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簡牘走進年輕人的生活,用經典賦予生活內涵,讓精神的血脈延綿不斷。
文|黎河
在這個時代,仍有很多熱愛簡牘的人,為這份“冷門”的事業注入新鮮“熱血”。
有的人投身于田野,扎根發掘現場,在泥土中尋找著簡牘的蹤跡;有的人則走進了實驗室,運用大數據分析和數字人文學科的理念,努力讓古老的簡牘展新顏;還有更多的青年群體,包括研學的孩子們,在觀看了《簡牘探中華》等節目后,主動走進博物館,通過參與“探秘簡牘的清洗與保護”等活動,感受歷史的溫度……12月8日,大型文化節目《簡牘探中華》第二季迎來首播,近2500枚世所罕見的戰國竹簡清華簡引發觀眾熱議,話題#文化中國行看簡牘里的中國人智慧#和#中國古人21根竹簡計算器能算乘方開方#分別登上微博熱搜第3位和第8位,首期微博話題閱讀量累計超1.4億,直播觀看人數破295萬,視頻全平臺播放量超630萬。
內容活化,揭開隱秘的燦爛
清華簡為什么能揭開《尚書》的千古之謎?
“清華簡內《尚書》類的文獻大概有二十篇,這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接近于原版《尚書》的內容,讓我們看到了古文《尚書》的原貌。”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副主任劉國忠看來,清華簡的獨特之處在于源自百家爭鳴、思想碰撞的先秦時代。經碳十四測定,這些簡牘的抄寫時間范圍大致在公元前335年至公元前275年之間,即孟子、莊子、屈原等先哲們生活的時代。
躲過了秦火與戰亂,清華簡奇跡般地保存至今,為我們帶來了無與倫比的史料寶庫。在《簡牘探中華》第二季中,這段經歷猶如故事一般娓娓道來,那被遺落久遠、“命途多舛”的《尚書》類文獻得以再次煥發新的光彩,它正緩緩揭開那沉睡已久、錯綜復雜、揭示著先秦歷史真相的面紗。
簡牘并非冷冰冰的文字堆砌,它記錄的不僅僅是古代的知識和思想,更是古人的生活狀態和流行風尚。節目中,記述商王武丁與傅說故事的《傅說之命》、疑似周文王遺言的《保訓》等文獻的解讀,讓人們了解古人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生活。而這些簡牘的背后,更是隱藏著古人對于道德、倫理、政治等各方面的深刻思考。
更有趣的是,清華簡《算表》熠熠生輝,映照出古人對數學的智慧探索。它是世界數學史中的一個驚人大發現,距今2300多年,是中國迄今最早的數學文獻實物,更是世界上最早的十進制乘法表。
以80×90的乘法運算為例,只需找到最上端的80和最右邊的90對應的絲帶,拉動后交匯的數字就是結果——這一古老的算法呈現在觀眾面前,激發了熱烈討論。網友們紛紛表示,“點贊中國人的智慧!老祖宗好牛!”“什么叫文化自信?這就叫文化自信”……
體驗升級,對話讓文化流動
“論年齡,我是老人了。可在這些竹簡面前,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孩子。”
一束束溫暖的燈光下,讀簡人許還山以第一視角引領我們進入清華簡《傅說之命》的世界。他帶著現代人視角,用沉穩而富有感情的語調“轉譯”著簡牘上的文字,娓娓道來商王武丁與賢臣傅說的故事。
商王武丁求賢若渴、唯才是舉,把傅說從水火里解救出來,任命他為國相;傅說以耕種之法向商王武丁闡述治國之道,輔助他開創中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第一個盛世“武丁中興”。節目用故事的溫度傳遞出思想的深度。正因如此,《簡牘探中華》第二季為我們撥開了歷史的迷霧,讓我們在短短幾百字的簡牘背后看見生動的中華民族精神。
《簡牘探中華》創新引入“讀簡人”這一全新視角,他們可以與歷史人物進行“對話”,親身體驗那個時代的風云變幻。他們不再是簡單的解說員或旁白者,而是與觀眾共同參與這場歷史探險的伙伴。讀簡人像一根無形的線,將節目中三個不同的故事串聯起來。
《簡牘探中華》第二季也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演播室或歷史現場再現,而是打造了全新的多維空間場景。這種場景融合了舞臺空間和特效空間的虛實元素,使得整個節目呈現出一種超越時空的藝術效果。主舞臺、簡牘屏、特效綠幕的結合,打破了傳統節目的單一視覺形式。每一處細節都經過精心設計,時而古樸,時而現代,時而夢幻,時而真實,觀眾仿佛與古人并肩行走,共同探尋那些被遺忘的歷史細節。
這種對創新的追求,不僅體現在形式上,更是“思想+藝術+技術”的融合創新。創作者在解讀歷史時,注入了現代的視角與情感,讓每一個故事都顯得如此貼近生活。這種從傳統走向現代的大膽嘗試,激發了更大的創作潛力,鼓勵參與者在廣闊的文化原野上繼續拓展新的可能性。現實與歷史的界限,被悄然撕裂,時空的交錯讓我們感受到文化的流動與延續。
守正創新,創作有現實態度
近年來,各類文化節目猶如一股熱潮般涌現在大眾視野中,眾多精心創作的作品獲得了觀眾的認可。這一現象的背后,是對傳統文化的重新審視與傳承的強烈呼喚。特別是對于“簡牘”這一古老的文化符號,年輕人也開始重新認識并熱愛它——這一切的轉變,都離不開那些追求無止境創新的國潮文化節目。
自《簡牘探中華》第一季播出以來,這檔節目就像一面鏡子,映射出我們這個時代的面貌,同時也折射出歷史的深度。它通過對簡牘的展示與研究,讓觀眾看到了歷史深處的閃光,也讓當下得以見證歷史的厚重與價值。例如,清華簡《保訓》自公布以來便成為學界討論的焦點,節目中周文王走向周原那一望無際的谷田時,我們的心靈仿佛也沉浸其中;而嘉賓們圍繞清華簡《保訓》中提到的“中”字展開討論,也讓人們看到書寫在簡牘上的歷史烙印。
真正的創新,往往需要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新的連接點。《簡牘探中華》第二季正是這樣一檔節目,堅持守正創新,充分發揮了創作主體的潛力和能動性,在浩瀚的文化資源中找到了新的切入點,在內容上體現了對時代、對生活的獨到勘探和新穎發現。在人工智能生產內容越來越普遍的當下,我們需要更多像《簡牘探中華》這樣的節目,來引發我們對創造力的深刻思考。
《簡牘探中華》在眾多文化類節目中脫穎而出,贏得了年輕人的熱愛。這檔節目告訴我們,只有站在年輕觀眾的視角,緊跟時代的節拍,不斷自省創新,才能真正打造出精品文化節目。它既傳統又現代,既莊重又生動,既創新又深入人心——這無疑為推動年輕人擁抱簡牘文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也讓更多人認識到了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