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3273字,預計閱讀時間3分鐘
來 源: 真故研究室
作者: 曾宇昕
國內部分美發店基本已經到了“進店不辦一張高價會員卡,就難以出來”的程度,且剪后常令人懊悔。因此,不少顧客轉向日韓美容業。
日本recruit旗下機構9月調查936名訪日游客,50.2%欲體驗日本美容美甲,80.1%特指剪發,因其干凈、技術高、可信。57%預算在5000至2萬日元(243-972元)。中國游客雖無精確統計,但前十月超580萬人次居首,日本理發店紛紛配備中文助手,瞄準中國客源。
01
去日韓理發的理由
“整理發型,以最佳狀態迎接日本之旅。”
今年7月底,計劃日本大學畢業旅行的小吳,在母親的建議下,將日本美發加入行程。這亦是小紅書#日本旅游攻略#中的熱門體驗。
經多番研究,小吳選定東京銀座的一家連鎖沙龍,預約顯示:初體驗套餐(洗剪吹+染發+深度護理)僅需480元。
與國內的喧囂不同,這家沙龍寧靜而溫馨,中文翻譯熱情接待,全女性發型師輕聲細語,無推銷,小吳深感細致服務帶來的愉悅。
離開時,小吳覺得“秀發煥發新生”,托尼姐姐親自送她上車,兩人還互換了聯系方式。
三個月過去,效果依舊顯著,小吳表示:“下次去日本還找她,超有耐心?!?/p>
相比之下,國內理發經歷只留下“痛苦”回憶。
作為淺發色愛好者,小吳大學四年頻繁換色,與理發師斗智斗勇。一次,她要求剪短并復制小紅書上的八字劉海,理發師自信滿滿,結果卻令人失望。小吳覺得,與理發師的溝通如同隔海相望。
同樣,交換生小江在韓國首爾體驗了“三件套”:剪發、化妝、拍證件照,全程超6小時,費用僅500元人民幣左右。
她驚嘆:“國內隨便找個沙龍就上千,還難得滿意?!?/p>
更讓她驚喜的是,鏡中的自己讓她不禁大喊:“太美了!”
圖 | 小江在韓國理發
北京上班族李哲指出,中國游客赴日理發熱潮早在2018-2019年就興起過,如今隨著中國游客從物質消費轉向生活體驗游,日本理發再次受到青睞。他對比中日理發業,認為日本理發店氛圍輕松,顧客可安心享受服務;而在國內,常需應對推銷辦卡,高價發型卻常不盡人意。他個人在北京某理發店經歷,更讓他深感國內理發行業的推銷壓力與服務質量之差。
圖 | 能不能在理發時安心閱讀,是考驗環境放松感的基準之一,photo by Jun Nakagawa
另一次,李哲在二樓某北造型護膚部遭遇推銷辦卡,光著上半身時,疑似主管兩次闖入游說。他感嘆:“每次進店都像打攻防戰?!?/p>
一位在北京經營日式美發店的日本女老板總結,日本理發因技術高超和服務細致受中國人歡迎,而中國理發店則熱衷推銷會員卡和高價商品,顧客難以放松享受。
02
理發行業的贏利內幕
從消費者視角審視,中國美容業的問題根源在于理發師(Tony哥)的培養與生存模式出現偏差。
美發行業在頭銜包裝上堪稱一絕,諸如設計顧問、設計督導、設計大師等頭銜琳瑯滿目,雖不直接反映技術水平,卻與價格緊密相連。資深發型師小靖透露,這不過是行業內的自我包裝手段,評判剪發水平,價格比頭銜更直接。
在小靖的發型店,價格從129元的高級設計師(新手)到888元的藝術總監不等,專人服務更是高達千元以上,業內頂尖可達6000多元一次。相比之下,韓國發型師頭銜簡單,等級劃分不超三級,價格差異不大;而日本東京銀座熱門沙龍,發型師僅分“造型師”和“高級造型師”,價格不依等級,宣傳簡潔,部分店鋪甚至不指定發型師,價格差異有限。
小靖指出,美發行業成本不高,技術才是最昂貴的成本。在國內,年輕學徒從職業技術學校畢業后,通常只能從洗發助理做起,工資微薄,技術培訓昂貴,晉升路徑模糊,需自行觀察學習。技術提升后,仍需面對收入與頭銜等級掛鉤的現實,考核不僅限于技術,還包括行為舉止、為人處事及推銷能力。
中國理發師是技術與銷售結合的產物,需迅速識別客戶背景,巧妙開啟對話,將其轉化為熟客,引導消費高價項目。店內業績PK加劇了員工間的競爭,只有將新客轉化為熟客,理發師才能維持穩定收入。
圖 | 沒有會員卡,理發店寸步難行
傳統店鋪與健身房類似,常通過提前收取大量資金來回籠成本,支撐日常運營。據《中國生活美容行業發展報告2020》顯示,門店租金、人工、水電及物料費等經營成本是美容店面臨的主要挑戰,半數以上商戶的經營成本占營收的40%~50%,三成商戶甚至高達70%。這些壓力轉嫁到顧客身上,導致他們不僅要應對店員推銷,還需承受價格上漲。
03
理發從手工型向資本型轉變
二十世紀后期,韓國美發行業借漢城奧運會東風實現飛躍,店面數量激增,服務質量顯著提升。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美發業亦迎來春天,連鎖理發店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2003年前,中國理發行業從業者尚不足百萬,但2004至2008年間,人數迅速攀升至六百萬,各式理發店如“xx剪藝”、“xx造型”等遍地開花,吸引了眾多懷揣技術夢想的年輕人投身其中。
恰在此時,中國理發業經歷從傳統手工業向資本型轉變的關鍵節點,儲值卡風潮從臺灣席卷大陸,美發師們驚喜地發現,通過售賣儲值卡,一天的收入即可輕松過萬,遠超以往單次剪發的微薄收入。
于是,中國理發店的經營模式逐漸演變為:以高昂會員充值卡吸引顧客,推動高價格洗剪吹消費,并持續鼓勵顧客高額充值。這一模式賦予了這個小而分散、融資困難、無上市公司誕生的行業以強大的融資能力,美發店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老板們更是賺得盆滿缽滿,新店頻開,裝修奢華,促銷手段層出不窮,“充值2000享6折,充值5000更優惠”。
圖 | 理發店越來越裝修豪華,但也充滿錢的俗氣
美發師投入手藝的時間漸減,而花在營銷策略上的時間日增。每個從業者都憧憬著通過辦卡實現財富夢想,若未達成,便歸因于辦卡數量不足。
從業二十余載的李叔,對當年的推銷話術記憶猶新。通過觀察顧客的外貌、衣著和舉止,判斷其薪資水平、社會階層及消費能力,從而精準推銷,此乃“望聞問切”之精髓。
“踏入連鎖店,幾乎每個人都會勸你辦卡?!?/p>
“顧客背著兩萬多的包進店,你就該考慮推薦上千元的燙發服務,兩千元也屬正常。開著百萬豪車來的顧客,怎會滿足于二十多元的剪發?”
隨著話術與辦卡思維的廣泛傳播,理發店紛紛效仿,從單一老板經營轉變為股份制經營。推銷辦卡成功后,卡金存入老板與股東賬戶,技術高超的發型師可獲得更多股份,成為連鎖店吸引高端人才的新策略?!斑@筆錢已不屬于老板,顧客難以追回?!?/p>
理發行業在資本的吹拂下,傳統市場模式被顛覆,利益與風險如潮水般涌向投資者。大額儲值卡成為連鎖店的“移動銀行”,卡金如同蓄水,老板用其擴張店面,如梯田般層層遞進,消費者的資金在循環中滋養著整個連鎖網絡。
連鎖辦卡模式加劇了競爭惡性循環?!巴薪赞k卡,你若不辦,客源將被辦卡店‘吸’走。不辦卡,難以樹立品牌,無法成就連鎖?!?/p>
圖 | 很多人為圖個清凈,來這種10元店理發
當發型師們更關注辦卡業績而非技藝提升,顧客滿意度驟降,客源迅速流失,業務不達標則客源干涸。連鎖店倒閉時,常遺留下數百萬顧客欠款,責任人消失后,這筆錢便石沉大海。美發業因此信譽受損,成為投訴重災區,儲值卡從便利工具變成了顧客心中的陰影。
“儲值卡初衷良好,旨在綁定長期顧客,給予優惠,但后來偏離軌道,讓人聞之色變。”李叔感慨道。
老師傅隱退,手藝人時代落幕,理發業在資本驅動下,“剃頭師傅”變身“總監老師”,形象浮夸。為吸引客源,理發店利用“發型變裝”短視頻營銷,但視頻中驚艷的變身效果多由精心挑選的模特呈現,顧客實地體驗常大失所望。
從“剃頭師傅”到“網紅托尼”,身份變換中,手藝的本質不應改變。理發師曉華在直播中坦言,無論多火,終歸要回歸剪發。美發行業需思考如何公平分配市場蛋糕,更需回歸手藝為本的初心。
相比之下,日韓理發市場更為成熟,日本網絡上充斥著如何經營好理發店的討論,焦點在于滿足顧客需求,創造回頭客的服務環境,而非辦卡生存之道。中國理發美發業市場潛力巨大,但亟需找回行業的初心。
來源:真故研究室(作者:曾宇昕)
編輯:林欣藍
審核:夏 雨
READ MORE
飲料越來越“中藥化”了,你怎么看?
12-09
自制“預制菜”開始流行:上班族體面又實惠的工作餐
12-06
當下“口紅效應”尚未褪盡,“擦邊經濟”又冒出來了
12-0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