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過了10歲以后,給家長的感覺就是「越來越不聽話了」讓他整理自己的房間,孩子敷衍了事。讓他早起疊被子,孩子把被子卷個圈。說的次數多了,孩子還會頂嘴,“這是我的房間,我說的算”。問問孩子都和什么樣的同學交朋友,孩子還會覺得「父母干涉得太多,自己沒有自由」
青春期的孩子,管控情緒的杏仁核區域受激素影響很不穩定,情緒變化巨大。這都是成長的過程,隨著孩子的長大,控制情緒的能力會越來越強。
一、保持冷靜與耐心
知道青春期孩子情緒變化的本質,當媽的只能自己化解不好的情緒。
“這是我的房間,你嫌亂,就別進來啊!”
當遇到「看不順眼」的事情時,別馬上反對,深呼吸、先不說話。
可以做深呼吸或在心里數數,或者自我安慰“沒事,沒事,青春期孩子都這樣兒,這是正常的,別發脾氣,我可以的……”
讓自己冷靜下來,避免情緒暴走。
二、采用有效的溝通技巧
“房間跟豬窩似的,你就不能收拾收拾?”
很多家長看到孩子凌亂的房間,一生氣可能說出口這樣的話!
心理學上有一種現象是踢貓效應,它揭示了負面情緒的傳染性。
負面情緒傳染力很強,而孩子很容易成為負面情緒的接受者。
青春期孩子本就處于控制情緒的階段,很容易受負面情緒傳染。
如果我們用玩笑的口吻,“哎呀,我的腳丫該落在哪里呀!”
如果我們能理解孩子,“媽媽知道你學習忙顧不上整理房間,但干凈整潔的環境會讓心情變好,學習和工作也會更順暢。”
換個說法,會不會更好呢?
三、建立信任與尊重
“媽媽,我想買雙鞋。”
(1)“不是剛買完嗎?怎么又買?我和你爸掙錢也不容易,有穿就別買了。”
聽到孩子的需求,媽媽都沒問孩子為什么要買新鞋,立馬反駁。
及時孩子再有緣由,也都被堵在了嗓子眼,說不出口了。
(2)“能跟媽媽說一下,為什么要買鞋嗎?”
聽聽孩子怎么說,再做決定也不晚。而給孩子的感覺是得到了媽媽的尊重。
尊重青春期孩子的想法、選擇,更能幫助他們建立自我認同感,形成獨立的個性特征。這時候日常生活中家長能夠善于傾聽孩子的心聲,還能讓孩子感受到被家長尊重,減少叛逆行為,幫助孩子在社交中更加自信、從容。
四、明確規則和界限
“這是我的事!”
“這是我的房間!”
青春期孩子渴望獨立,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渴望實現自我管理。父母還像孩童般管得太多,孩子少了做決定的自由,就會煩躁。
比如父母想讓孩子多做幾道題,但孩子不想做那么多。
父母想讓孩子到家就學習,但孩子就是想發會呆、愣會神。
OK,你的學習,你做主!
這階段父母有邊界感,給孩子管理自我的機會,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規則,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親子沖突。能夠減少孩子的叛逆行為,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
五、尋求幫助、提高自己
遇到孩子不聽話怎么辦?
遇到孩子發脾氣怎么辦?
自己控制不住壞脾氣,看到孩子叛逆就想發火,怎么辦?
可以和“過來人聊一聊,也可以咨詢專業的心理從業人員,還可以看看相關的「青春期的書籍」在書中找答案。
綜上,與青春期孩子相處,父母需要冷靜和適合的方法。10幾歲的孩子仍然需要家長擁有足夠的耐心、足夠強大的心臟,幫助他們順利度過青春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