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綜藝市場,等來了“天降紫微星”——深陷“熏雞事件”爭議的主婦麥琳。
“下一期的麥麥有多氣人”,在某種程度上提拉了芒果SVIP銷量;
社交平臺上與麥琳相關的討論,總能獲得不錯的互動;
品牌營銷想盡辦法從麥琳身上借勢,就連看起來和行業不那么沾邊的手游,也試圖加入流量盛宴分一杯羹。
麥琳,已經從綜藝嘉賓變成了某種社會現象甚至符號。
而回望這幾年,因綜藝上表現“不佳”而被大規模討論甚至“圍攻”的嘉賓其實并不少,無論藝人還是素人都有“被選中”的可能。
這樣的大規模討論或者說群起而攻之是否合理?
面對這樣的事件,作為媒體人、作為創作者,我們是否需要把目光從流量上挪開一些?
今晚,冷眼想短暫的從麥琳身上抽離出一會兒,和大家討論三個問題。
什么是真人秀的“真實”?
關于這些在綜藝上引起血雨腥風的嘉賓,最近冷眼看到最多的一句話是:事都是他們做的,如果他們根本沒有做這些事,誰又能憑空剪出來這樣的東西。
基于這樣的判斷,很多網友認為這些人“做了不夠妥當的事情”,理應承受被網絡圍剿的結果,但冷眼想問出本篇的第一個問題:這真是一種“真實”嗎?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于20世紀50年代提出了ABC理論模式,該理論認為引起人們情緒困擾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們對事件的認知和看法。
冷眼想借用這個模式,提出一個綜藝世界的ABC:
A是指誘發性事件;
B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事件之后,導演、剪輯對于鏡頭的再詮釋;
C是指觀眾的情緒及行為的結果。
綜藝中的“真實”是什么?是攝像師的鏡頭,而剪輯師手中之剪,是導演的再敘述、再詮釋。
實際上,麥琳并不是第一個在綜藝里被“千夫所指”的“罪人”,作為綜藝模型中的“A”,嘉賓只要足夠“出彩”,話題就時常能足夠出圈。
從《非你莫屬》中暈倒的法國留學生郭杰,到《非誠勿擾》馬諾的“我寧可在寶馬車里流淚,也不愿意和你一起騎自行車歡笑。”
那些有料的“A”們,在節目里,一直可以輕易撩撥觀眾的情緒。
而綜藝本身,就包含著撩撥情緒的功能。
當綜藝啟用這個功能時,不光素人,連藝人也不能幸免。
《中餐廳》第四季的趙麗穎,從節目第一期開始就持續被罵。
“耍大牌” “偷懶” “不干活” “邋遢”。甚至吃飯的時候撥弄菜碗的小動作,都激發全網群攻,言論也極其惡劣,從教養問題,上升到“農村來了沒素質”。
而后來有心的觀眾發現,在節目加長版中,是有露出趙麗穎在前臺忙碌的鏡頭的,但正片中因為篇幅原因,沒有剪入。
在體量有限的情況下,創作者就要對內容進行取舍,最優先被呈現出來的一定是最能引發討論、有延展空間的內容,想完全看清一個人的全貌,總需要再看一看、再等一等。
這也就解釋了,這幾年綜藝中為什么總會出現“無盡反轉”“輪流挨罵”的情況。
最典型的莫過于《五十公里桃花塢》,四季下來幾乎所有嘉賓都在站崗挨罵。
宋丹丹被罵倚老賣老;
孫怡被罵蹭鏡頭混子;
左邊李雪琴因為情緒崩潰被罵、右邊辣目洋子因為情緒穩定被罵。
而有趣的是,伴隨著節目的播出,上述嘉賓的口碑又出現了反轉,可短短幾天錄制,她們不可能在節目做出翻天覆地的變化,只是隨著內容量釋出,片段式的側寫變多了,組成了一個相對豐富的,有血有肉的“完整的事件”。
真人秀中的人“真實”嗎?
說完了事件的“真實”。我們再來看節目中人物的“真實”。
不知道你是否有這種感覺,這些年因為綜藝“塌房”的嘉賓越來越多了。
有人將此歸咎于藝人質素下降,冷眼卻認為,嘉賓可能未必是所謂“雙面人”,只是在時代情緒的作用下,作為觀眾的我們,去解讀一個人的視角發生了變化。
人教版語文教材曾有一篇名為《畫楊桃》的課文,兩只普普通通的楊桃,因為視角不同,呈現在個人眼中的模樣也不同。
楊桃還是那個楊桃,只是我們看它的角度不同了。
這也是Albert Ellis的ABC理論模式,
冷眼還記得早在《青春有你2》中,女孩們圍坐在一起爭取C位資格的一個片段。
SNH48的莫寒因為一句“怎么辦,還是想為自己爭取一下”,而被憤怒的網友打成“茶里茶氣”,就此人氣一落千丈,再無競爭出道位的可能。
實際上在熟悉48體系的人看來,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一句“日系熱血漫”風格發言;
可在不熟悉這一套的普通觀眾看來,這不就是沒拿到C位想耍賴嗎?
視角不同,觀眾對同一事件的理解就是這樣截然不同。
更典型的,當屬近期黃磊的“塌房”。
黃磊變了嗎?
無論是《向往的生活》中的“黃小廚”,還是他在生活中變現出的“煙火小男人”形象,黃老師從十幾年前到現在其實并沒有變過,愛說教、有點小虛榮、不過是中年男人的通病而已。
回想節目在2017年首播的時候,觀眾對于這種“熒幕老父親”的形象并不反感,黃磊的“爹味說教”在當年很多觀眾心里,也是一位前輩在毫無保留地分享人生經驗的表現。
可當2024年,反權威已經成為社會主流情緒之一,觀眾對于“爹味”避之不及,就連電視劇中都已經是“男人”當道了。
窩囊廢
黃磊迎來了“遲來的審判”。
他變了嗎?
并沒有,只是社會情緒發生了變化,“爹味老父親”突然變成了人人喊打的對象。
我們傳播的“真實”,真實嗎?
早年綜藝的傳播手段還是紙媒、微博官方號等傳統的一對多分發路徑。
而隨著短視頻時代的到來,出圈的綜藝素材,往往能形成“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信息爆炸。
同時,短視頻網站還流行著二創模式,大量的節目素材被“逐幀解讀”。
這些“逐幀解讀”看似公平公正,實際上反倒像是讓原本的“真實”萬劫不復的另一大推手。
冷眼負責任地說,在鏡頭之下沒有人能做到永遠得體。受過專業訓練的藝人不能,素人更難。
可當每一幀畫面被無限放大,觀眾就很容易在這些畫面中找到自己想要的情緒,比如“不屑”“冷漠”。而這些情緒很有可能連當事人自己都不知道,只是一閃而過的瞬間。
更可怕的是,“逐幀解讀”“微表情”這幾個關鍵詞一出來,又總會給不明就里的網友一種“分析者很專業”的錯覺,因此這類視頻的點擊互動通常都不錯。
博主在流量的裹挾之下,更會傾向于為事件中的人物預設某種更尖銳的立場,再通過逐幀分析去引導觀眾一步步發現佐證自己的結論。
短視頻的卡段,是上述情況的“集大成者”。
它既是出自個人視角的產物,又有結論先行的特質,再配合洗腦的音樂與特效,網友的情緒很輕易就會被調動起來,先入為主地認為“某某是壞人”。
當算法發現網友對“某某是壞人”的內容感興趣后,又會推送大量同主題的內容,連續幾個視頻看下來后,“壞人”的標簽貼得更結實了。
加之節目本身是有起承轉合的,它不會是一味地你好我好其樂融融,也不可能通篇都是扯頭花,那就更給了短視頻卡段的可乘之機。
大量視頻往往會截取其中最具備爭議性、最能引起討論的片段,而選擇性忽略掉那些平和的相處與人物立體的部分。
有時候,就連冷眼單獨看卡段都會覺得,卡段里的人物確實氣人,即使不配上講解和BGM,圍觀者也很容易被卡段中的情緒所煽動影響。
當雪球再滾一步,這種片段往往因此有高流量的特性,于是又會被當做玩梗、跨界二創的素材。
比如當年蔡徐坤的“唱跳、RAP、打籃球”。
在這個每人每天都有一次成名機會的互聯網時代,除了從節目里被刨出來素材,還開始有了借“流行元素“席卷網絡的案例。
即PUA議題之后,創作者們熟練掌握了把流行議題套用在綜藝嘉賓身上的創作手法。
近期最火的,莫過于NPD(自戀型人格障礙)。
《花兒與少年》第六季的周雨彤是“最新案例”,病因推導是周雨彤在旅途中對團內幾個弟弟妹妹以及金晨等人行精神控制之實。
先不談,NPD的確診是要經過一系列心理量表檢測與醫生問詢的,僅憑互聯網上幾條所謂的“NPD特質”就能下結論,是否過于草率;
用周雨彤在旅行中類似NPD的所作所為,以“有某種方面的傾向”就與“是某種群體”劃等號,這種蓋棺定論的說法就已過于片面。
再者,現在的社交平臺上,幾乎每檔節目里中都能揪出1-2個NPD,按這個概率,難道我國的NPD含量已經高到不容忽視的地步了嗎?
某一形象的走紅是因為剛好切中了某一熱點,在追熱點心理作用下,這種特質又被不斷放大解讀。
在短視頻平臺的算法加持之下,我們刷到的全屏都是相同定義的內容,最終觀眾們堅信了“某某就是NPD”這樣的等式,即使事實并非全然如此。
當輿論最終變成狂歡
其實促使冷眼寫下這篇文章的,是這樣一句話:不管素人還是藝人,上節目賺錢是你們,承受輿論發酵的也該是你們。
當下輿論發酵的架勢,已經超越了正常討論的范疇,轉向了網絡暴力。
公眾人物或者說綜藝嘉賓,有討論爭議是正常的,網暴則是全然不同的性質。
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網暴。而且網暴對個體的影響遠比想象中要更深遠。
在前段時間采訪《島嶼少年》的節目嘉賓時,冷眼曾就節目中“打架事件”與當事人之一的劉胤君談到了那次風波。
他說,沖突是真的,但話說開了就過去了,只是憤怒的網友并沒打算輕易“放過他”。
“那段時間我把什么微博、抖音全卸載了”,劉胤君說,“打架事件”播出后,他每天能收到幾千條私信,全是罵他甚至詛咒他家人的話,最后他只能選擇卸載社交媒體,遠離這些謾罵的聲音。
說實話,《島嶼少年》走的是小而美的路線,影響力沒有鋪開全網,嘉賓劉胤君尚且會不堪謾罵,那換做是大體量節目呢?多少人可以承受每天上萬條私信的詛咒。
而更可怕的是,這樣的“詛咒”甚至會變成一場狂歡:
節目開啟提前看,放出最有熱度的片段,為狂歡提供第一手素材;
短視頻創作者再從其中截取最有爭議性的部分,進行逐幀解讀,撩撥大眾的情緒;
博主以最夸張的方式對這些爭議片段進行模仿,評論區還會有其他人為了流量跟著唱和;
品牌借用爭議中的元素打廣告,借勢提升知名度……
就像麥琳事件的持續發酵一樣,當單一的節目爭議片段變成社會熱點事件時,就意味著它有了流量屬性。
博主、品牌及其他相關利益方會沖著這份高流量反復討論,持續玩梗,更多不明就里的人也被裹挾卷入,加入流量狂歡。
一旦流量狂歡的按鍵被按下,就很難停下來。畢竟流量這塊肥肉,沒有人會拒絕來分一杯羹。
在今日的狂歡之下,冷眼沒有辦法向全平臺喊話,但作為綜藝行業的長期觀察者,冷眼只想對綜藝人們說幾句心里話。
愛看綜藝的人,一定是對生活有熱愛與期待的人,或者說得更直白點,都是善良的人。
諸君之手,握的不僅僅是剪輯之刀,更是獨屬于你的綜藝宇宙的世界觀。
諸君之念,念的不僅僅是一己之私,更是信仰你綜藝宇宙的觀眾的價值觀。
諸君的節目中,有你們看過的書,走過的路,有相信你們的人。
觀眾,觀綜藝,也觀諸君之念。
文已盡,諸君自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