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日本陸軍造航母、海軍造坦克,連螺絲都要反著擰、保證裝備絕不互通,真是奇葩到極致。一個笑話就是:為什么二戰日本海軍打輸了,因為七成精力都在對付陸軍馬鹿,只用了三成精力在跟美軍作戰。今天跟大家介紹一艘日本陸軍造的兩棲作戰艦船,算是世界上最早的兩棲登陸艦了,這就是“神州丸”號強襲登陸母艦(當時還沒兩棲登陸艦的叫法)。這艘船也很倒霉,第一次出擊居然被日本海軍發射的魚雷擊中擱淺在岸邊,說是誤擊,誰知道是不是海軍馬鹿故意干的。
陸軍造兩棲登陸艦算是奇葩了
上世紀30年代初期,日本一直在為侵略戰爭做準備,具體表現在各種新型武器的研制上。1932年淞滬抗戰中,參戰的日本陸軍暴露出登陸耗時長,效率低的問題,其實就是缺乏大型登陸艦。因此日本陸軍覺得需要一種強襲登陸母艦,這種艦船能夠搭載并快速卸載登陸艇和部隊,還能攜帶飛機為登陸行動提供空中支援。但海軍馬鹿又靠不住,于是日本陸軍決心自行研制。
搭載的大發艇
1933年4月8日,第一艘強襲登陸母艦開始秘密動工建造(針對菲律賓寬闊的淺水沙灘設計),經過一年零七個月的緊張建造后,于1934年11月15日竣工,并命名為“神州丸”號。其多層甲板結構上設有存放登陸艇和飛機的空間,利用船體各處的艙口和起重設備迅速釋放登陸艇,還通過彈射器起飛飛機,具備了現代兩棲登陸艦船的基本特征。就作戰理念來說,該船在當時是一種非常前衛的兩棲登陸艦艇。
“神州丸”號標準排水量7810噸,可搭載2000名戰斗人員和58艘登陸艇以及12架飛機(使用彈射器起飛),這個搭載能力在當時很不錯的。船內有機庫,飛機直接從機庫內起飛,通過船尾的機庫門離開。“神州丸”號可以搭載九一式戰斗機和九七式轟炸機,但這些陸軍飛機不能在艦上降落,只能降落在地面上再回收。如果能造個20艘,一次投送的兵力很可觀,戰時用來搞突擊很不錯。在當時的日本陸軍中,“神州丸”號屬于最高機密。
搭載的九七式轟炸機
PS:58艘登陸艇具體是29艘大發艇,25艘小發艇,4艘裝甲炮艇或者4艘高速偵察艇。不得不說,搭載數量還真不少。
“神州丸”號總共有三層甲板,上層是飛機庫,中層是人員住艙,底層則是塢艙。當時日本陸軍稱塢艙為舟艇格納庫,這個舟艇格納庫尾部有一個主艙門,而在主艙門上又并列安裝2個進水口,每個窗口又分出2條進水通路,這點類似我們的04步戰車在大型液壓門上又設置兩個手動側開機械門的設計。在塢艙內部鋪設了一套軌道系統,舟艇借助頂部安裝的電纜實現在軌道上的移動,軌道一直延伸至船尾,再通過一個類似“蹺蹺板”的裝置抵達滑走臺。需要出動舟艇時,“神州丸”首先向船尾注入壓艙水使其下沉,然后打開進水通路,舟艇則從滑走臺的軌道上順次滑入水中。此外,還可使用起重機和位于左右側的舯門放出舟艇。
搭載的九一式戰斗機
雖然“神州丸”號的設計很超前,但命運并不好。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本組建了南方方面軍進攻東南亞的英美殖民地。1942年2月15日,日軍第16軍向荷屬東印度發起攻擊,而“神州丸”號便是登陸部隊的一員。2月28日夜晚,日軍登陸部隊遭到美國海軍的襲擊,負責護航的日本海軍匆忙上前迎戰,雙方艦隊夾著登陸部隊互相開火。結果悲劇發生了,“神州丸”號被“最上”號重巡洋艦發射的一枚魚雷擊中(當時以為是美國艦隊發射的魚雷),當即擱淺,隨船溺斃的日本陸軍有一百多人。
難得的一張歷史照片
“神州丸”號后來被拖回去大修,等修復完也沒有登陸作戰任務了,于是“神州丸”號開始從事運輸任務,負責菲律賓到本土的航路。1945年1月3日,“神州丸”號在臺灣高雄港遭到美軍空襲,被命中3枚炸彈,船體受損嚴重。接著被附近的美軍潛艇發現,朝“神州丸”號發射了六枚魚雷,兩枚命中,最終沉沒在高雄南部海域西南方向約90千米處。
客觀評價“神州丸”號的話,其設計理念確實很超前,但受限于當時的技術,兩棲作戰能力跟今天的兩棲登陸艦差距較大。加上二戰日本工業基礎薄弱,無法批量生產,在戰爭中起到的作用相當有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