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是從剛開盤就開始的,為首的是A50股指期貨。
跟10月份的劇情一模一樣,趁著A股不開盤猛拉港股,連夜開電話會,等到A股開盤了一股腦兒全砸出去。
A50昨天漲了4.6%,今天跌3%,算下來漲幅0.98%,中證A股指數漲0.76%,四舍五入...
其實從去年開始,每次市場有大波動時,國內跟香港那邊券商中后臺比較接近的人,就會去統計一下外資的大概情況,我記得最近好幾次都說外資交易型資金比較多,配置型資金比較少。
這就跟10月份和這次外資的行為模式能夠對應上了,什么叫交易型資金?人家就是來打時間差割韭菜的,根本不是長期看好買了等基本面好轉的。
也或許是外資在A股被毒打幾年后學精了,預期搶跑太嚴重,外資等到基本面真變好了發現自己成接盤的了,既然這個市場這么喜歡交易,那索性就入鄉隨俗,去TMD的吧。
我也翻了翻一些看基本面的外資的觀點,認為明年年中是一個比較好的觀察窗口,政策在兩會之后落地,再過一個季度,是龍是蛇出來爬兩步。
從增量資金的角度,除了炒概念的兩融資金,最確定的就是A500為代表的被動資金,最近一段時間ETF的發行量是5年以來新高。
當然這其中也有基本面的矛盾,但有一種觀點我比較認可,如果以A股為主要投資場所,那么“寬貨幣、好經濟、低估值”三者不可兼得,等到經濟向上了,那估值也不會便宜,貨幣可能也沒那么寬松了。
寬松的貨幣不必說,衡量估值可以從兩個角度看:
縱向對比,滬深300目前PE是12.9,是過去十年的中等便宜位置;橫向對比,滬深300股息率跟國債收益率比較,從零八年開始算起,當下比78%的時候便宜。
從ETF增量資金和不可能三角的角度,看好權益市場的小伙伴,可以考慮中證A500指數ETF(563880),上市以來份額增長率同類第一。
從歷史上看,用股債比擇時,比用估值分位點擇時更有效一些,因為純放水有時候也能讓股市漲。
因此可以參照股債比定投,比如說在90%分位點下多投一些,在70%~90%分位點正常定投,在50%分位點就不投了。如果是嚴格卡90%分位點,那就是上圖的紅圈位置,都是很好的買點。
再聊幾句國債。
大概幾年前寫文章的時候,我思考過一個問題:未來中國發行貨幣的錨是什么?從資產增值的角度,只有綁定了貨幣發行的錨,才能跟上央行的腳步。
10年以前是外匯占款,因為出口高速增長,經濟高度依賴出口。10年之后是房地產,全社會居民財富都綁定在房地產之上。
現在呢?
可以直接看看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如下:
央行的資產負債表里,值得關注的是三塊:
第一塊是國外資產,主要是外匯和黃金,黃金一直在增持,外匯不增長了。
第二塊是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券,目前是占比排第二,這塊主要是給其他銀行發放的貸款,什么MLF、逆回購、PSL等,都在這里面。
這塊是從19年開始快速增長的,有印象的小伙伴應該還記得MLF作為政策利率之一,也是那時候確定的,也就是央行創立了MLF這個貨幣工具之后,就開始嘩嘩放水。
從23年末開始,這塊增長得不多了,因為通過傳統的銀行渠道放出去的貸款,沒人接了,因為企業預期不好。
第三塊是對政府債券,目前占比不高,這塊主要就是國債,在今年7月份之前,這塊一直沒增長,但是7月份之后已經從1.52萬億增長到了2.46萬億,速度很快。
參考這半年央行開始有一些“買賣國債”的表述,財政部的建立現代預算制度的財稅改革體制,未來央行下場買國債,是很大概率,也就是這一塊未來會成為貨幣增長的錨。
這塊跟第二塊的“MLF”們最大的不一樣在于,國債是財政部發的,財政部是有對應項目的,再不濟起碼錢掌握在財政部手里,集中力量辦大事,總歸是有一些投資收益的。
從以外匯為錨,到以地產為錨,再到以MLF等銀行貸款為錨,再到以國債為錨,我們終于走上了____的道路。(此處填空)
對我們的知識星球感興趣的,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加入,更多精彩內容等著你。留言區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