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詩詞獵奇
關注讀書狗子
養老歸隱,是古今多少文人筆下的最終歸宿。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留下一篇《歸去來兮辭》便歸隱田園,受著“種豆南山下”的躬耕之苦,也享受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逸之趣。東晉名相謝安,淝水之戰后功高蓋世,卻主動交權,再次隱居東山,寄情山水,被稱為“風流宰相”。
陶令謝公在前,后世的文人士子,有人生不如意者便生效仿陶令歸隱之心,若仕途順遂也學那謝安功成名就后歸隱山林。所以很多文人騷客,正值青壯年華,卻也寫下了許多歸隱“養老”的詩詞。比如蘇東坡,一生以謝安為偶像,卻吟詠著“幾時歸去,作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的隱逸之詞。王維、朱敦儒、陸游、張可久等等詩人詞人也多有歸隱養老的詩詞佳作。
今天向大家推薦的是是一首很冷門的“養老”詞——南宋詞人宋自遜的《驀山溪·自述》:
驀山溪·自述
南宋·宋自遜
壺山居士,未老心先懶。愛學道人家,辦竹幾、蒲團茗碗。青山可買,小結屋三間,開一徑,俯清溪,修竹栽教滿。
客來便請,隨分家常飯。若肯小留連,更薄酒,三杯兩盞,吟詩度曲,風月任招呼。身外事,不關心,自有天公管。
不僅詞冷門,詞人也冷門。詞人宋自遜,號壺山居士,是南宋末期人,與著名的愛國詩人戴復古交誼甚厚。在南宋末期,國家內憂外患,有志之士都曾慷慨激昂立志報國,但現實為往往是佞臣當道,愛國者備受排擠,最后只能寄語詩詞,徒然呼喊。宋自遜的生平雖不可考,但從他傳世的詩詞可以看出,其早年也曾壯懷激烈,為抗元奔走呼號,其詞有句云“恨不明朝出塞,獵獵旌旗”、“挑燈看,龍吼傳家舊劍,曾斬吳曦”,豪情不輸陸辛。但其晚年心灰意冷,看破紅塵,歸隱山林。這首《驀山溪》便是宋自遜晚年“自述”隱逸養老生活所作,看破紅塵,忘懷世情,羨煞旁人。
此詞上闋描繪詞人歸隱后的環境。開篇一句“壺山居士,未老心先懶”直陳心跡,態度散漫,老氣橫秋,似乎斗志消磨、大有看透世情、看破紅塵之味。聯想詞人所處的南宋末期時局和詞人前期慷慨豪放之作,與其說是“心懶”,不如說是心頹、心哀、心死!
緊接著詞人描述養老生活的環境:竹幾、蒲團、茗碗、青山、屋三間、一徑、清溪、修竹。外則青山清溪、修竹茂林,僅有一徑三屋,屋內竹幾讀寫、茗碗品茶、蒲團休憩,極簡的生活環境卻透著幾分閑逸瀟灑。
下闋詞人敘述歸隱后的處世:客來便請、分家常飯、薄酒三杯兩盞淡酒。一句“吟詩度曲,風月任招呼”愜意無比,羨煞旁人。結尾更是灑脫道:“身外事,不關心,自有天公管”!進一步渲染隱逸生活的閑情自如。然而也正是這結尾多余的渲染,反而暴露出詞人內心的不平靜,若果真看破紅塵看透世情,又何必自提“身外事”呢?既“不關心”,又何必多此一舉提一句不關心呢?
這一句“身外事,不關心”看似灑脫通達,實際上大類反語,很像是尋常人賭氣的說法語氣。實則是詞人想關心卻無力改變,欲“管”而管不得,只能賭氣般說“自有天公管”!這是詞人隱逸之余對世事無奈的憤憤之語,是對南宋統治者的譏誚之言,只不過這一聲響已然很是微弱無奈了,似乎大勢已去,無力回天。
拋開詞人結尾詞人對國家一些憂慮之外,整首詞可謂是一篇絕佳的養老詞,有山有水、曲徑通幽、修竹繞屋、焚香煮茗、讀書修道、倚竹閑吟、登山長嘯、垂釣清溪,如此生活顯示愜意,羨煞萬千人矣。
↓↓↓更多唐風宋韻,關注讀書狗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