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間的科技戰愈演愈烈,12月2日,美國制裁大棒再次砸下,將140家中國企業列入制裁名單,主要涉及芯片半導體領域。隨后,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互聯網協會和中國通信企業協會4大協會喊話中國企業謹慎采購美國芯片,尋求擴大與其他國家和地區芯片企業的合作,并積極使用內外資企業在華生產制造的芯片。
四大協會的喊話或許只能算口頭建議,12月5日,財政部發表通知(征求意見稿):在政府采購中,給予本國產品相對于非本國產品20%的價格評審優惠,沒想到行動來得如此之快。對此國人紛紛點贊,表示政府采購本就應該支持國產。那么本國產品又是什么標準,和大家口中的國產品牌有什么區別?本國需滿足3個條件。
第一:產品在中國境內生產。就是說不管是國外品牌還是國產品牌,只要是在中國生產的都滿足這個條件,比如華為小米國內生產的手機符合這個條件,在中國生產蘋果手機也符合這個條件。
第二:產品在中國境內生產組件成本達到規定的比例要求,比例動態調整。我們假定這個比例為80%,比如某國產品牌旗艦手機總成本為3000元,而高通驍龍8至尊版(非國產)成本為1300元,其他零部件全部國產,那么國產組件占比為1700/3000≈56.7%,所以這家國產品牌的旗艦手機不符合這個條件。
第三:滿足第二個條件后,還將確定關鍵組件在中國境內生產、關鍵工序在中國境內完成等要求。比如高通把驍龍8至尊版的封裝放到國內,那么就屬于國產組件了,但驍龍8至尊版最關鍵的芯片設計和芯片加工并不是國內完成的,雖然符合第一個第二個條件,但不符合第三個條件,除非高通把芯片代工放到國內。
我們不難看出,通知主要有2個目的,第一:吸引國外資本來華投資,引進關鍵核心技術;第二:扶持國內供應鏈。此通知發布后,專家和業內人士紛紛表示利好華為以及其國內的供應鏈。華為被制裁后,全力推進國產供應鏈的完善,剛剛上市的華為mate70系列,已經實現了核心組件的全國產,拿手機品類來說,目前只有華為手機符合條件。除了手機,華為平板同樣實現了核心組件的全國產,也符合條件。2025年上半年華為將推出搭載麒麟處理器的鴻蒙PC,而政府采購占據電腦市場的較大份額,鴻蒙PC大有可為。
“給予國產20%價格評審優惠”,其實可以這樣理解,比如采購一部手機,蘋果報價5000元,華為報價6000元,華為符合以上3個條件,給予國產20%價格評審優惠,那么參與評審的價格就是4800元,低于品牌A。當然決定是否中標并不僅僅考核價格,還需考核產品質量和服務等。如果華為手機產品質量和服務比蘋果手機更強,那么大概率就是華為手機中標,而華為實際拿到的金額是6000元,這樣華為就有更多的資金投入研發,也可以提升零部件的采購價格,從而帶動供應鏈一起創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