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0日上午,“河洛飛花”2024國家級河洛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成果展示展演活動在洛陽定鼎門遺址博物館啟動。
上午9時,在定鼎門遺址博物館前,被很多專家贊譽為中原排鼓藝術的“活化石”——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曹屯排鼓震撼響起,迎接賓客到來。在講解員的帶領下,領導和嘉賓們參觀了駱駝蹄印遺址,并在定鼎門前通過講解員的講解從城墻基址、飛廊、馬道等,深入了解洛陽歷史文化。
在講解員的帶領下,領導和嘉賓們參觀了駱駝蹄印遺址,并在定鼎門前通過講解員的講解從城墻基址、飛廊、馬道等,深入了解洛陽歷史文化。
近年來,洛陽從小切口立法,到科技賦能活化非遺,逐步構建起非遺保護傳承的新格局。自河洛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成立以來,洛陽緊緊圍繞“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的總體目標,堅持高位謀劃,系統推進。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確保城市在發展中更好地留住“歷史文脈”,守住“城市靈魂”。
展廳中,“河洛飛花”2024國家級河洛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成果展整齊陳列,從九曲黃河文明之源開始,到非遺文化與現代生活的完美融合,細述洛陽“成果”。參觀完展示后在講解員的帶領下眺望天街,了解洛陽中軸線的都城規劃理念對整個中國都城規劃的影響,從中軸線來揭示河洛文化的當今價值。
“河洛飛花”河洛非遺新青年保護傳承展同時在洛陽博物館舉辦。民間剪紙、山漆漆制技藝、洛寧草編技藝、面塑、黃河澄泥硯等非遺的年輕非遺傳承人現場展示非遺技藝,吸引了不少嘉賓駐足觀看交流。
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承載者和傳遞者,他們所承載的技藝、經驗、文化記憶與教學能力,是非遺保護與發展的核心內容與動力來源。2024年,河洛文化生態保護發展中心聯合洛報集團從年輕的視角、用青年人的語言,推出大型融媒體欄目“河洛非遺新青年”,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講述年輕一代河洛地區青年非遺傳承人的故事。
在洛陽,越來越多的年輕一代非遺傳承人和他們的作品不斷走進大眾視野,用蓬勃的青春力量讓傳統文化綻放更多光彩。
孟津剪紙(暢楊楊)
山漆漆制技藝(肖金瓊)
泥彩塑(祁靖元)
洛寧草編技藝(張慰峰)
傳統燙花技藝(柳琳)
隋唐大運河始建于公元605年,洛陽作為隋唐大運河的中心和樞紐城市,至今仍保存著通濟渠(洛陽段)、含嘉倉、回洛倉等運河遺產。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整體以“運河源、隋唐韻、河洛技”為設計理念,通過800余件代表性文物,結合浮雕、沙盤、模型、壁畫、多媒體等手段,為大運河文化遺產的保護展示提供了一個重要平臺。
在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內的“河洛飛花”2024國家級河洛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成果展上,國家級非遺唐三彩燒制技藝與市級非遺三彩釉畫燒制技藝亮相成果展,非遺傳承人高水旺和郭愛和分別向各位領導和嘉賓介紹了這兩項非遺技藝,其中唐小妞、三彩馬、唐小馬等三彩文創產品吸引不少嘉賓關注。
行程的結尾,領導和嘉賓們來到了來到洛陽八小景之一的“瀍壑朱櫻”景觀處,領導和嘉賓們在瀍河與洛河交匯處聽鼓瑟吹笙,賞河洛非遺。
周公在洛邑制禮作樂后,傳統音樂就在河洛大地上生根發芽,這里面既有皇家宮廷音樂,也有國風名士雅樂,還有眾多民俗民樂燦若繁星。制塤技藝的傳承人謝雪華他復鳴了二里頭博物館的一孔塤和洛陽博物館的五孔塤,讓塤這種承載著古老歷史與文化的樂器,再次奏響穿越時空的動人旋律。
在朱櫻塔西側,非遺項目“楊班候小架太極拳”是在“楊氏老架太極拳”的基礎上吸取各門派武術之精華,集健身、技擊于一體的太極拳。非遺項目“南無拳”在朱櫻塔東側展演。“南無拳”發源于洛陽上清宮,是王重陽七真子之一譚處端所創的養生護身拳,距今已有850年的歷史,現已傳承三十代傳人。
本次活動將持續至11日,來自全國22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負責同志、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門負責同志還將走進龍門古街、龍門石窟等地,感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在交流互鑒中共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重要消息
擴散出去
記得關注我們喲
Follow us
加星收藏,每天好看
關注下方 保存備用
聲明:部分素材圖片來源于洛陽晚報 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