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美就是地球村上的頭號“軍火販子”,但是他們不愿認賬,做軍火交易的時候也不管那個叫販賣,而是軍事支援。被老美‘支援’的那些國家和地區,往往要付出一定代價,要么給油田和黃礦,要么乖乖當一只聽話的哈巴狗。而且,這種買賣通常都是不平等的!不信的話你看看烏克蘭,再看看灣灣當局,能從老美那拉來的武器,大部分都是壓箱底的庫存,說白了就是幾十年前的老古董!
老美用倉庫里快過保質期的老古董,換來大量的稀缺資源,還有好些個聽話的打手,可以說是穩賺不虧。這里就有個問題了:如果賣出最新的尖端武器,不是能換更多錢嗎?小弟們拿了好處也會更聽話,老美為啥有錢不掙,非得干這埋汰人的缺德事兒呢?難道是因為別人出不起價?
其實別人都不傻,老美也不是不想掙錢,而是這最新的武器,他是真的沒有啊!
看看他們最得意的那些尖端武器吧!像什么B-2隱形轟炸機、F-22戰斗機、F-35戰斗機,全都是上個世紀的產物。F-35勉強還“新”一點,但核心技術根基還有設計框架,也都是20多年前的事了。還有什么“海馬斯”火箭炮,是1993年的。最給力的“福特號”航母,也是2005年才推出來的,而且并不是主力。美國海軍目前還是以尼米茲級航母為戰斗群的絕對主力。這玩意兒其實就是冷戰“遺老”,從1975年就開始服役了。
也就是說,美國現在所有的尖端武器,都是幾十年前的“老貨”!不管他們吹得再厲害,也掩蓋不住內里虛浮的底子。
像是B-2目前只剩21架,F-22的生產線也早就停了,新機型遲遲續不上來。而被譽為“第五代戰機之光”的F-35,問題也是一個接一個,演習的時候不是墜機就是跳海,故障率高得簡直讓老美懷疑人生!
有一年,美空軍在太平洋上搞演習呢,大張旗鼓把F-35派出來了,結果在模擬的“敵方”雷達面前,所謂的“隱形”功能竟然被舊式的防空系統一掃一個準,把他們的空戰指揮部當場嚇出了冷汗,后來演習完了就匆匆忙忙說要改進,結果到底也沒啥消息。
也是奇了怪了,老美不是號稱全球軍事霸主嗎?想要推出個新武器咋就那么難呢?
有人就說啊,老美老精了,要是沒達到海灣戰爭那種規模,人家才不會主動暴露尖端武器,尤其是顛覆性武器,絕對會嚴格保密,咋可能隨便拿出來示人呢?這話好像有點道理,但問題是現在老美在紅海那旮沓,都被穿拖鞋的追著屁股揍了,還藏著掖著吶?
烏克蘭和以色列兩頭開戰,他都快扶不過來了,在中東的基地被抵抗之狐炸了不知道多少個,作為“世界警察”的震懾力那是嗖嗖往下掉啊!你以為老美不想拿出新武器嗎?他們想,但是造不出來啊!
那么到底是什么讓美國在尖端軍備研發上陷入了停滯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國的“軍工綜合癥”讓成本嚴重失控了!
他們的軍費預算年年漲,2024更是突破了8860億美元!研發部門手里其實攥著老多經費了,而且經常開各種研討會,就為了琢磨未來戰爭要怎么個打法。結果呢,會是開了不少,但武器還擱實驗室里呆著呢,像高超音速武器,老美都討論10來年了,造也造了不少,但次次測試都出岔子,項目推進得慢吞吞的,目前的進度公認是趕不上中俄的。
為啥會這樣呢?因為他們的政客和軍工企業的利益鏈條早就盤根錯節了!軍火商、政府和軍方狼狽為奸,都想往自個兜里撈錢,所以在很多項目推進上,經常偏向經濟回報,而不是整個國家的實戰和創新需求。
以F-35為例,軍方和制造商各自提出需求,軍方內部的海陸空三軍還有自己的一套說法,不同軍種和利益方給出的需求不一樣,導致設計不斷修改,成本瘋狂飆升!這20年下來,F-35項目的相關研發經費已經突破4000億美元大關,單架制造成本就高達1億!這么貴的成本,連五角大樓看了都要喊頭疼!
同樣都是第五代戰機,F-22的造價是1.4億美元,F-35是1億,而蘇-57只要3500萬,龍哥的殲-20造價是9750萬,還包售后服務。殲-35隱身戰機是6964萬,量產后單論機身成本的話只需要人民幣1300-1400萬元。
大家都是五代扛把子,整體性能不會出現天壤之別,但是成本卻差得老遠!這誰受得了啊?
如果論售價,美式戰機那更是高得離譜!F-35的外售卡得很嚴,好不容易愿意賣給韓國了,單價竟然高達50.6億美元!賣給歐洲的話更貴!希臘引進的時候,一架就要86億美元,作為北約成員國的羅馬尼亞,引進的時候也要72億美元!合著老美這是專門殺熟啊!
不是每個國家都愿意當冤大頭,去承擔這種離譜溢價的。也就是說,因為造價成本高導致售價降不下來的F-35,天然就會在市場中失去一部分競爭力。這下老美的軍火商們就不樂意了,想剔除點功能把成本壓下來,但是這樣的話軍方也不高興了,因為每少一個功能,戰場上就多一分危險。于是各方就這樣吵來吵去,美政府安撫完這頭又去安撫那頭,項目進度就是這樣被扯后腿的。
反正錢是納稅人出的,項目失敗也沒人真正會被追責,拖個十幾年也沒啥大不了的。這種讓成本高度失控的“軍工綜合癥”,讓美國這些年來的科技和軍工尖端武器研發,陷入了惡性循環,最終變成一個越來越燒錢的臃腫的龐然大物。他們表面看似強大,但一直在吃老本,實際的效率受利益爭斗影響,變得越來越低下,最終推出來的成品往往是新老技術堆疊起來的拼湊品。
美國這幾十年,為啥造不出新的尖端武器了?老美11艘航母,除了福特號,幾乎都是上世紀研發或者服役的老貨,雖然放到現在依然很能打,但是絲毫不見創新。包括F-22和F-35五代戰機,主要用的也是上世紀的技術和設計。為啥全球軍事霸主,卻幾十年都推不出新武器了?
因為現代戰爭模式已經變天了!
尤其是在大規模的現代化作戰中,真正能重新定義戰場規則的主角只剩倆:一是無人機,二是高超音速武器。
無人機小巧靈活、出廠快、性價比還賊高,成本花不了大錢,所以炸了也不心疼,經常被拿去搞偵察和電子干擾,攜帶載荷的話還能搞爆破,幫助減少己方人員傷亡,早就是用來鋪戰場的絕對主力了。
而高超音速武器則是遠程精確打擊方面的“王炸”!要知道現在地球村那么發達,稍微像樣點的國家,全都配上了反導和攔截系統。而大部分主流防御系統幾乎都走“導彈反導彈”的技術路線。所以,從理論上來說,如果進攻方的導彈速度足夠快,快得讓對面的防御導彈壓根追不上,那么就能突破現階段所有的反導防御系統的攔截。
如果能把理論變為現實,就是真正的無敵,所謂“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說得就是這個道理。
想要做到這點,最大的突破口就是高超音速武器!所以你明白為啥包括中美俄在內的世界強國,全都在發力研究高超音速武器了吧?因為這種尖端貨,就是未來戰爭的核心裝備!誰先在這方面占據優勢,就能握有更大的威懾力和主動權。
而不巧的是,老美在這兩大“主角”身上都栽了跟頭!
先說無人機。目前地球村上的無人機第一制造大國就是龍哥,像什么彩虹、翼龍系列,不管軍用還是民用,在國際市場上都大受歡迎!相關的技術,你說老美造不出來嗎?人家是有那個能力的,但關鍵是成本!
同樣是高端無人機,中國的翼龍-3大型察打一體無人機,各方面性能比美國的主力中型察打一體無人機“死神”MQ-9,要略勝一籌。但咱們的高配版成本只要2000萬美元,而老美的成本卻要3200萬美元,而且還是基礎版!如果論售價,美式無人機在國際市場上的外銷價,比中國無人機要貴上8-14倍!
要知道,不管是打仗還是軍備競賽,都得拼經濟實力的,就像打怪的時候血條非常重要那樣,歸根結底,現代軍事競爭其實就是各國工業、經濟和信息能力的大比拼!我們現在是全球唯一擁有完整產業鏈的工業制造大國,而美國的去工業化和制造業空心化,早在80年代就開始了,差距就是這樣出現的。今天的老美,連修個航母和飛機都要去以色列和印度那邊請外援,可見他們的制造業落到了什么程度。
放在無人機制造和作戰上,當幾千萬的無人機和數十億美元的防空系統干起來,傻子都能看出來這種對抗有多么不劃算!所以啊,老美這些年在無人機研發這塊,已經掉入“性價比”的坑里了。
高超音速武器也是一樣的。各方扯皮讓成本降不下來,研發進度也遲遲無法推進,至今都還沒有足夠的風洞來協助完成測試。我們這邊用高標準的風洞手機數據的時候,老美只能擺爛,直接跳過風洞測試,改用實機飛行的方式來收集數據,你說離譜不離譜。所以啊,咱們的東風快遞和鷹擊-21能成功發射,美國的AGM-183A就只能又雙叒叕墜海了。
美國尖端武器都是上世紀研發的?為啥沒創新了?老美現在的軍工困境,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創新不足。尤其是在蘇聯解體后,那個極具壓迫感的‘假想敵’沒了,老美就飄了,逐漸失去往前沖的動力。排除技術難點和成本失控等因素,他們現在的政策和戰略也找不著北了。
在美國,軍火商、政府和軍方的“鐵三角”利益鏈條已經扯不清了,軍火商手握資本,就喜歡把錢能投到來錢快、安全穩當的項目里頭,根本沒興趣去冒險搞技術突破,因為創新是需要試錯的,試錯就意味著要燒錢。
再加上F-35、航母這類老項目,訂單一直很穩,目前來看威懾力也不弱,足夠他們賺得盆滿缽滿了,而激光武器和高超音速導彈之類的項目,成本高、風險大,沒法保證穩當盈利,所以資本不愛往里砸錢。這就導致很多搞研發的項目被卡在“試驗期”,沒法進入實戰部署階段。
這樣的環境會反過來影響相關技術人才,他們懷才不遇,就想要出走找機會。所以近些年美國高端精英人才的流失趨勢也在逐漸攀升,這又進一步削弱了他們的創新能力。相比之下,龍哥這方面后來居上的勢頭表現得還是很強勁的。
在這個科技快速迭代的時代,美國能否重新找回昔日的創新精神,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還得打上問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