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地產&焦點財經
作者 | 王澤紅
“我們導師說,我們這一屆是他經歷過最慘的一屆!”
張娜是2024年應屆畢業生,一位211高校建筑學女碩士,畢業前主攻考公考編,國考、省考、普通選調、定向選調、社會工作者等均參加過,6次考試有3次進入過面試,但均未“上岸”。
畢業后專注于找工作,投遞簡歷上千份,本專業僅收到一家墓地陵園公司通知面試,卻因不是建筑學界“老八校”而落選。
“很少單位要建筑的,準備的簡歷就交出去一兩份,滿懷希望地參加,失望地離開,落差感挺大的。”即將畢業的趙語嫣,一位985院校建筑學女碩士,邊寫論文邊找工作,但投遞的簡歷均石沉大海。
“2019年報考時,房地產正如日中天、土木還好,2023年畢業后天變了!” 李洛是2023屆土木工程本科生,如今頗為羨慕大專畢業的雙胞胎哥哥,從鐵路職業學院畢業后對口進入鐵路部門。
他們在校的三四年期間,房地產行業調頭急轉下行。據統計局最新的統計年鑒顯示,截止2023年,房地產開發企業數量約為10萬家,比2022年減少了3151家。
房地產平均從業人員數量在2019年達到頂峰,共有293.7萬人;到2023年末,降至200.23萬人,減少93.7萬人,降幅近三分之一。 僅2023年這一年,就有44.44萬人離開。
姜尚文便是其中一員,2023年畢業后從建筑學“跑路”,轉型成為一名AI設計師,成功入職某大廠、月薪1.8萬元,他為此總結了一套“逃離建筑學,零基礎上岸大廠”的轉型秘籍。
從報考時的就業熱門專業,到畢業后的瞬間驟冷,土木建筑類專業變成“天坑專業”,畢業生“提桶跑路”屢見不鮮,如何抉擇是迫在眉睫的難題。他們當中,有的正在求職,有的求職失敗,有的謀劃轉行,有的埋頭考公考編……
投簡歷上千份,僅一家墓園公司“發面”
“投遞了上千份簡歷,包括高效、國企、私企,但進入面試的機會特別少。”
2024年7月,從河南一所211院校碩士畢業后,張娜直奔上海,從7月至10月,一直在投簡歷、找工作,范圍從上海延伸至江蘇、浙江,方向也從建筑學擴展至高校、企業行政崗。
“建筑學專業的工作,只面試過一次,是上海的一家墓園公司、做墓地設計,它是私企,我應聘的是建筑設計師。但崗位要求特別高,東南大學、同濟大學等建筑學界的這種‘老八校’畢業生優先,我學歷比較普通,沒有面試上。”
她曾聯系過本科畢業后去往設計院工作同學,但得到的反饋是,目前活少、項目也少,基本上不招新人。此外,她也投遞了多所高校,包括江浙滬大專院校輔導員、圖書館管理員等,但簡歷均未過篩選。
這與三年前的情形,截然相反。2021年本科畢業時,雖然成功考研,但張娜也嘗試過求職,當時面試很多,一天至少有兩家,而且待遇并不低,薪資8000元左右;而如今碩士畢業后,反而機會變少。
“考研那會,沒察覺到房地產行業的變化。后來才知道,考上那年就有轉頭趨勢。前期沒有這種眼光,一直在學校,對外界的觀察確實不夠。” 張娜反思道,其實學長們那會已有跡象,但我當時還是學生心態,沒有體會到就業行情如此嚴峻。
姜尚文和李洛,對此深有感觸,二人已本科畢業一年有余,前者就讀于山東一所建筑大學,專業為城鄉規劃,主要就業方向為設計院;后者畢業于吉林一所建筑大學,土木工程專業,對口就業為施工單位。
“我才20多歲,堅決不干這行,想想其他出路。”2023年臨近畢業時,一所設計院2000元的實習薪酬,令姜尚文決定轉行。“我在濟南生活,房租一個月下來都1000多,娶媳婦、買房更是天方夜譚。”
“土木跨行,確實不太好找工作,而且最開始比較迷茫。”不同于姜尚文畢業就轉行,李洛是入職中建系旗下某企業一年后才行動。
“我很多同學從事土木行業,有的是不敢辭職,有的是待崗不發工資、被迫離職。” 談及離職原因,他稱自己當初確實比較沖動,但并不后悔。
“這個行業都在裁員,要不就是待崗、沒啥項目做;另外就是長期出差,項目大多位于距離市區偏遠的村莊,沒有什么個人生活。”李洛說道。
不管工資多少,只想趕緊拿到offer
“沒畢業的時候,心想至少也得進個國企吧;如今但卻發現,應聘一家私企竟也如此困難。”從7月畢業至今,張娜的求職期望,已經一步步走低。
找工作未果,考公考編也屢屢失利,張娜被一種無形的壓力和焦慮籠罩。“這幾個月一直在面試,中間還參加了上海的社會工作者、浙江的事業編考試,每一次都不行,很受打擊。
“有一次已經關燈休息了,我就突然哭起來了,哇哇大哭,聲音很大!就心里很難受,覺得自己能力非常的差勁,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找個工作都找不到。”
“本來想今年繼續備考,但我現在沒辦法再靜下心來,像在學校期間那樣安心刷題。所以就想先工作,最起碼心態上變了,沒那么焦慮。”
“現在就想趕緊拿到一個offer,不管工資怎么樣,或未來怎么樣,先去工作再想別的。不能一直在這個圈子里動彈不了,要跳出去。”她坦言道。
因考公考編而錯過校招,令她后悔至今。“校招其實是有一些機會的,我當時沒有抓住。有去中建的,但很少、都是男生。“
“除了校招就業的,同學中畢業后找到的很少。挺慘淡的!”
正在轉行的李洛,也并不順遂。2024年5月從中建系離職后,他先后嘗試跨境電商運營、自媒體運營,在自如干過中介,12月初又新入職一家娛樂直播運營公司。
“現在也不知道有啥方向,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從土木行業離開后,他似乎又回到了畢業前的迷茫狀態。“我還有個雙胞胎哥哥,他考的是老家那邊的鐵路職業學院,畢業后就分到了鐵路,待遇還挺好。”
“家里人現在特別后悔,總說當初不如走我哥那個專業。當初報考時,高中老師說能上本科、肯定是優先本科。”李洛說道。
相比之下,姜尚文更快一步,畢業時便選定如火如荼的AIGC賽道,成為一名AI設計師,成功入職某大廠,實現了月薪從2000元至2萬元的跨越。“一定要選擇有上升空間的賽道,選對賽道豬都能起飛!”
“學建筑的肯定不能和別人卷算法,找到和自己相關的就是拉開差異的第一步。” 姜尚文分析道,設計背景的人轉行AI設計師有優勢,有些思維與知識是相通的。
暫停考公考編,先工作踏入社會
對于自己的轉行經驗,姜尚文總結了一套“逃離建筑學,零基礎上岸大廠”的秘籍:第一步是學習基礎知識、搭建框架;第二是軟件強化和制作作品集;第三便是投簡歷面試。
“當技術學的差不多以后,最重要的就是準備作品集了,有了作品集和項目,很多公司都會發出面試邀請。” 姜尚文強調道。他曾報過班,在B站刷過大量短視頻,整個學習過程耗時半年,其中有3個月在家。
2023年9月,準備好簡歷與作品集后,他離家去往北京求職,僅一個月便被一家出版社錄用,由此成為一位AI設計師,從事漫畫插畫工作,月薪1.2萬元、后漲至1.6萬元。
不停的訓練AI繪畫LoRA模型,過程枯燥又無味,姜尚文于2024年5月離職。憑借第一份工作的經驗,成功拿到某大廠AI視覺設計師崗位的offer,6月奔向杭州,月薪升至1.8萬元,年終獎為2至3個月工資。
在上海求職未果的李娜,也被迫轉行。
2024年9月,她決定暫時放棄考公考編,全心專注于找工作,并于11月去往寧波被一家私企錄用,崗位是董事長助理,從事行政類工作。
她將這一份工作視為過渡,最終的目標還是考公考編。“除非找到一份自己很想做的工作,但目前來看蠻難的。”
畢業之前,張娜一直埋頭于考公考編,從2023年9月備考至2024年3月,期間并未分心于找工作,國考、省考、河南的定向選調、浙江的事業編、上海的社會工作者等,前后共參加過6次考試,有3次進入過面試,但均以失敗告終。
“我們專業基本上每個人都在考公,當時好像無一例外。”
“我們宿舍4個人,干本專業的一個也沒有,有2人考上了公務員,1位在家待業。我雖然找到了工作,但也不是本專業的。”
為什么將行政類崗位作為投遞選擇?“這對我以后考公考編,在經驗方面可能會有一些幫助。”她解釋稱。
在張娜看來,踏入社會是一個很必要的過程,尤其是學生,工作之后才能慢慢找到方向。“先工作一兩年,再去備考吧。”
“進入浙江事業編面試那一次,上岸希望最大。我感覺自己發揮的挺好,出考場之后很開心,感覺考官的反應也很好,一直有互動,但分數下來后發現,其他人分也很高,又沒有考上。” 張娜苦笑道。
由此,她意識到自己的面試能力有所欠缺,選擇行政類崗位的其中一個因素,就是想工作之余,能提升表達能力。
不能用薪酬看轉行,好不好是階段性的
趙語嫣選擇的路徑,與張娜很相似。她目前正在讀研二,是一所985院校的建筑學碩士,如今正一邊寫論文,一邊忙著找工作,考公考編如果有合適的考試,也會參加。
據她了解,一眾同學中,想要從事本專業的并不是很多,但留給她們的選擇并不多,建筑學本科是5年制,本碩合計是8年,專業能力本是優勢所在,如今卻陷入“冷門”。
“考公考編已參加過5次,簡歷也投過多個城市。” 她說道,考試成績排名有波動,感覺上岸很難。現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找到工作、順利畢業。
對于未來的事業方向,李洛則是打算從事電商行業或者自媒體運營。“學會以后自己創業,能自由點。想自己做短視頻,但不知道能不能起來。”
耗時一年,從建筑學“跑路”、轉行入職大廠,姜尚文很難判斷好與不好,他的大學室友有8人,其中有一半在讀研,繼續攻讀建筑學專業;其余大多在設計院、設計事務所,只有他一人轉行。
在北京一所設計事務所工作的同學,近期正準備離職;在廣州一家設計院上班的同學,月薪6000元左右。與幾位已就業的室友相比,他的薪酬目前最高。
但姜尚文依舊心里沒底,他認為不能以薪資水平來評判。“好多事是階段性的,可能這一段時間好,過一段時間就不好了。或許再過幾年,建筑行業還能好起來。”
“(轉行)短暫可能覺得好,但也不一定就是個好事情。” 姜尚文解釋道,如果建筑行業能給到現在的薪酬,還是挺愿意干老本行,但它現在已無法承載這么多設計人員,有一部分人肯定要轉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