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有關注公眾號的好友問“觀課議課的實質”:
想了一陣,我的回應是“基于課堂教學是教師的自覺自為,致力用平等對話、合作研討的課堂教學研究方式促進教師成長、追求幸福生活,同時通過發展的教師追求理想的課堂教學。”這里,“自覺”應為“自決”?!罢n堂教學是教師的自決和自為”就我而言,這是觀課議課的第一原理;觀課議課是一種課堂教學研修(改為“研修”更好)方式,這種方式具有平等對話、合作研討的特點;觀課議課以人為本,優先關注教師成長、致力引導教師創造幸福的教學生活;教師幸福生活和專業成長使他們愿意和有能力追求理想課堂,為學生健康快樂成長提供更有意義、更有效的幫助。
這樣回應后,又想說說自己最近講課時對觀課議課的界定(說最近,是因為觀課議課的界定是有了一點細微的變化):觀課議課是參與者以課程(課堂)現象為依據,基于教學的情境和關系,圍繞有價值的教學活動進行對話討論,以發現和理解教學、改善和創新教學、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一種研修活動。觀課議課是一種研修活動,研指向問題解決、修指向人的發展;觀課議課研究的“課”是課程,因為學校和教育用課程育人,課程活動的主要場所在課堂(課外的課程活動也需要研究),這樣,也可以說“觀課議課主要在課堂上研究課程,提高課程質量,用高質量的課程為學生提供更有價值的幫助”;基于教學的情境和關系研究,是因為課堂教學在情境中實施,在關系中實現,教育真理具有境脈特征;就一線教師而言,改善創新課堂、專業發展是目的,改善和發展的前提是理解教學、發現教學。
今早醒來,又想起在《觀課議課與教師成長》中對觀課議課追求和特點的表述,也放在這里,大家參看:
基于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核心目標,現在理解觀課議課可以有以下角度:從定位看,觀課議課是以課程為對象、以課堂為載體的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從發展內容看,觀課議課關注全人(信念與積極性、思維與選擇、行為與效果等)的教師發展;從發展方式途徑看,觀課議課強調以教師為本、促進專業發展走向自組織;從實踐效果看,觀課議課簡便易行,已經得到了一線教師廣泛認同和接納。
說“觀課議課簡便易行,已經得到了一線教師廣泛認同和接納”并非自吹自擂:
2009年10期的《人民教育》在回顧“《人民教育》創刊60年報道過的最有影響力的事件與人物(1950-2010)”時,把“觀課議課”列入33個“最有影響力的事件”,文章有這樣的述評:“2006年第7 期《人民教育》發表看似平常的兩篇文章《探尋一個敞亮的教學視界》《為了教師的批判精神——關于‘觀課議課文化’的對話》,結果,‘觀課議課’一詞在短短幾年內迅速在全國走紅,并被學校廣泛采納。原來,從聽課評課到觀課議課,并不只是詞的變化,而是教研文化的變革?!鼜娬{平等、開放,是對單向的、權威的聽課評課文化的反叛,適應了新一輪課程改革潮流的需要。”
新課程改革進行到20年之際,2021年1月6日的《中國教師報》梳理了在實踐領域深刻影響一線教師、引領教學改進的概念,“觀課議課”與“三維目標”等16個“起到重要引領作用的概念”榜上有名。就觀課議課,《中國教師報》有這樣的推薦詞:“基于改善教研和教學生活的目的,觀課議課強調如下觀念:‘改善生活的實踐觀’‘以學論教的質量觀’‘促進思想的發展觀’‘成長創造的幸福觀’‘相互滋養的生態觀’‘境脈特征的真理觀’‘促進理解的對話觀’,這構成了當下觀課議課文化的整體框架和理想愿景,并由此構造觀課議課的實踐策略,積淀觀課議課的實踐品性?!?/p>
同時,我自己強烈感受到了實踐的認同和需要。正是感受到實踐的需要,這二十多年來,一種在研究,一直在為此行走。
要到雙流實驗小學(東區)和老師們觀課議課了。匆匆到此!
可以轉發對觀課議課感興趣的朋友,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說:“思想往往會形成概念,然后人就按照這些概念而活。”這可以說是觀課議課者為之而活的概念。它是觀課議課的“根”!
人物介紹 | PROFILE
陳大偉
教育學教授
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院長
中陶會新教育分會副理事長
重慶當代教育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
“西部名師名校網”總監
“教師培訓理論與實踐”方向國培專家
主要研究方向:教師教育與教師專業成長,課程與教學改革,觀課議課與教師幸福?,F已出版《幸福教育與理想課堂八講》《觀課議課與教師成長》等26本著作,多次獲省市教學成果和社會哲學成果獎。
本文來源:本文綜合自微信公眾號成都陳大偉,作者:陳大偉,原文有刪改。分享此文,旨在傳遞更多信息,提供內容參考。若有來源標注不當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