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一世
誰還沒點故事?
文|摘自浙報集團潮新聞 執筆|趙培希 樂美真 陶韜
提及個人傳記、家傳,我們想到的往往都是名人志士波瀾壯闊、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而類似你我的普通人,以不菲價格撰寫的回憶錄,到底記錄了哪些內容?
歷數這些書稿,有人寫事業,生產隊的辛勤勞作賺來創業的第一桶金,每一步都凝聚著汗水與淚水;有人寫童年,炎熱而漫長的夏天,用繩子打上冰涼的井水喝,是忘不掉的家鄉味道;有人寫愛情,褪去校服穿上婚紗,夫妻攜手撐起一個家……也有人寫親情、寫友情、寫遺憾、寫挑戰,寫人生中難忘且不平凡的時刻。
「如果一個人可以有多種版本傳記的話,回憶錄是最權威的‘個人正史’。」寧波大學公眾史學研究中心主任、二級教授錢茂偉認為,回憶錄的價值可以看作一種心靈治愈,普通人也可以從話舊中系統性認知自己的長處與短處,總結失與得,從中找尋自信,獲得安慰,甚至讓家人、朋友更加理解自己。
為了保證回憶錄的產出與質量,不少代筆人都曾探訪養老機構,只為更好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狀態,學習采訪技巧;翻閱大量書籍資料,以求還原受訪者曾經所處的時代背景。
家傳編輯部聯合創始人韓馨兒(右)采訪傳主
傳主則想以這種方式保存家族的歷史與文化。
來自廣州的企業家何明遜找到專職家族傳記寫作的家傳編輯部,想請其撰寫一本貫穿家族5代人的回憶錄。
何明遜談起這個念頭的由來:他爺爺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是廣東南雄商會的會長,早期在煙廠打工,后面去了南洋,成為富甲一方的商人。家里所有人都認為他身上的商業天賦遺傳自他爺爺,但這么威風的一個人,卻從未在家族資料里留下一張照片。
何明遜祖父檔案中的一寸照
家傳編輯部根據何明遜提供的線索,耗時一年多時間,在當地的早期公職候選人履歷書上找到了一張小小的一寸照,爺爺的面貌終于在他眼前清晰。
「編輯部把掃描文件發過來之后,我當場眼淚就下來了。」何明遜講起,自幼家中就教導他「誠實做人、正直做事」,這是祖輩留下來的家訓。直至晚年,回顧自己從一線搬運工人,到端起體制內的「鐵飯碗」,再到下海創業開公司的一生,他恍然發現,這句話就像無形的航標,指引著自己的每一次選擇。現在,他也想把這份處世智慧和家訓傳給下一代。
「很多客戶會將回憶錄當作一份珍貴的家族遺產。」家傳編輯部聯合創始人韓馨兒這樣評價,用文字鏈接起代際記憶,追溯祖輩事跡,使家庭的血液重新流淌起來,是一種銘記與傳承。這些回憶錄不僅是個人的記憶,更是不同時代社會風貌、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的見證,是歲月沉淀下的巨大精神財富。
經歷過土地改革的農民、為國家礦業勘探走南闖北的地質工作者、在市場經濟里「大浪淘沙」的地產開發商、為基層醫療衛生事業貢獻半生的醫生……這些看似平凡的人,都是國家變遷與時代群像的縮影,承載著一代人的光榮與夢想,白紙黑字的回憶錄,恰好是對奮斗不息的中國人民的深情禮贊。
從業者中有不少AI寫作者的身影,「對象不同,故事不同,講述水平也有高低,回憶錄的框架可以模版化、產品化,但內容要個性化,必須通過深入的采集,加以復雜的加工,才可成為產品。」錢茂偉認為,AI可以作為潤色文字的輔助工具,但回憶錄所蘊含的情感表達是無法由機器替代的。
廣州華商學院文學院嘗試將家傳寫作設為學生們暑期社會實踐報告的任務,指導學生通過族譜求證、采訪長輩等,去縫合代際記憶,講述家族脈絡。「這也為學生們提供了一種新的就業方向。」副院長徐桃告訴記者,下一步,學院考慮成立嶺南文化工作坊,將代寫回憶錄賦以市場化運營,幫口述者找回遺落在歲月里的故事和熠熠生輝的時刻。
代寫回憶錄,正成為一個新興的產業,市場需求正在迅速增長,會為更多普通人留下可貴記憶。
我寫了那么多家傳,發現許多成功者,其祖輩要么是讀書人、紳士,要么是企業家地主。
或有平民家庭出一雄杰,通過讀書等方式逆天改命,從而實現階層躍升。
舉凡發達國家,學生入學先講家傳,次學國史,為的是真正認識自己和家人。
人是意義的動物,講述關于我們的世界、關系和自我的故事、寫作家傳,是人類創造意義的基本方式。長按下面微信二維碼,識別加我好友,一起搶救和傳承家庭記憶:
家傳系列,請點擊關注我
◆ 推薦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