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音上刷到一個烘焙博主,做出了件如同油畫里走出來的蘋果酸奶,堪稱藝術品,我剛想看看,評論有沒有志同道合的審美愛好者,結果點開評論區,發現大家竟然齊刷刷地留言說:“賣給上海人!”
這不是我第一次看到類似的評論了。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只要刷到貴+限量+預定+一些藝術概念,評論里就會無比統一說出這句:”賣給上海人”。
大概全國人民現在都認為擁有獨特滬幣系統的上海人,是當下經濟環境里最后的“冤大頭”,只要動點腦子,給原來平平無奇的食物加些藝術、創意、特立獨行的概念,無論價格標高到多離譜,總有上海人愿意來埋單。屬于新時代的人傻錢多速來。
作為一個打滾10多年的滬漂,欲辯已無言,但下樓轉角看到那家已經也同樣堅守了10多年的面店,我想起來——不是啊,至少還有一個群體,他們從來不騙上海人!
很多年前,世道還沒這么壞的時候,這些外省來的老鄉,曾在上海守望相助出一種便宜又溫暖的滋味。這群人,曾集體真誠地,打拼過一道踏實安心的上海菜式。 這群人的名字,是河南人。
十幾年前,他們滿懷夢想來到上海,“賣給上海人”的,是一碗價格不能再實在的“河南拉面”。 一碗不過小20塊,每個人提起來都心涌熱流。這是在外地,再吃不到的上海特產,河南拉面。
我是已經吃出門道了。
在上海街頭,隨便走進一家標準的河南拉面店,面至少有拉面和刀削面兩種;湯底是牛骨豬骨加大量咖喱粉一起熬成的;澆頭既有北方的白切牛肉和牛雜,也有上海人愛吃的紅燒牛肉、紅燒大腸和大排素雞;有些店還可以吃到河南燴面、炒飯和餃子……人均20來塊,不僅管飽,還管好吃。
不過,“俺們河(hè)南沒有河南拉(lá)面,” 我的河南朋友陸哥告訴我。
這話說的不對,這話說的也對。說不對,是因為河南更有名的是燴面:寬面、白亮亮的羊湯、海帶、千張、粉條,吃之前撒一把香菜、一勺辣椒油,看上去就是湯湯水水的豫菜后代。
說對,則是因為開封和鄭州都有吃拉面的傳統。而且,也有咖喱味的拉面。
開封的拉面類似于打鹵面,拉面汆水瀝干,澆冬瓜羊肉鹵子,另配一碗面湯,原湯化原食。而鄭州拉面則與上海河南拉面接近 —— 在老字號楊記清芳牛肉拉面館吃面,一口下去也有悠悠的咖喱香。
差別主要在湯底和澆頭:楊記是清真館子,豬骨和大腸這一類食材不會進店,取而代之的是羊肉串、涮牛肚等北派味道。
所以河南拉面是鄭州拉面的變種嗎?我聽到過的另外一種說法是:河南拉面是外來物種,上海人從小吃到大的是咖喱牛肉面。
上海開埠,成為各種外國食材進入中國的窗口,咖喱就是其中之一。老上海四馬路(現福州路)上就曾經開過一家印度咖喱飯店(原名大西洋飯莊);老字號糕餅店老大昌的咖喱餃,是許多上海小囡的童年回憶;至于上海人吃生煎、吃麻醬面常見的那碗小牛湯,其實就是咖喱牛肉湯。
咖喱牛肉面就是一種以咖喱牛肉湯為底,下上海的機壓細面的食物,只是近年來在上海被河南拉面壓制,逐漸式微。
如此看來,咖喱味的河南拉面能做成功,也是因為咖喱牛肉面的群眾基礎。
上海究竟為什么會誕生河南拉面呢? 一切要從河南省許昌市襄城縣十里鋪鎮的幾個年輕人開始說起。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十里鋪鎮開始逐漸有人來到上海打工。最開始選擇的職業很雜,餐飲、服務、建筑工地上都有他們的身影。后來,一些學成手藝的人開始單干,其中就有合伙開拉面店的——那時候浦東新區剛剛成立,上海處于“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時期,餐飲業機會很多,拉面店的生意一下子就火起來了。
● 當年正在建設中的東方明珠
餐飲業是勤行,平時工作非常辛苦。這些襄城人更加勤奮,把餐廳開成了24小時營業;又善于創新,將上海本地的咖喱牛肉風味、大腸、辣肉、大排澆頭和現場拉面融合在了一起。漸漸地,越來越多人開始注意這些餐廳。而初期的成功,也給老鄉們提供了就業機會。等待這批人學成之后,他們又投入了新一輪的創業中。
就這樣,老鄉帶老鄉,一批批襄城人來到上海開起了河南拉面。并且憑借著聰明、勤奮和堅持,把河南拉面店開遍了上海。據《許昌日報》統計,襄城人在上海工作的共有50,000人之多,而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從拉面店起家,如今已經開了2,000多家餐廳。
一個村子一個鎮,憑借著先富帶動后富做同一樣產業,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見。
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梅西鎮的石賴村,被稱為“烘焙之鄉”,一個村子1,200口人,有200多人都從事烘焙行業;江西省撫州市的資溪縣,被稱為“面包之鄉”,整個鎮子在全國各地開了(我們曾寫過),甚至走出國門把店開到了國外;還有在北京做饅頭的,幾乎全都是山東菏澤鄄城縣人。歸根結底,河南拉面在上海走紅,是一個“墻里開花墻外香”的故事,也是一段中國城市化的過程。
● 早年資溪人的面包房
但我個人會固執地認為,河南拉面屬于上海,甚至覺得它是一種新上海菜。
19世紀上海開埠以來,這里逐漸繁榮。寧波人帶來咸鮮的甬菜、蘇州人帶來甜美的蘇幫菜、安徽人帶來重火工的徽菜、揚州人帶來重刀工的淮揚菜……大家你方唱罷我登臺,久而久之逐漸誕生了一種融合菜系。
底色十六鋪碼頭工人濃油赤醬的河鮮下水;后來經過浦東三林鏟刀幫細致的總結歸納;又融合了一些江浙粵皖宴席菜的挑剔;再加上一點點發揮民間智慧的西餐技法,這就是上海菜,或者說本幫菜。
紅燒劃水、草頭圈子、腌篤鮮、土豆沙拉、炸豬排,這些菜的靈感來源于全國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卻又融入了上海本地的特色。
● 上海人最愛的豬油拌飯
菜的背后是人。發明這些菜的人也來自于四面八方,他們發揮智慧、勤奮又認真,最終給這座城市帶來了一種獨特的風味。這樣的過程,與河南拉面、還有他們背后熱火朝天不斷拼搏的襄城人是如此相近。
忘記是來上海的第幾年,我開始喜歡上“河南拉面”。 我家樓下那家小河南面館,大概就是遍布上海市區各個角落的一支,點評網站上評論還不超過10條,但卻是我的美食城市排行榜前十。
店雖小,面的花樣卻不少,湯里的咖喱粉是河南人在上海相認的對頭暗號,面可以拌也可以湯。我最愛的從來都是紅燒牛肉:
“三兩紅燒牛肉拉面、拌面、加大腸”
“醬蛋有伐?來個醬蛋。”
“好嘞,35塊,掃一下。”
“滴。”
即使起源于上海,興盛于上海,目前影響力也僅限于上海;即使20多年來,似乎都沒有重新裝修;即使老板可能不知道,現在市中心手指蓋大小的迷你可頌4個已經能賣100元 —— 河南拉面的老板和店里的人群,卻永遠朝氣蓬勃。
它從學不會擺些趾高氣揚的架子,它真誠陪伴每一個滬上打工人。上海人一直愛吃、河南人也愛吃、其他外地來滬生活的人也愛吃。它不僅給上海時髦生活的基本面外貢獻了一種邊緣的溫暖,也帶出了一種無論階級、無論貴賤,只要坐進來,都有一份安定,都能感到的粗糲和明媚。
每每日子有些苦悶,我會把湯也連著一口猛喝下去,感受微麻、微辣、燙嘴逐層遞進,接著便是大口的嗦面聲、手機里快手和抖音的視頻外放聲、仰脖子喝下白酒的咂嘴聲…
我覺得,這才是上海人最心甘情愿想要買單的滋味。
不知道中午吃什么?
在辦公桌放個美食日歷吧!
從電子榨菜,到紙質榨菜!
每天都可以帶著“今天吃什么”的期待
深諳全球風味,花樣呈現地域特色美食盛宴
從東方街巷煙火小吃,到西方廚房精致料理
365 種美食與全年日子相連
翻頁間都是認真吃好每一天的召喚聲音
好好喂養自己才是真道理
本期作者|刀刀、斯小樂
編輯|梅姍姍 視覺/創意|BOEN
攝影|《拿一座城市下酒》、鬧忙、梅姍姍、上海影像資料館、魔都食鑒局、小紅書@luckyの馬路小破店、@一本正經哈烏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