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行國際問題分析,應該遵守事實判斷、價值判斷、立場判斷的順序。三者應該從前到后,不能本末倒置。
像是我在評論拜登特赦兒子這事,錯了就是錯了,這就是典型的徇私,是美國政治敘事上非常不光彩的一頁,而我也如實地將內容寫了下來。
國內一些自由派的作者,同情拜登的護犢情深,認為這是一個老人可以理解的錯誤。這就是典型的價值判斷、立場判斷勝于事實判斷的例子。
而沈逸教授、金燦榮教授等國際問題專家,在對待國際問題方面,更是時常出現立場判斷先行,罔顧事實判斷的情況,因此經常鬧笑話,給出災難性的結論。此類的正能量大V,雖然頂著名教授的光環,也會出現言行不一的情況,騎墻姿態頗不美觀。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對待俄烏戰爭方面,2022年的時候,有那么多所謂的專家十分看好俄羅斯,認為烏克蘭根本沒有抵抗的余地,到了2024年又紛紛改口。
幸好網民們的忘性也大,不然以這些專家的素質,還能成為互聯網上的常青樹,的確也有點匪夷所思。
在敘利亞阿薩德問題上,沈逸、金燦榮就嚴重犯了立場先行的錯誤。(鑒于兩位比較著名,其它正能量大V我也懶得看,于是選擇這倆代表)。
而阿薩德政權之所以在12天就倒臺,自然跟背后兩大勢力俄羅斯和伊朗的虛弱有關。
如果稍微了解點這個背景,作為國際關系專家的他們,也不至于把話說的那么滿。
從事后的結果來看,阿薩德很快就逃到了莫斯科。專家們對于敘利亞政府軍的預測完全是被打臉了。
長期浸淫在立場先行的思維模式之中去考慮國際問題,就會出現這樣的邏輯錯誤,也常會讓他們產生一種莫名自信的虛妄感。
可惜的是,國際關系是多方勢力角逐的結果,尤其是對象國內部的聲音更為重要,如果罔顧這些事實,直接憑借自己個人的喜好來進行預測和論斷,這樣怎么可能會得出靠譜的結論呢?
國際關系學,如果拿社科研究的標準,最忌諱的是用個人立場來代替問題分析的大前提,讓很多本應該成為佐證材料的強證據被忽視,從而給人一種網民沖浪的不專業的感受。
俄烏戰爭剛開始的時候,沈逸教授提出“烏克蘭幻滅時刻,演員該謝幕了”。從辭藻上,句式十分的華麗,但是這背后,還是充滿了一種個人立場先行的傲慢。如今這種腔調似乎成為一些教授安身立命的顯學了,這個就有很意思。
而我們的網民們對于這些國際問題專家的包容性也非常強,不管他們預測的是否正確,都強烈支持。
想來國際問題專家們對于自己的受眾群體把脈得也非常準,因為他們就是立場先行的趣味。他們接受的就是這樣一套敘事體系,在面對阿薩德逃到莫斯科上,他們還動情地覺得“俄羅斯是真仗義”,卻忽視了,為什么阿薩德淪落至此。
以立場投喂立場,就能夠百戰而不殆,名利雙收,豈不快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