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目標達成一定是在每個員工目標達成的基礎上才可以實現的。用績效等級評定的方式引導大部分員工去實現甚至超越自己的目標,最終的結果就是公司也達成了目標。
文:冉濤(“中國造隱形冠軍”評選評委、前華為全球招聘負責人、深圳百森咨詢創始人)
我們都知道績效管理有個PDCA循環,P(Plan)就是制定績效目標;D(Do)是績效過程的管理,也就是績效輔導;C(Check)是績效評價;A(Act)是績效的反饋;最后還有一個是績效結果的匯報。
從這樣一個績效閉環來看,只有從目標到反饋過程的全面執行,才能實現績效承接戰略的目標。
在PDCA循環的這四個環節當中,管理者是怎么分配時間的呢?根據我的經驗,很多管理者會把時間放在績效評價上,因為他們認為績效目標只要制定完畢,員工就會去做,剩下來就是照單收獲。其實并不是這樣的。
在PDCA循環中,正確的時間分配是,30%的時間花在績效目標上。50%的時間拿來做績效輔導。在績效管理中,并不是給員工定了一個目標,就讓他們隨便去做。定績效目標,是要幫助員工達到目標,所以要花一半的時間去做績效輔導。
怎么做績效輔導呢?對于管理者來講,績效輔導就是把自己的成功經驗和下屬分享。最常用的方法是開例會。
比如周例會上,每個下屬匯報自己的工作進展、目標完成情況和績效分析。領導和同事參與進來,可以集體給出評價,哪些方面做得好,為什么做得好。散會后,員工就可以根據會議內容對自己的工作進行及時調整。
也可以通過一對一的輔導方式。領導如果發現員工績效方面存在個性問題,可以選擇在獨立辦公室或者會議室里,對員工進行一對一的輔導,幫助他找到原因,分析對策,并指導他制定改進方案,督促其完成。
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對員工遇到的問題視而不見,或者不能很好地給予指導,就很難達到效果,所以管理者要花費50%的時間在績效輔導上。
花費在績效評價上的時間只占10%。前面的工作做扎實,評價的過程就順理成章了,所以績效評價其實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
最后的10%要用在結果反饋上。很多人不愿意做結果反饋,覺得要把一些績效結果不好直接反饋給員工,磨不開這個面子。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績效結果的反饋讓整個績效管理過程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閉環,我們只有讓對方看清楚他的不足,才能讓他在下一次的循環當中去改進。為什么我們的教育當中有很多考試?其實考試的目的就是階段性地檢查學生是不是掌握了應學的知識。如果不公布考試結果,又怎么知道學生學得好不好呢?同樣的道理,給員工設定績效目標,最后的結果一定要清晰地讓他知道,讓被考核者知道。
我們來看看華為是怎么來做績效反饋的。
華為的績效反饋就是績效等級的評定,一共分為A、B+、B、C、D五個等級。
其中,A代表杰出貢獻者。什么是杰出貢獻者呢?就是要明顯超出組織期望,在各方面均超越所屬崗位的職責要求和期望。一個人的績效明顯高于其他人,是這個員工的績效標桿。拿A是不容易的,不是簡單地相對排名排在前10%就行,還要有個絕對值。這個絕對值要求員工一定要全面超越組織期望,也就是全面超越個人績效目標,才有可能拿到A。因此A是兩次加成的,一是相對排名要排到前10%,二是從絕對值上你還要全部完成目標并且全面實現超越,只有這樣才有資格評為A。所以在華為,A的標準其實很難達到。
B+代表優秀貢獻者。衡量標準是經常超出組織的期望。對B+員工的要求底線也是要能夠超出設定的績效目標。
B代表扎實的貢獻者。衡量標準要達到組織期望,同時部分超出組織期望,也就是一定要達到設定的績效目標。
C代表較低貢獻者和績效待改進者,即達不到組織的期望。
D代表不可接受者,這類人績效太差無法接受,被要求提升績效。給予一定時間改進績效之后,如果還達不到要求,就要納入處理范圍了。
一輪PDCA流程結束后,員工被劃分成不同的績效等級,下一步怎么做呢?一定要回到管理上去。
這個很有意思。我問過很多管理者:你們覺得公司應該關注哪類人群?很多人認為要關注中間這部分人;還有人告訴我,要關注后面這一部分人;只有不多的管理者給了我正確的答案,就是關注兩端,即關注最優秀的人和最差的人。這就是管理的“二八法則”,即用最小的成本抓住主要矛盾,這也是管理者要解決的問題。
績效評價不是為了好看,而是要真正聚焦在管理原則上。一個員工績效評分是101分,另一個是103分,憑什么得103分就被評為A,而得101分就只能拿B+?很多管理者認為強制區分沒有意義。其實通過強制區分這種手段,是要在人和人之間形成錯位,拉開差距。從人性角度講,我們知道人就是要被區分的,因為要被區分,所以大家就會努力做到更好,就會競爭,這是一種手段。
得103分的人績效評定為A,得101分或95分的人績效評定為B+,因為A的比例很低,所以即使同樣超過100分,得101分的人也拿不到A。這就激勵后者要更加努力地超越前者,才能勝出。這種比例劃分引導大家朝A的方向去努力,這樣整個團隊績效才能提升。
另外,我們必須要關注那些在組織當中績效最差的人,并給予他們適當的幫助,讓他們有危機感——要么快速提升,要么面臨淘汰。只有這樣做,我們才能夠促使那些墊底的人努力前進。對于實在提不上來的人,就要果斷淘汰,保證組織績效整體向上。
績效等級分類的原則要充分體現出二八法則。對于這五個等級,華為要求起碼要達到組織的目標。所以我們看到的結果是什么?哪怕某些員工相對排名在前面,但只要目標沒完成好,就很難有好的績效評分。這就是為什么華為連續30多年能夠實現每年20%~30%的復合增長率。公司的目標達成一定是在每個員工目標達成的基礎上才可以實現的。用績效等級評定的方式引導大部分員工去實現甚至超越自己的目標,最終的結果就是公司也達成了目標。所以這個考核一定是嚴肅的。當我們把考核目標定得很高,為這個目標一起努力的時候,其實就把大家的積極性調動了起來,讓員工為了拿到好的績效而努力。
(摘編自《華為灰度管理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