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貼花馬(局部)。
11月29日,游客在乾陵博物館觀賞唐三彩貼花馬。
唐三彩貼花馬。
唐三彩貼花馬
姓名:唐三彩貼花馬
等級:國家一級文物
出生時間:唐朝
出土地:唐永泰公主墓
年齡:1300余歲
戶籍登記時間:1960年
現住址:乾陵博物館
本報記者 琚鵬飛 通訊員 黃佳楠
形態各異的唐三彩胡俑或坐于馬上,或彈奏樂器,栩栩如生的唐三彩馬身姿挺拔、裝飾華麗。它們身上多種釉色交織,歷經千年依舊鮮艷如新。
11月29日,在乾陵博物館“夢回大唐·乾陵文物精品展”展區,游客在一排排唐三彩前駐足,不時發出驚嘆之聲。
“這匹馬神氣十足,馬身上的綠色杏葉形飾品真精致。”一對來自北京的夫婦被展柜里陳列的唐三彩貼花馬所吸引。
“這件唐三彩貼花馬是唐三彩文物中的珍品,展現了唐代宮廷儀仗隊的精氣神。”一旁,乾陵博物館講解員娓娓道來,“唐三彩貼花馬造型生動,展示出了開放包容、雍容大度的盛唐氣象和胡漢交融、兼容并蓄的藝術風格。我們可以通過它看出古代匠人巧妙的藝術構思和高超的制作技藝,更好地了解唐朝的政治、文化、藝術風貌。”
壹 公主墓出土的唐三彩馬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合葬陵,在其東南方呈扇形分布著17座陪葬墓。已發掘的5座高等級陪葬墓中出土的文物種類豐富、制作工藝精良、文化內涵豐富。
1960年8月,隨著陜西考古工作者的保護性發掘,一座神秘的皇室墓葬——唐永泰公主墓展現在世人面前。
乾陵博物館社會教育部副主任殷雯介紹,永泰公主李仙蕙,字秾輝,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孫女,也是唐中宗李顯的第七個女兒。永泰公主16歲時被封為永泰郡主,17歲時早逝。唐中宗復位后,追封她為永泰公主,并以禮改葬,與駙馬都尉武延基合葬于乾陵。
永泰公主墓出土了一大批珍貴的隨葬品,有俑和金、銀、銅、鐵、玉器等各類文物1300余件。其中,唐三彩貼花馬是唐三彩文物中的珍品。
“唐三彩貼花馬高約70厘米,比其他地區出土的唐三彩馬體型要大得多,全身施以黃、白、綠三色釉料,色澤鮮艷奪目。”殷雯說,細膩的形體刻畫使馬身上的每一塊肌肉都栩栩如生,配以雕刻精美的馬具裝飾,更顯華貴。
游客孫嘉怡端詳著馬匹身上的裝飾物說:“每次看到這些精致的文物,我都贊嘆古人的智慧。這種對藝術的追求真的很打動人心。”
“永泰公主墓出土的唐三彩文物中,三彩俑數量較多,三彩馬僅10件。三彩貼花馬無疑是其中最耀眼的存在。”乾陵博物館館長陳玲芝說,這件唐三彩貼花馬在出土時受損較為嚴重,考古工作者對其進行了復雜而精細的修復,每一次拼對、黏合與加固,都是為了恢復文物的原貌,讓它重新煥發光彩。
如今,唐三彩貼花馬被陳列在乾陵博物館的醒目位置,游客一進展區大門就可以看到它。
“唐三彩貼花馬不僅展示了唐三彩精湛的制作技藝,也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陳玲芝說,由于古人遵循“事死如事生”的喪葬禮儀,故唐三彩貼花馬等珍貴文物為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以及宮廷生活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貳 精美裝飾展現仗馬神韻
乾陵擁有豐富的文物遺存,色釉亮麗的唐三彩、雕刻精美的石槨線刻畫和絢麗多彩的唐墓壁畫被稱為“乾陵文物三絕”。
“乾陵陪葬墓出土的唐三彩燒造于唐三彩發展的鼎盛時期,品類豐富、體量較大、色彩絢麗。這件唐三彩貼花馬是乾陵陪葬墓出土的具有代表性的唐三彩之一。”殷雯介紹,唐三彩作為唐朝燒制的一種施多色低溫釉的陶器,釉面呈現紅、綠、藍、黃、白、赭等顏色,以黃、白、綠三色為主。
從外觀來看,唐三彩貼花馬立于長方形踏板上,頭向左側微低,雙耳前聳,眉骨突起,雙目圓睜,頭戴轡頭,轡上有三個貼花,額前一個,兩腮旁各一個。
“其剪鬃縛尾,背置赭鞍綠韉,馬尾赭色,束扎,尾尖上翹,馬身整體呈白色,體型高大健勁。”殷雯說,唐三彩貼花馬的外形洗練明快,站立的姿勢被刻畫得惟妙惟肖,顯示出馬匹的力量感與靜態美。唐三彩貼花馬比例準確,肌肉線條流暢,展現出馬匹雄姿英發的狀態。
唐三彩貼花馬不僅造型生動逼真,馬身上的裝飾品也別出心裁,有當盧、障泥、鞍袱、絡頭和攀胸。殷雯說:“這些裝飾品細節處理得極為精巧,展示了匠人的精湛技藝,特別是貼花的應用,增添了豐富的視覺層次與質感。”
“唐三彩貼花馬全身用了14件花葉形馬飾裝配,高貴華美。馬身上沒有馬鐙,脖子沒有馬韁,鞍上鋪鞍袱。唐三彩貼花馬作為皇室儀仗的代表,承載了特殊的含義,具有很強的象征作用。”殷雯介紹,這些仗馬裝飾華麗,通常用于朝會、慶典、出巡等活動。
在唐朝,仗馬均要精心挑選,體型、毛色等外表特征有一套標準。為了使其能夠穩重優雅地參與各種活動,適應各種場合,仗馬還要經過嚴格的訓練。按照唐代制度,它們的待遇相當高。
“在盛大典禮、祭典或是皇家出行時,裝飾華麗、姿態威武的仗馬不僅是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國家昌盛的直觀表達。”殷雯說。
叁 尚馬之風與唐人生活
中國歷史上,每個朝代都有獨特的文化印記,馬的形象,深刻影響了唐人的藝術創作。
地理環境與對外交往促使馬成為重要的交通工具和戰備物資,尤其是在面對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脅時,強大的騎兵隊伍是維系唐朝安全的關鍵。據《新唐書》記載:“馬者,國之武備,天去其備,國將危亡。”
“唐三彩貼花馬體態豐腴,頭小、腿長、臀圓,其原型是典型的西域良馬。”殷雯說,唐朝特別注意對馬的馴養。盛唐時期,外來馬大量流入,品種優良,多為形體矯健的駿馬,有70多萬匹。
“唐三彩貼花馬之所以是館內精品,除了因為其精美的外表和極少的數量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承載了唐代社會的深層文化意義。”陳玲芝說,馬在唐代被視為力量與速度的象征,代表著皇權的威嚴與軍隊的強大。它出現在重要人物的陵墓中,用以彰顯墓主人的身份與地位。
在唐朝,貴族之間盛行養馬、賽馬,將賽馬視為展示個人勇猛與豪邁的方式,擁有良馬也是地位的象征。
“尚馬之風在唐代墓葬中得以體現。”殷雯說,比如,在乾陵陪葬墓中,除了出土唐三彩馬以外,還出土了大量鐵馬鑣、鐵馬鐙、鎏金銅杏葉等馬具和馬飾,永泰公主墓墓道壁畫繪有《胡人備馬圖》,這些都是很好的實證。
宮廷流行舞馬,畫家畫馬,詩人寫馬……在唐朝,馬更是文化藝術創作的熱門題材,代表著唐代社會的精神風貌與審美情趣。詩人李白曾吟出“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的名句。此外,在唐代社會的經濟和日常生活中,馬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與人們的生活關系密切。生產活動、商業活動、交通運輸等都離不開馬。
“唐人愛馬,唐三彩貼花馬是唐代馬文化的一個縮影。這匹重見天日的三彩馬,展現了唐人的熱情豪邁和盛唐氣象。”陳玲芝說,乾陵博物館將秉承守正創新的發展理念、以人為本的服務宗旨,持續做好文物保護管理、陳列展示、館際交流、文化研究與社會教育等方面的工作,把文物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來源:陜西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