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十周年。這個“世紀工程”跨越1432公里,從丹江口水庫自流,過巴山秦嶺,一路北上到達京津。通水十年來,一泓清水永續北上,京津冀豫直接受益人口超1.08億。
陜西省漢中、安康、商洛三市,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主要水源地,占到總調水量的70%。也就是說,受水地的老百姓喝10杯水,有7杯從陜西來。為了守護這一江清水,陜南三市6.27萬平方公里的陜西水源地地域內,800多萬城鄉群眾為確保水質安全做著巨大努力,為沿線省市民生保障和高質量發展作出無私奉獻。可以說,在南水北調的功勞簿上,有個大寫的“陜西”。
今日起,陜西農村報推出“水從陜西來”系列報道,從漢江源頭的寧強縣,到沿線的旬陽市、鎮安縣,再到漢江出陜的白河縣,通過一件件發生在當地村民身上的小事情,從他們的視角和經歷,講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陜西故事。
在漢江源頭,一汪清泉汩汩流淌。
漢中市寧強縣漢源街道漢水源村,逶迤俊秀的山嶺間,有一泓清泉順勢而下,汩汩流淌。這就是漢江源頭,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的源頭。在這里,“一汪清水”源源不斷,不僅滋養著當地老百姓,也穿巴山、過秦嶺,一路北上,潤澤京津。
立冬后,山里越來越涼,早晚都有些凍手。尤其是刮風的時候,那股寒意好像能吹到人的骨頭縫里。冷歸冷,可馬成梅早睡早起的習慣卻是雷打不動。
11月26日,漢水源村。天剛透了一絲亮光,馬成梅就把爐子拾掇旺了。燒了一壺熱水,沖了兩碗蛋花湯后,她像往常一樣朝里屋喊了句:“起來了老張,吃了咱上河邊轉轉去。”
馬成梅的家門口,有一條小河,叫玉帶河。順著這條河往上走1.8公里,看到“漢江源”幾個字時,漢江源頭就到了。
守山水
馬成梅家的屋檐下,掛著一只背簍。這只背簍黑黢黢的,有些年頭了。
過去,對于山里人來說,背簍是件離不了的工具。馬成梅的這只背簍,陪伴了她50多年,是她用得最順手的“家伙什”。
在漢水源村,72歲的馬成梅是出了名的勤快人。年輕時,她背著這只背簍上過山、下過地,也洗過衣、淘過菜。
那時候,山上沒通自來水,村里人洗衣、做飯、喂牲口,靠的都是玉帶河的水。馬成梅的這只背簍,可沒少出力。舊農具、臟衣服、菜葉子……這些,她都往河邊背過。
再后來,一家老小從山上搬了下來。新房寬敞明亮,水管鋪到家門口,可馬成梅洗洗涮涮還是愛去河邊。
日子就這么穩穩當當地過著,馬成梅很滿足。讓她沒想到的是,接下來發生的一件事,不僅讓她的背簍差點“下崗”,也讓她們堅持了幾十年的生活習慣徹底被改變。
2003年12月30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啟動。這意味著,哺育了漢江沿岸世代百姓的一江清水,將被送至北方,造福更多的人。
寧強縣北依秦嶺,南枕巴山,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核心水源涵養區,肩負著守護一江清水的重要使命。作為“漢江源頭第一村”,漢水源村自然成為保護漢江水源的“排頭兵”。這一點,不管是馬成梅還是其他村民,心里都清清楚楚。
“咱這兒是漢江源頭,如果污染了,讓人咋喝?”馬成梅知道,要想把一江清水送出去,最重要的就是保護好水源。想到這,她默默地把背簍收了起來。
2014年12月12日,歷時11年建成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退耕還林、河灘復綠、生態修復、環保整治……為了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寧強全縣都在努力。
也是從那時起,馬成梅的背簍又“上崗”了。
“閑著也是閑著,還不如做點有用的事。”馬成梅重新背起背簍,和老伴、兒子、兒媳、孫子一大家人,隔三岔五就去河邊撿垃圾。在她看來,把眼前的這山、這水守好,就是自己能做的最大的事。
家里的地流轉出去后,馬成梅把門口的邊角地都種上了蔬菜。
尋出路
雖然坐擁“漢江源頭”的好山好水,但漢水源村也曾與貧窮和閉塞為伴。
馬成梅的娘家和婆家都在漢水源村。她剛嫁過來的時候,住在山上的兩間土坯房里。山里沒啥好營生,為了一家老小的生活,馬成梅和丈夫張仕義除了種地外,也挖過藥材、砍過樹。
“全是土房子,連條像樣的路都沒有。男人們去探水源的時候,腰里別一把砍刀,邊走邊開路。”馬成梅清楚地記得,20世紀90年代,村里都是些山坡地,一年到頭也打不了多少糧食。
馬成梅做夢都想把這窮日子“甩”了。除了經管莊稼外,她還喂了十幾頭豬,每天要去扯豬草。也學著別人的樣子,從山上砍樹回來種香菇。
那些年,雖然大伙的日子好轉了,可這一方山水卻“受傷”了。
種香菇需要木頭,養雞鴨污染環境。久而久之,山上原本遮天蔽日的樹木越來越稀疏,河水也變得非常渾濁。水土存不住,漢江源頭的水量經常只剩下碗口大。
源頭不清,其流必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啟動后,守護“一江清水永續北上”,對于寧強乃至陜南三市來說,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和使命。
2009年,漢江源頭治理與保護工作開始后,在村干部的號召下,馬成梅把自家的豬圈和雞舍關了。剛開始,她還有點不情愿,覺得這是把老百姓的財路斷了。但是很快,她就發現自己想錯了。
漢江源頭生態保護、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土保持、玉帶河生態護岸治理……這些年,為了讓漢江源頭水質更優,寧強縣采取柔性治水的方式,累計投入6億元,先后實施一系列生態保護項目。
與此同時,漢水源村也探索出了一條生態與經濟共贏的新路子。前幾年,村上把河道兩岸1000多畝耕地統一流轉,種上了茶樹、果樹和中藥材。馬成梅家的2畝多地也在里頭,這可把她高興壞了。
眼下雖是深冬,但整個茶山仍是綠油油的。“這兩年,不光環境變好了,咱這日子也更有奔頭了。”馬成梅覺得,這條路算是走對了。
經過多年的生態治理,掩映在青山綠水中的漢水源村風景如畫。
興家園
漢水源村家家戶戶都有烤火房,下面烤火,上面熏臘肉。馬成梅家也有一個,是她搬下山的那年建好的,煙熏火燎了十幾年,早已看不出原來的顏色。
這兩天,臘肉熏得差不多了。馬成梅一條一條綁好,掛在堂屋下跑煙味。遇上大晴天,她也會把笸籮里的淫羊藿端出來,放在太陽底下晾曬。
上山撿柴、挖藥材,曬蘿卜干、做臘肉……“貓冬”的時候,老兩口閑不住,總會找點事干。“上年紀了,光歇著心慌。”馬成梅經常給老伴說,趁著他們還能動彈,多給孩子幫幫忙。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前幾年,馬成梅的小兒子張繼榮瞅準機遇,開了個農家樂。忙不過來時,老兩口會幫著打打下手。
玉帶河上游河道落差近600米,形成“三瀑”“三潭”的景觀。在最后一道瀑布的崖壁旁,“漢江源”3個大字尤為醒目。從這里往下,一汪清水逐漸匯聚成河,最終流入漢江。
這些年,保護水源的意識早已滲透到村民的骨子里。“以前一下雨,河水就成了‘渾湯’。我們從河里取水,存到缸里好長時間才能沉淀下來。”這一點,漢水源村黨支部書記王光俊感觸很深,“現在水質好得很,河里的水直接就能喝。”
漢江是南水北調的重要水源地,一定得守好。如今在寧強縣,經過多年治理與保護,漢江出境斷面水質連續多年穩定在國家Ⅱ類以上標準,源頭水質達到Ⅰ類標準。
生態環境好了,村子里里外外大變樣。往日清一色的土坯房,變成了白墻紅瓦的小洋樓,與小橋流水、亭臺樓閣相映成趣。河道兩邊,健身步道一路向前,延伸至漢江源頭。
這兩年,村里順勢發展起了鄉村旅游。不少人依托山水,開起了民宿客棧,辦起了農家樂。馬成梅家的農家樂,生意很是火爆。尤其是節假日的時候,人多得都坐不下。
“游客能來,就是沖著咱漢江源頭的好山好水。”說到這兒的時候,火坑里的柴火燒得正旺,原本暗淡的烤火房也亮堂起來。有一團火照到了馬成梅臉上,映襯出她明亮的笑容。(本報記者 賴雅芬 黃敏)
來源:陜西農村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