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家庭環境中通過日常互動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給孩子更多獨立思考的機會?
先了解下什么是批判性思維?
百科給出下面的答案:
批判性思維就是通過一定的標準評價思維,進而改善思維,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維,既是思維技能,也是思維傾向。其核心觀點在于培養一種能夠獨立思考、理性分析、嚴謹求真的思維方式,以應對復雜多變的問題和挑戰。
批判性思維也就是孩子理性分析、獨立思考的能力。
一、會問問題的孩子,更善于思考
雨后,孩子看到天邊懸掛的彩虹。
“媽媽,你看彩虹!彩虹為什么是彩色的?”
通常孩子看到彩虹會高興,會興奮。但看過后只剩下看過的記憶。會思考的孩子,會發現身邊事物的不同。天是藍的,云是白的。為什么彩虹是彩色的?而且只會在雨后出現?還不是每次下雨都出現?
家長重視孩子的問題,認真回答孩子的疑惑,會激勵孩子更多次的觀察和思考。當孩子頭腦中儲備量足夠了知時,會在反復觀察和思考中把知識關聯起來,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立思考。
二、敢于提出自己觀點的孩子,更善于思考
“水是什么顏色的?”
“水沒有顏色,是透明的!”
“不,水有顏色!”
“有時候海水是藍色的,有時候海水是綠色的!”
孩子敢于說出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說明孩子不會隨大流、更善于思考。批判性思維恰恰需要孩子擁有這樣的思維模式。所以大人應該尊重孩子的不同觀點,別聽到孩子和自己的想法不同,第一反應是反對!
耐心聽孩子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和孩子交換看法。讓孩子知道,每個人立場不同、看法不同是很正常的現象。而且不同“聲音”有各自的價值,我們要尊重別人的觀點!
三、經常與家長討論的孩子,更善于思考
老人常說,跟大孩子后面跑的孩子更聰明。
還有句話,站在巨人肩膀上看得更遠!
這里我想說,經常與家長討論的孩子,更容易深入思考問題,更可能形成思考邏輯。因為:
- 不同人的聲音,可能會有不同的想法。
- 不同年齡段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
- 不同閱歷的人,看同一個問題,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
一個人思考,看待問題的角度會養成一種思考習慣。當多個思考時長碰撞,孩子會補足思考的“漏洞”,看問題更全面。
四、愛“細細”閱讀的孩子,更善于思考
閱讀真的是一個很好的培養孩子思考的途徑。和孩子一起讀《皇帝的新衣》,問問孩子“為什么大家都說看到皇帝穿上了很好看的衣服?”“為什么有個孩子說皇帝沒穿衣服?”
讀后和孩子一起說說故事情節,通過人物的語言和行為分析人物的性格,通過故事的發展思考作者的意圖。通過和孩子一起閱讀,培養孩子的分析能力。
日常生活中,給孩子獨立觀察、思考的時間,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有利于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