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充星,1969年7月生于青島嶗山,中國國家畫院(山水畫高研班)張志民導師工作室畫家。山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青島市美術家協會理事,青島市書法家協會會員,青島市政協書畫院特聘畫師,李滄區美協副主席,李滄區國畫藝委會主任。
松濤聲里風撲面 110cmx68cm
游乎至樂
--張充星山水畫作品欣賞
文/歪木
山水,是莊子生命觀的一個重要表征,《知北游》“大林丘山之善于人也,亦神者不勝”。可見,莊子對自然山水有一種特別的觀照和體悟。山水,恰是人們心中所向往的“桃花源”“七十二福地”。因此,遠離“有為”的世俗生活,在“清靜”“無為”“自然”的天地山水間終日得煙云供養,成為古代文人志士追求生命終極意義的一種獨特的精神境域。
清溪一曲唱頌歌 136cmx68cm
山水畫在傳統哲學與道統的影響下濫觴發端,最早產生于魏晉南北朝時期,顧愷之《洛神賦圖》為發端,始出現山和水的形態,隋唐時期進入發展期,成為獨立的畫科,大小李將軍一派“青綠”,王維始創“水墨”,“荊關董巨”巖巖,“劉李馬夏”氤氳,元代以后,文人畫成為主流,“元四家”散淡靜謐,“明四家”清雅樸素,“四王”法備,“四僧”超逸,均成為時代的立標。隨著歷史的變革,山水畫形成了一脈相承的藝術觀和筆墨成法,也產生了廖若星辰的大師、巨匠及無數精品佳構,以道觀之,山水畫最能體現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進而成為莊子實現“逍遙游”的一個載體。
青山隱居 110cmX68cm
畫家,既是畫道的承載者,又是借助于筆墨抒發性情和展示修為的實踐者,故能多思善意、就文能詩。進入二十一世紀,山水畫有了新的界域和藝術思維,關注人與人文精神、關注人與自然、關注視覺感應、關注價值標準,形成了新的山水畫藝術觀,鑒于此,崛起大批優秀的中青年畫家,張充星便是其中一位。
那羅延窟 136cmX68cm
張充星,1969年出生于青島嶗山,師承著名山水畫家劉寰世先生。自幼酷愛書畫藝術,專事山水,三十年來筆耕不輟,立足傳統、研習古法,具有扎實的基本功,其山水畫作品高古清遠,意境深邃,其筆墨蒼辣混論,氣象空蒙悠長,用色清雅明澈,既能肖似于造化,又能得自然之妙。
鶴山東望 68cmx68cm
繪畫者惟筆墨為宗,張充星深諦其理,在大量臨摹傳統的過程中,學習筆墨規律,從中了悟,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筆墨經驗。郎紹君指出“筆墨自覺意識,就是對筆墨的本質、形態和價值有自覺的認知和理解”。張充星對筆墨有強烈的敏感度,強調“墨分五彩”,更重視黃賓虹所倡導的“五筆七墨”,濃中取其圓厚靜穩,淡中追求文雅清明,偶然潑墨,以生水暈墨章的肌理趣味,常用積墨,使之厚重,造韻生趣。清初唐岱《繪事發微》指出“蓋點苔法為助山之蒼茫,為顯墨之精彩”。清代唐志契更認為"畫不點苔,山無生氣",張充星在熟練掌握各種技法的同時,多采用濕點法混濛清凈,表現雨后溪畔氤氳之感,使得畫面統合自然。常用大混點畫林木,枝干遒勁,點葉濃淡渾然,干濕相宜,筆墨相融間,盡顯“陰陽之道”。
獨坐幽篁里 95cmx46cm
在圖式上,張充星善于采用滿構圖法,不露山腳,不見云外,截取山水一隅,其構圖蜿蜒,層巒疊嶂中曲徑通幽,一橋相連左右,長水貫穿畫面,使得作品歟正相合,俯仰有度,并能依山勢而筆筆生發,山腳筆墨空靈,以淡干墨法畫山體,松毛文雅,山間則采用大筆勾厾,一氣呵成,筆墨淋漓彰尤濕。
獨尋溪路問山家 138cmx68cm
以書入畫是傳統中國畫筆墨的基礎,元代書畫家趙孟頫在《枯木竹石圖》題中說:“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分通,若還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張充星在精研繪畫的同時,兼修書法,其書風樸拙,用筆蒼勁,其繪畫的寫意性不僅表現在題識中,也靜照在畫面上。陸儼少提出“畫要好,必須靈變”,創作過程中張充星大膽落墨,山體輪廓多用篆籀筆法,平息而動,行筆如“泥里行車”,不遺余力而能力透紙背。皴擦點染多用行草筆法,靈動飄逸,如“鴨游水中”,浮漂漂而能入實。張充星還特別注重畫面的“色彩感”,他在繼承傳統“淺絳法”的同時,大膽創新,以水綠、竹青、三綠等顏色罩染山體,郁郁蔥蔥,體現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時代特色。在色彩構成上張充星更是一改傳統留云、空水法,而是采用烘染天際的表現形式,使得畫面具有強烈的現代意識。
東嶗漁村 180cmx90cm
唐代畫家張璪在《歷代名畫記》中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內心的感悟。在鑒賞大量張充星的作品中能夠直觀的感受到畫面所呈現的“寫生感”,這得益于他長期深入大自然中寫生所得。
東嶗觀海 138cmX68cm
嶗山,位于青島東部,有“海上名山”的美名,其雄偉、壯觀、奇特、秀麗,有巨峰旭照、太清水月、海嶠仙墩、華樓疊石、九水明漪等嶗山十二景,這些秀美的景致無不侵染著張充星的內心世界,映照著他繪畫的藝術觀
家園 200cmx135cm
劉曦林指出“隱逸與自然的情調,陶然于自然的感受,面向生活和大自然的寫生風氣,才能敞開新的視野”。張充星臨摹、寫生、創作三位一體,在真山水之間獲得“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必將走出了一條“獨我”的繪畫之路并開拓新的輝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