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8年,大明朝曾經的平西伯、大清朝入關以后的平西王、三藩之亂的發起者吳三桂在衡州病逝。
此時距離他建國稱帝才剛剛過去了5個月的時間。
在他死去三年后,滿清兵圍昆明城,繼承吳三桂帝位的孫子吳世璠自殺,其余眾人出城受降。
兵不血刃拿下昆明以后的滿清大軍把吳氏一族滿門抄斬。
就在所有人都以為吳三桂的后人都死絕的時候,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鞏縣的一個偏僻村寨中,卻發現了吳三桂和愛妾陳圓圓的墓葬。
這個發現揭開了一段塵封300多年的歷史。
大山里的奇怪村寨
在貴州省的茫茫大山里面,有一個很奇怪的村莊。
這個村子明明叫馬家寨,但村里面的人卻全部姓吳,一個姓馬的人都沒有。
不但如此,馬家寨建設的特別獨特,寨中雖然只有千余口人,但巷道卻有不少,并且這些巷道建設的都特別高,看上去還一模一樣。
這也導致外人進入馬家寨以后特別容易迷失方向,走不出去。
雖然處在少數民族的聚集地,但馬家寨里面的建筑大多都是明清時代的青磚青瓦房,這在當地非常少見。
最讓人好奇的是馬家寨里面竟然還有“秘傳人”的存在,據說這一代又一代的秘傳人都在守著一個不能夠寫在紙上的重大秘密。
由于這里深處于大山,跟外界的交流不是很多,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面,奇怪的馬家寨并沒有引起太多外人的關注。
直到上世紀初的時候,因為搶水澆地的爭執,附近一個村婦才在失言之下把馬家寨的秘密給說了出來。
很多當地人這才知道,原來這個馬家寨里面的吳氏族人都是吳三桂的后代。
但大清朝此時早就亡了,普通老百姓對吳三桂是誰也不感興趣。
因此上這件事除了給大家茶余飯后增添了一絲談興之外,并沒有引起別的什么波瀾。
時間一晃來到了1983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想要出版一套《名人詞典》,但卻找不到太多和吳三桂有關的資料。
于是印書館在報紙上發了一條消息,希望基層的知情者能夠提供相關的歷史材料。
此事好巧不巧的傳到了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鞏縣原宣傳部副部長黃透松的耳中。
這讓他不由想起了那段特殊年代,自己在馬家寨大隊工作時的一段經歷。
當時一個和他關系不錯的村民喝醉酒之后曾有些神秘的說,他是吳三桂的多少代子孫,老祖宗的墳墓就在他們村子里面。
想到這里黃透松立即就坐不住了,找到縣文化館的館長,兩人風風火火的就趕往了馬家寨。
那個村民所說的是真的嗎?
黃透松兩人的這一次行程會有所發現嗎?
揭開歷史的迷霧
時間已經過去了300多年,曾經的秘密早就已經不需要再緊守著了。
所以黃透松二人說明來意后受到了吳氏族人熱情的歡迎。
他們兩個不但從“秘傳人”口中聽到了一段未被記錄的歷史,而且還真的見到了吳三桂和陳圓圓的墓地。
這可把兩個人高興壞了,返回以后當即就在報紙上發表了相關的文章。
只可惜他們兩人的名氣太小,這件事情并沒有引起專業人士的關注。
雖然結果并不盡如人意,但貴州省的不少人卻把這件事情記在了心里面。
2010年6月的時候,黔東南州宣傳部的人聯系到了《吳三桂大傳》的作者李治亭教授。
他可是清史研究領域的專家,在圈子里面的地位很高。
得知貴州的一個小村寨中竟然隱藏著陳圓圓的墓地,李治亭教授非常的激動,喊了幾個靠譜的專家學者就匆匆的趕來了。
進入馬家寨之后,李教授發現這里的人把供奉祖宗牌位的堂屋都習慣的稱為延陵堂,這讓他精神大振,覺得自己這一次沒有白來。
因為吳三桂在當上將軍以后,別號就是“延陵”。
為了進一步搞清事情的真相,他們專門找來了村中德高望重的“秘傳人”。
在秘傳人不緊不慢的聲音中,一段驚險而又刺激的往事重現在了大家的面前。
康熙十七年八月十八日,剛剛登基才五個月的大周皇帝吳三桂在衡州病逝。
這讓本來就連戰連敗的吳軍士氣更加的低落,接連丟失了不少的重鎮。
此時吳三桂的侄子吳應麒感覺到事情越來越不妙,于是開始謀劃起了后路。
他雖然名義上是吳三桂的侄子,但其實卻是吳三桂的侍妾楊氏所生,只不過從小就被送到了吳三鳳的府上長大。
一直到了九歲的時候,他才被父親吳三桂接到了自己家中,由陳圓圓來照料。
由于當事人從來都沒有宣揚過,所以吳三桂還有一個兒子的事情基本上沒有人知道。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清廷才沒有讓吳應麒到北京為質。
到了第二年,吳軍的情況更加的危急,無奈吳應麒只好率兵一路后退。
在這個過程中,吳應麒和父親吳三桂的心腹愛將馬寶密談了一次。
在吳軍退到岑鞏縣的時候,吳應麒又秘密的去見了養母陳圓圓一面。
沒有人知道兩個人到底談論了什么,只知道吳應麒離開以后,陳圓圓就解散了家中的仆人,從此不知去向。
吳應麒從陳圓圓處回來后不久,便把吳軍的指揮權交給了馬寶掌握,然后連侄子吳世璠的面都沒有見,就帶著幾個心腹之人離開了昆明。
這也是為什么吳世璠退守昆明以后,吳應麒就再也沒有出現在《清史稿》以及其他史料上的原因。
在當時,知道吳應麒去向的應該只有馬寶一人,但馬寶就算后來被清廷凌遲處死,也絲毫沒有吐露任何的消息。
真相大白于天下
在這一次巧妙的脫身中,有兩個人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其一就是陳圓圓,她不但是吳三桂的愛妾,而且還是其身邊的智囊。
根據秘傳人的講述,平西王府里面的很多事情,其實真正做主的都是陳圓圓。
在吳三桂起兵造反的時候,她就已經知道有這么一天,因此上早早的就把她和吳應麒的后路給安排好了。
其二就是馬寶,這個人雖然前后跟過張獻忠、李自成等人。
但投靠吳三桂以后非常的忠心,頗得吳三桂的看中,在吳三桂稱帝之后,他就被冊封為大將軍,地位僅在吳應麒之下。
正是因為他的存在吸引了清廷的目光,這才讓吳應麒和陳圓圓可以從容的在岑鞏縣隱居下來。
之所以陳圓圓會選擇在這個地方隱居,是因為這里不但地勢險要,交通阻塞,而且原住民也很少。
再加上本地的原住民都是苗族以及侗族的人,很多都不會說漢話,不怎么愿意跟外來的人交流。
如此一來他們暴露的風險就降到了最低。
講述到了這里 ,專家們也明白為什么陳圓圓和吳應麒會把自己居住的村寨取名馬家寨了。
這一來應該是為了紀念和感謝馬寶,二來也是為了混淆視聽。
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大家于是跟著村里面的秘傳人來到了陳圓圓的墓地。
只見一塊并不顯眼的墓碑上寫著:故先妣吳門聶氏之墓位席,幾個大字。
碑文上留下的時間是雍正六年歲次戊申仲冬月吉日。
這讓李治亭教授等人有些疑惑,為什么陳圓圓的墓碑上卻寫著聶氏呢?應該是陳氏才對???
看出了大家的疑惑,秘傳人解釋道:
之所以寫聶氏,是因為陳圓圓本姓陳,后來進入姨夫家之后,又改姓邢,一生有兩個姓氏。
這兩個姓氏都有一個耳朵旁,所以聶就代表著陳圓圓的兩個姓。
這都是處于保密考慮,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畢竟滿清的皇帝對吳三桂可是恨之入骨的。
后來李治亭教授等人又在陳圓圓的墓碑不遠處發現了吳三桂的墓碑,至此一切真相終于大白于天下。
誰也沒有想到,當時的吳應麒和陳圓圓玩了一招隱姓埋名的戲碼,竟然在這大山里面保全了性命。
如今三百多年過去了,腐朽的滿清早就已經成為了歷史,他們也終于不用再隱藏身份了。
2015年的時候,得到了認可的吳氏族人們集資在吳三桂的墓前重新立了一塊新碑。
李治亭教授還應邀專門為此寫了一幅遲來的挽聯。
結語:
如今,馬家寨村有230余戶合計1000多名吳姓后人。當李治亭教授的文章發布后,來這里的游客也多了起來。
當然,很多人來這里也不是為了旅游的,而就是單純為了唾罵吳三桂和陳圓圓的。
為此,李治亭教授還表示說:不計身后成敗榮辱任人評說。
雖然那段歷史已經成為了身后事,也正因如此,吳三桂的形象已經被永遠地定格了下來。而陳圓圓也會被永遠打上一個“紅顏禍水”的標簽,再也沒有機會洗掉了。
參考文獻:
尋訪吳三桂后裔與陳圓圓歸隱處——李治亭·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9月第43卷第5期
陳圓圓晚年生活述略——滕紹箴、李治亭·貴州社會科學2011年12月第12期
岑鞏縣陳圓圓墓旅游發展對策——馬薏·城市旅游規劃2013年03月下半月刊
吳三桂墓碑考——滕紹箴·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11年9月第43卷第5期
陳圓圓墓發現始末 專家考證一代名姬墓地仍在貴州省岑鞏縣馬家寨——粟周熊·北京科技報/2005年/9月/21日/第006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