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女性視角做有溫度的汽車新聞
作為汽車行業內經久不衰的經典議題,“油電之爭”每次都能引起軒然大波。
無論是幾年前李斌一句“不理解為什么還有人買油車”,還是上個月寧德時代市場部總經理羅堅大敢開麥“中國乘用車市場的全面電動化,將在未來兩到三年內完成”,抑或是一向低調做人、高調做事的的零跑汽車CEO朱江明也說出“國內汽車市場非常卷,新能源車滲透率增長非常快。我們認為三年以后,國內純燃油車(新車)可能就不存在了,或者是純汽車愛好者才會保留的產品”,每一次都引起很大的爭議。
之所以會產生這些“暴論”,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本身就是新能源車發展壯大的直接受益者,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新能源車的確發展得太迅猛了。
根據乘聯會12月9日發布的數據顯示,11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達到143.8萬輛,同比增長49.6%,環比增長4.9%。2024年1-11月批發1071.6萬輛,同比增長38.1%。11月新能源乘用車市場零售126.8萬輛,同比增長50.5%,環比增長5.9%。2024年1-11月零售959.4萬輛,同比增長41.2%。
與之對比,11月常規燃油車的零售量是115.5萬輛,同比下降7%,環比增長8%;1-11月常規燃油車零售1066.3萬輛,同比下降15%。
而新能源車之所以能賣得這么好,很大程度是因為在政策的引導下,新能源車的確可以享受更大的特權和福利。
比如,在廣州,傳統燃油車需要搖號或拍牌,電車則只可以直接上綠牌,為了不在工作日早晚高峰被限行,大部分消費者會選擇可以直接上牌的新能源車。
比如,同樣是買20萬的車,油車需要另交17699元購置稅,而新能源車則無需另繳費用,因為在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間,對于發票價格在33.9萬元及以下的新能源汽車,消費者無需繳納購置稅。
另外,還有電費和油價的巨大差異,面對如此直接的優惠,自然會有更多的消費者選擇新能源車。
在這樣的背景下,油車難道真的要被徹底拋棄了嗎?
11月12日,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副司長郭守剛在重慶發表的講話,讓廣大油車的擁躉們看到了希望。
他呼吁:“堅持穩妥轉型,要在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同時,同步推動內燃機技術發展,激發傳統能源汽車和內燃機產業發展活力,實現高水平轉型升級,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為理性地看待產業變革與市場競爭,立足市場實際需求,推出更多技術過硬、質量可靠的汽車,堅決抵制內卷式惡性競爭行為,不斷強化行業自律、維護風清氣正的市場環境。”
這段話在網絡上廣為流傳,總結出一個核心觀點——“不能放棄燃油車”。
為什么這么說?首先,純電車依然有不可忽視的弊端。
雖然很多車企都在大力發展電動車,但電動車依然還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比如電池在嚴寒氣候下的穩定性、電池的壽命以及回收問題等等。
基于此,相較于前幾年純電車份額的高歌猛進,近兩年裝配內燃機的節能車型已經逐漸成為了市場主力。
據乘聯會統計,11月純電動批發銷量83.2萬輛,同比增長27.7%,環比增長7.1%;11月狹義插混銷量47.5萬輛,同比增長112.5%,環比增長0.7%;11月增程式批發13萬輛、同比增長52.3%,環比增長4.9%。
從能源結構來看,11月,純電動占58%、狹義插混占33%、增程式占9%,而在2023年11月,這個數據分別為純電動66%、狹義插混24%、增程式9%,2023年全年,純電、狹義插混和增程分別占比69%、23%、增程式8%。
可以得出的結論是:當前純電動汽車的市場份額品牌,正在逐漸被插混和增程車取代。
今年以來,曾經專注純電的阿維塔、小鵬、智己、極氪等品牌,都宣布要發力增程,阿維塔甚至短短半年內就連發了三款增程車,并以此讓品牌連續兩個月交付破萬。
這也側面體現了,發展內燃機(增程、插混)是市場良性的選擇。
其次,燃油車作為利潤來源,是保證產業鏈健康發展的支柱。
目前新能源車普遍不盈利,新勢力靠融資回血,各大汽車集團、自主車企則是用油車的利潤補貼電車,但隨著一輪又一輪價格戰的攻勢,大部分車企已經陷入了以價換量的惡性循環。
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統計,僅今年前8個月,價格戰已經致使新車市場整個零售損失超千億。
為此,各大行業協會、車企領導都呼吁“油電平權”,讓燃油車和新能源車齊頭并進,共同推動車市高質量發展。
無論如何,燃油車依然是車企的主要利潤來源,每年貢獻上億萬的燃油稅。
此外,發展內燃機,也是汽車出海的必經之路。
有數據顯示,今年10月份,中國汽車實現出口59萬臺,同比增長11%,其中,傳統燃料汽車出口量為41.4萬輛,同比增長13.6%;新能源汽車出口20萬臺,同比微增1%,而插混汽車出口量達到2.4萬輛,同比增長160%。
從全球視角來看,2024年1-10月,全球汽車銷量達到7421萬臺,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為1407萬臺,占全球汽車市場的19%,但仍有81%的市場屬于燃油車及其衍生車型。
從這兩組數據可以看出兩點——其一、目前海外市場依然以燃油車為主;其二,即使是發展新能源,主流的選擇也離不開發動機。
在鼓勵汽車出海的大背景下,要想在海外市場站穩腳跟、縮小與跨國車企之間的差距,必須大力推動內燃機研發,堅持“油電共進”策略。
綜合來看,無論是出于消費者的需求、汽車工業的發展還是出海的大局,內燃機都是不可取代的。
如果一直貼錢推廣新能源,汽車工業依然會持續虧損,當下新能源汽車占比已經達到了50%,是時候讓市場回歸理性,讓油車和新能源車公平競爭。
全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也多次提出“油電同權”的觀點,并表示這不僅體現了對燃油車使用者的公平,也有利于汽車市場的整體穩定。
事實上,早在2023年2月份開始,全國乘聯會就向政府部門提議,考慮合并“藍牌”與“綠牌”,這個建議目前還未有定論。但從近年今年開始,上海已經取消了綠牌免拍牌和免限行政策,這也是對“油電同權”的一種落實。
同時,此前網傳海南省出臺《公路里程費收費系統指導意見》,擬對新能源汽車征收養路費的消息也引發了很多消費者的關注,雖然已經被海南政府辟謠,但從各種網絡評論也可以看出,油車車主對于電車不交養路費一事已經不滿許久。
雖然“油電同權”可能短期內還不太可能實現,但隨著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副司長郭守剛“不放棄燃油車”的公開表態,相信“油電同權”將成為大勢所趨,在發展新能源車的同時,也保障油車車主的切身權益。
可能有人會問,這會不會影響新勢力車企的發展?恰恰相反,在所有新勢力車企紛紛入局插混和增程后,發動機在很大程度上將影響用戶體驗和企業的競爭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