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4年,諸葛亮領益州牧。
諸葛亮在領益州牧之前,是個什么官職呢,劉備臨終托孤時,諸葛亮的主要職位是蜀漢的丞相,劉備掛了以后,劉禪給了諸葛亮兩個封賞,分別是武鄉侯的爵位,以及獨立開府的實權。
按照道理來說,此時的諸葛亮,已經站在了權力的頂峰,好像除了劉禪之外,沒有人在諸葛亮之上了,那么諸葛亮為什么又會領了益州牧一職呢。
我們先來看益州牧這個職位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官職。
據相關史料記載,漢朝建立之初,地方上的最高行政單位是郡,郡守為一郡的最高行政長官,但地方軍事方面的事,另有其他人管,后來漢朝又在郡之上設立了州,州的最高行政長官為太守,后來變成了刺史。
太守和刺史雖然管的地盤變大了,但是他們原則上還是不管地方上的軍事,這種安排非常科學,起到了軍政分開,互相制約的作用,但是到了東漢末年,為了方便地方上平叛,就改刺史為州牧,這一改不光是改了名字,它最大的改變,是州牧不光能管政,還能管軍。
也就是說,州牧是個軍政一把抓的官職,算是地方上的一號人物。
熟悉歷史的人可能都知道,劉備當年在白帝城托孤時,得到托孤安排的,不光是一個諸葛亮,還有一個叫李嚴的人,而劉備當時的安排為,諸葛亮管內政,李嚴管軍事,劉備的這個安排是科學且明確的。
如果諸葛亮沒有益州牧這個官職加身,那么他原則上是不能染指軍事的,而且從當時諸葛亮已經是丞相,以及具備開府的特權看,諸葛亮當年好像沒必要再加一個益州牧的官職,但是理解益州牧這個官職背后的意義之后,我們就能清晰的得出結論。
當年的諸葛亮可不是沒事找事,而是為了染指軍事,為了攬權。
那么諸葛亮當年為什么會在劉備剛死了一年之后,就急著攬權呢?
答案似乎很簡單,因為諸葛亮急著北伐,而要想主導北伐,諸葛亮必須有一定的軍事指揮權。
那么諸葛亮為什么急著北伐,不再多等一些時候呢。
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國際局勢”,當年劉備雖然兵敗夷陵,但是也把東吳給打了個夠嗆,東吳短時間是不敢對蜀漢有所行動了,而且東吳當時應該也看明白了,蜀漢它東吳根本吃不下,而和蜀漢鬧翻,最后得利的其實是曹魏,因此和蜀漢結盟,才是正確的選擇;
所以此時蜀漢和東吳的關系,是正在向好的,而沒有了東吳的掣肘,蜀漢原則上就可以無后顧之憂的打曹魏了;
而此時的曹魏,才剛剛改朝換代,內部有很多問題需要消化,因此曹魏的軍事實力,實際上是相對虛弱的,而且更關鍵的是,曹魏這邊的大將,有點青黃不接,此外曹魏此時對蜀漢的防御重點,在西北還只有漢中一地。
而諸葛亮北伐的真實目的是什么呢,不是和曹魏逐鹿中原,而是趁著曹魏沒防備,去假裝襲擾漢中而實際的軍事部署,卻是西涼地區。
如果諸葛亮不趁著這個機會北伐,等到曹魏那邊完全消化好內部,又開始進一步加固西北防線,那么諸葛亮連打西涼的機會都沒了;
第二是蜀漢的內憂,蜀漢政權建立時,不光在外部存在一個三股足鼎立的局勢,其實在內部也存在一個小的三足鼎立,而這三足分別是劉備和荊州之前的元從老人,荊州派,以及益州本地勢力。
二爺和劉備活著的時候,這三股勢力還能相互制約,但是劉備一死,蜀漢只有益州一地,元從勢力元氣大傷,荊州派也屬于外人,益州的勢力很快就要抬頭,如果諸葛亮沒有及時動作,那么蜀漢光內耗就會出大問題。
而北伐這種國家級的大軍事行動,不光可以把矛盾外引,還能把軍事權牢牢控制住。
由此可見,當年諸葛亮急著攬權的目的,其實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蜀漢,是不得已而為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