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最高層的經濟會議如約召開。
最值得關注的核心就是一句話,原文如下:
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充實完善政策工具箱,加強超常規逆周期調節,打好政策“組合拳”,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
一句話出現了三個關鍵詞,值得高度關注。
首先是財政政策方面,“積極”改為“更加積極”;其次是在貨幣政策領域,提出“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充實完善政策工具箱,加強“超常規逆周期調節”。
信息量比較大,幫大家好好捋一捋。
這次高層會議很多措辭非同尋常,有的是再次提出,有的卻是首次露面。
比如,此類會議上提出“更加積極”說法,還是4年前的疫情時期,政府為了應對疫情采取提高赤字率,同時增發特別國債等一攬子逆周期政策。
會議內容總覽
這次說要“更積極”,說明政府后面花錢的動作幅度將前所未有地大。
不過,最令市場激動的還是“適度寬松”這個詞。
要知道,這是自2010年以來,貨幣政策頭一回提到“適度寬松”,之前十幾年都是說的“穩健”。
因此,消息傳出后,萬眾沸騰,資本市場先漲為敬。
由于當天A股已經休市,但還在交易的港股,突然暴漲,恒生指數大漲2.76%,恒生科技指數暴漲4.3%;富士A50指數更是暴漲4%……
恒生科技指數12月9日尾盤突然拉升
市場為何對“適度寬松”如此反應強烈呢?
這么說吧,如果將金融比作實體經濟的血脈,貨幣政策則猶如保持血脈穩定通暢的“閥門”。
而長期以來,我們貨幣政策實施的定位一般包括:寬松、適度寬松、穩健、適度從緊和從緊等多個方面。
有人可能好奇,“穩健”和“寬松”的貨幣政策是什么意思?
先看一組歷史信息,我國貨幣政策基調在1997-2006年是“穩健”;2007-2008年是“適度從緊”;2009-2010年是“適度寬松”;2011-2024年一直是“穩健”。
換句話說,自2011年以來,我國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基調已有14年之久。
首先說“穩健”,顧名思義就是“穩定健康”,讓市場上的錢不會特別緊張,也不會特別寬松,主打就是保持均衡。
比如1997-1998年的“穩健”貨幣政策就包含:取消貸款規模控制、五次下調存款和貸款利息、五次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也就是收緊資金“閥門”。
“寬松”就是讓市場中的資金流通更便利起來,比如降低貸款利率,方便企業融資等,目的是提振經濟活力。
“適度寬松”,也就是將“閥門”打開一條口子,適當放松資金流通管控,讓資本市場補點“元氣”。
比如2008年,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調整宏觀貨幣政策,開始實施“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出臺了著名的4萬億刺激政策。
隨后,更是連續4次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基準利率(一年期從4.14%到2.25% );
5次下調了人民幣存款基準利率(一年期從7.47%到5.31%);
連續4次下調了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中小金融機構從17.5%下降到13.5%,大型金融機構從17.5%下降到15.5%
結果就是,2009年的全國貨幣量暴增30%,由47萬億猛增至60萬億元,隨之而來的就是房地產暴漲,股市一度從1600多點大漲至3400多點……
圖片來源:申萬宏源宏觀
雖然這樣的“寬松”貨幣政策在當時經濟低迷背景下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但帶來的卻是推高資產價格,增加金融風險,導致資金“空轉”而沒流向實體經濟等問題。
這也就是為何2011年開始,我們貨幣政策立即轉向“穩健”至今。
不過,眼下的經濟環境顯然無法再保持“穩健”了。
一方面,雖說各種提振經濟政策連續出臺,但國內消費恢復不及預期,尤其是汽車和房地產等市場并沒有得到快速回升。
另一方面,出口也因受到復雜國際環境影響,降速嚴重,甚至導致很多外貿城市的GDP持續下滑。
更關鍵是,由于美元利率波動,中國如果一直是“穩坐”狀態,可能會錯失更多機會,也會影響資本市場的信心。
所以,得盡快打開“閥門”,通過貨幣政策阻止經濟進一步放緩。
值得注意的是,從今年開始,1年期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從3.45%降至3.10%,下降35個基點;5年期以上LPR從4.20%降至3.60%,下降60個基點,降幅均為歷年最大,貨幣政策已經算是“適度寬松”了。
如今“適度寬松”被正式提出,應該是政府覺得還不夠,必須再加把勁。
此外,本次會議中,“適度寬松”之前多少還提到過,但“超常規逆周期調節”卻是首次提出。
“逆周期調節”也稱反周期調節,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一系列政策工具和措施,在經濟過熱時采取抑制性政策,防止泡沫產生;在經濟低迷時采取刺激性政策,防止經濟過度下滑。
這次“超常規”究竟有多不一樣,由于具體官方解釋還沒出來,需要繼續觀察。
但大概率意思是,后續相關政策舉措將更加多元化。
比如明年中央更大程度參與地產收儲、平準基金等可能性政策,以及有較大力度的降準、降息,央行還會顯著“擴表”(購買國債、增加買斷式逆回購的投放,甚至推出新的支持股市穩定的政策工具)等,各類范圍和力度都比之前要更大。
會議中還有一個信號值得關注,原文是:
穩住樓市股市,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和外部沖擊,穩定預期、激發活力,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這是如此高級會議上,很少見地直接點名“樓市”。
要知道,上一次提及樓市還是在2018年4月的此類會議中。
時隔6年多,樓市再次被提及,也成為令市場格外興奮的點。
許多專家分析,這代表政府要繼續在政策層面利好樓市和股市,被套的房地產商和股民都有救了。
確實,如今的房地產市場早已是哀鴻一片。
2021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額曾經達到18萬億元,TOP100房企的銷售額達到了10萬億。
可今年1-10月,TOP100房企銷售總額僅為3.5萬億元,60%的市場跌沒了。
房地產是經濟壓艙石,由于大部分中國人資產都在房地產中,房市萎靡,老百姓自然變得沮喪,消費信心也就沒了動力,進而導致整個社會經濟放緩。
圖片來源:國家統計局
房地產關聯眾多產業,如果政府能真正下決心穩定房地產,從各個層面進行扶持,效果肯定不一樣。
這意味著,2025年,與樓市股市相關的宏觀政策將繼續轟油門,而且會把油門踩到底。
另外,此次會議中如下提法也非常值得關注:
“要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推動標志性改革舉措落地見效”。
之前,《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等文件已經就經濟體制改革作出了依賴性部署,如深入破除市場準入壁壘,推進基礎設施競爭性領域向經營主體公平開放;清理和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等積極措施。
此次會議再度要求推動標志性改革舉措落地見效,既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性基礎,也是落實三中全會相關議題的客觀要求。
相信隨著改革從藍圖變為現實,市場環境會更公平、更具活力,國民經濟循環也會踏入快車道。
“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穩外貿、穩外資”
隨著主要經濟體陸續進入降息周期,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和地緣政治沖突不斷交織,使得中國經濟面臨的內外環境更加復雜。
因此,如何保證正處在結構調整轉型的關鍵期的國內經濟安全穩定地度過,同時保證外貿與外資穩定,也將是明年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
結合今年的經濟布局不難看出,明年相關重點也將集中在關注服務業擴大開放,如結合自貿區、自貿港等放寬服務業準入,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增加服務業條目等領域。
“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這是老百姓最為關心的民生問題,也是中央高度重視的內容。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會議通稿4次提及了“安全”,其中關于老百姓的“安全”占了一半。
對于普通民眾來說,最大的“安全感”就是物價穩定、就業穩定,而這些都與貨幣政策、樓市、股市等有著密切關系。
無論貨幣政策是“穩健”還是“寬松”,老百姓需要的是物價保持平穩,就業有保障,收入穩定增長;樓市和股市可以漲,但也要考慮到買房群體是不是能承受?股民能否不再被“割韭菜”?
換句話說,不管擴大需求還是防范化解風險,都需要通過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加大各類保障措施,才能有效提升老百姓的消費信心。
不過,這次“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不只是一個技術性的調整,更是一次信號明確的政策表態。
可以肯定的是,明年的中國經濟隨著一系列調整和提振,也將書寫出新的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