,直面真實。正如你罵比爾蓋茨是個窮鬼,他會回應你嗎?破防,無非是因為自己被點中了要害??磥恚@類企業的裁員,真是受迫之下的粗暴操作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