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馬村,位于柴橋東北部,有五馬橋、懸洋屋、完工橋3個自然村。1950年8月稱鎮東鄉二村,1953年10月改稱柴橋鎮六村,1956年3月為柴橋鎮第五高級社,1958年10月屬柴橋人民公社柴橋管理區,1961年稱柴橋公社五馬大隊,一度改名為“五星大隊”,1983年改為五馬村。不知五馬村與沃家村是不是以環鎮北路為分界線?本文中的照片都是環鎮北路東南側拍的,不知里面有沒有沃家村的,知道的朋友請在評論區里告知一下,謝謝!
五馬村
五馬橋自然村,原村民主姓胡,南宋后期從車堍分遷。村有五馬橋,村以橋名。
五馬橋,系沃姓先祖、明代江西監察御史沃頖于明弘治三年(1490)所建,橋面寬闊,據傳能五馬并行而得名。
據民國《鎮海縣志》載:“五馬橋,舊名驄馬橋,明御史沃頖建,乾隆間重修,易今名五馬橋。嘉慶間重修,光緒三十四年重建。”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柴橋建設協會”募捐重建五馬橋,把原來的石拱橋改為整體式鋼筋混凝土結構單孔橋。現橋為1976年改建。
五馬橋(原刻有“五馬橋”的石板橋欄現收藏于“港口博物館”),曾改名為“五星橋”。
“中華民國三十七年十月”
“柴橋建設協會捐資重建”
橋聯
五馬橋村老宅與宅前風水墩
五馬橋路4號古民居,坐西北朝東南,由門樓(前進)、后進(正房)、廂房和兩側偏院組成。
里面還有標語
由前進、后進和廂房組成的四合院。
五馬橋路古民居
五馬橋路古民居,坐西北朝東南,由門樓、正房(堂前)和廂房組成。
五馬橋路古民居
五馬橋路,北起環鎮北路,經五馬橋堍折西迄完工橋。路經五馬橋,故名。
后新屋弄古民居(后新屋弄,北起環鎮北路,南迄五馬橋路沿河。據傳該弄已有400年歷史,原為前后胡姓兩祖堂間之屋弄,因處后新屋旁,故名。)
后新屋弄古民居
七房弄,東起五馬橋路,西迄完工橋頭。系胡姓第七房孫從山東青州遷此定居地,故名七房,弄以房名。
七房弄
七房弄古民居
七房弄7號民居
后祖堂弄古民居
完工橋路,北起環鎮北路,折西迄老街北路口。路經完工橋(1999年已拆除)故名。(完工橋自然村,原村民主姓胡,南宋后期從車堍分遷。村有完工橋,明弘治年間筑,村以橋名。1997年該橋拆除,村名依舊。)
完工橋古民居
完工橋古民居
完工橋古民居
永豐里古民居,坐西北朝東南,由門樓、前進、后進和廂房組成(不知這里是不是屬于五馬村?)。
永豐里古民居
新李家路,東起穿咸公路,西迄五馬橋頭懸洋屋路,因處新李家得名。(懸洋屋自然村,有新李家小地名。村民主姓李、胡。李姓,明末從寧波遷入:胡姓,南宋后期從車堍分遷。李姓繁衍分筑新宅,稱該地為新李家。又因該地舊有耶穌教堂,人稱"洋教堂",居民點遠離教堂,故以"懸(遠)洋屋"稱之,遂得村名。這里有“新李家”和“新李家路”門牌,不知是不是“懸洋屋”自然村?)
“新李家路”古民居,坐北朝南(偏東),由門前照墻、門樓、正房和廂房組成。
“新李家路”古民居正房(堂前)
“新李家路”古民居,據村民介紹:這里原來是叫“聚茂里”。
“新李家路”古民居,坐北朝南,由門前照墻、門樓、正房和廂房組成。
正房
參考資料:《寧波市北侖區地名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