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眼中的胡適
胡適可以說也算是李敖的老師,但是胡適在李敖眼中,其人格是變化的。
胡適是個比較復雜的人,在舊封建體系面前,他是斗士+旗手;在民國軍閥面前,他是慫貨+幕僚;在洋人面前,他是奴才+舔狗。這是我的觀點。
他在武力面前,缺乏骨氣,舊封建勢力因為徹底倒掉了,所以,他敢站出來對它吐唾沫;新軍閥站在面前時,他馬上低下了頭,轉身跑掉,躲進了象牙塔,但是新軍閥不滿意他這樣做,他馬上就出來當了官,甚至后來還天真地想當總統;而在洋人面前,是徹底地趴在地上,頭不敢抬,眼不敢平視,四肢不敢蠕動,完全馴服了,洋人于是賞給了他36頂博士頭銜,他是博士,但是不明白什么是氣節,什么是骨氣,什么是民族自豪感。
下面內容整理自李敖的著作《胡適評傳》與《李敖快意恩仇錄》,是李敖眼中的胡適的真實呈現:
1952 年的臺中一中,那是個陽光與希望交織的年歲。胡適先生現身校園演講,剎那間,仿若磁石引動鐵屑,眾人皆被其非凡氣度與深邃思想吸附。彼時我于臺下仰望,他恰似高懸天際的啟明之星,光芒雖遙不可及,卻足以穿透懵懂靈魂,在我心海激起層層知識與理想的漣漪,自此,其名其說便深植心間,成為我精神征途的隱秘指引。
時光悠悠流轉,至 1959 年,于臺大校園,命運之輪悄然轉動,我終得與胡適先生促膝長談。那是間盈溢墨香的靜謐書房,午后暖陽輕柔灑落,為書卷添暖黃光暈。我們相對而坐,茶香裊裊升騰,氤氳出思想交流的濃郁氛圍。我懷揣熱忱與疑惑,自學業困擾至文化思索、從歷史迷思到人生探尋,皆毫無保留傾訴。先生傾耳聆聽,目光專注如炬,適時以睿智言語與豐厚學識,為我撥開重重霧靄。其論治學,力倡嚴謹實證與獨立思索;談人生,則堅守良知、尊崇真理,恰似智慧長者引領幼雛,為我這在學術莽原迷失方向者點亮前行燈塔,在心靈凈土播撒希望良種,令我于知識汪洋錨定航向、于精神蒼穹尋得坐標,對其學識涵養與思想魅力更是傾心敬慕。
于學術天地,胡適先生的功績卓著非凡,堪稱現代學術史的巍峨豐碑。負笈哥倫比亞大學之際,他沉醉于西方學術思想瀚海,歸國后,憑嶄新視角與前沿方法,勇涉中國哲學史、文學、史學等深域。其《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驚艷問世,如盤古開天辟地,以現代學術范式拆解古代思想桎梏,梳理出清晰脈絡,為哲學史研究開辟鴻蒙新徑,引得無數學人競相追隨之,仿若繁星拱衛明月,奠定中國現代學術體系基石。在文學考證領域,先生對《紅樓夢》《水滸傳》等經典巨著的精研細究,以顯微鏡般的文本剖析與地毯式的史料搜尋,為文學研究注入科學實證的鋼鐵脊梁,令文學殿堂重煥熠熠光輝,昭顯作品背后歷史情境與文化幽微,后世文學研究皆難脫其庇蔭。
新文化運動狂潮中,胡適先生更是執旗奮進的無畏先鋒。他以筆為劍、以言為號,力倡白話文革新,《文學改良芻議》一文恰似平地驚雷,震醒沉睡文人,喚醒文學革新的蓬勃力量;《嘗試集》則似破冰巨輪,碾碎舊詩格律堅冰,開辟新詩航道,引領文學航船掙脫傳統泥沼、駛向現代彼岸。同時,先生傾盡全力傳播西方現代思想,引入科學民主火種,為暮氣沉沉的古老華夏點燃希望火炬,注入奔騰不息的生機活力,驅動社會文化車輪滾滾向前,于轉型關鍵節點發揮關鍵作用,成為時代變革的強勁引擎。
然而,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胡適先生亦有其難以遮蔽的黯淡光影。歲月更迭,我漸察其后期顯露的疲態與保守。往昔直面權威的凌厲鋒芒悄然鈍化,在關鍵問題抉擇上,常陷猶豫泥沼,致使諸多革新良機如指間流沙般消逝,文化變革步伐由此遲滯,令諸多有志者扼腕嘆息。
猶記某次學術沙龍,學者咸集,熱議中國傳統文化轉型困局。一青年學者慷慨陳詞,痛陳傳統積弊之深重、變革之緊迫,呼吁大破大立重塑格局。
胡適先生卻眉間緊蹙,緩推眼鏡,以穩健平緩語調主張珍視傳統菁華、漸進改良,憂心激進變革致文化斷代、社會失衡。會后,我與先生獨對,我直言不諱:“適之先生,晚輩以為,文化轉型恰似逆水行舟,非猛力難進。今時之勢,保守求穩恐陷絕境,安能畏縮不前、錯失時代洪潮?”先生目光幽深,搖頭輕嘆:“李敖,你尚年輕,未解世途艱險。文化變革牽一發而動全身,魯莽激進易釀巨禍,穩妥緩行方為至善。”
我急辯道:“先生,歷史轉折恰似千帆競渡,勇者為先。若因循守舊、瞻前顧后,何能開辟文化新疆、引領時代風騷?”先生面色微沉,甩袖而去,獨留我于原地,望其背影悵然若失,深知思想差異如淵似海,然仍盼其重拾果敢、再燃革新烈火。
涉足官場后,胡適先生周旋于官場應酬與學術鉆研間,恰似困于荊棘叢的飛鳥,雖奮力振翅,卻難脫桎梏,學問精進趨緩,研究精力耗散,成果質量與數量俱降,學術高峰攀登戛然而止,未達理想之境,空留千古遺恨。
其“好人政府”構想,本欲為亂世尋良策,以溫和改良療愈社會沉疴、構筑政治清明愿景,卻在軍閥混戰、獨裁肆虐的酷烈現實中,如夢幻泡影般消散,淪為無力悲嘆。面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黑暗深淵,諸如特務肆虐、言論鉗制、民權踐踏諸事,先生雖偶有不滿之辭泄露,卻多停留紙面、口頭勸誡,未化作堅決行動,未化身為民眾渴盼的正義鐵拳、反抗暴政的堅固堡壘,致使正義光芒在陰霾中黯淡蒙塵,無數蒼生在暗夜中長泣難眠。
于個人特質與人際交往范疇,胡適先生性格的復雜多面展露無遺。其待人溫潤寬和,廣結四海賓朋,居所常為高朋滿座之所,學界賢達、青年才俊皆沐其熱忱恩澤。然此隨和脾性,在學術爭鳴關鍵刻,卻成拖累。當觀點交鋒、真理碰撞之際,先生常因人情羈絆,對謬誤觀點、不合理主張未施迎頭痛擊,致使學術論辯偏離正軌、陷入混沌泥淖,學術發展步伐因之遲滯蹣跚。
我所撰《播種者胡適》一文引發的風波,便是其性格特質的生動映照。文章付梓之初,先生閱后頗為不快,覺我評價未契其預設完美形象。文中對他在歷史關鍵節點的猶疑、學術理念的守成剖析,被視作對其聲名的冒犯。他借友人婉轉表意,期我修正觀點、重塑金身。時光沉淀、靜心思索后,先生對我視角漸能包容接納,明了我雖言辭尖銳,卻發于對他的深沉期許、對歷史本真的執著叩問。此態度變遷,恰似剝繭抽絲,盡顯其內心對自我認知的曲折探索、對多元視角的艱難擁抱,以及在歷史評判與個人聲譽間的矛盾權衡。
我曾就其抗戰時期某些言行表現與他直面交鋒。那是個風云激蕩、山河飄搖的年代,國家命運懸于一線。在一場私密研討聚會中,我直面先生,問及他在抗戰烽火中的言論立場。我目光灼灼:“適之先生,抗戰之際,國難當頭、民族危亡,眾人皆望賢達振臂高呼、凝聚眾志。然先生彼時言論,似缺激昂斗志、堅定立場,未足激揚民族士氣、堅定抗敵決心,晚輩困惑,望先生釋疑。”
先生神色凝重,緩聲而言:“李敖,彼時局勢錯綜復雜,外交斡旋、國際形勢皆須通盤籌謀。我冀借外交途徑緩敵鋒芒、尋國際支援,言語表態不得不審慎斟酌,以免牽一發而動全身,陷國家于不利。”我駁道:“先生,民族生死較量,豈容外交辭令的曖昧模糊?當以熱血文字喚起民眾同仇敵愾、筑牢精神長城,若言語失銳、立場搖擺,易淆亂軍心民心、誤國誤民,使抗戰偉業蒙塵受阻!”
先生聞此,沉默良久,唯余長吁短嘆,似為過往抉擇陷入深沉反思,而我亦為先生彼時的戰略誤判與士氣挫抑痛心疾首,深知此乃國家抗戰精神史的遺憾缺頁,影響深遠。
附,胡適對日本的態度及觀點如下:
在1932年一·二八抗戰之后,胡適與一群人組成了一個名為“低調俱樂部”的非正式組織,他們持有對中日戰爭前景的悲觀情緒,認為“戰必大敗”。胡適在此時表達了“我情愿亡國,決不主張對日作戰”的觀點。
在1915年日本逼迫中國接受《二十一條》條約時,胡適在《日記》中抄錄了《二十一條》條約全文,并稱贊中國政府的對日交涉表現,表達了對未來的樂觀主義。
胡適發表《致留學界公函》,反對抗議《二十一條》賣國條約的愛國學生運動,批評愛國學生們是“理智失常”,得了“愛國癲”。
他還主張主動向日方讓步,要求政府以日方提出的談判條件為基礎來談判,并自動地主張東三省解除軍備,中、日皆不得在東三省駐兵。
在1935年,胡適致信政府,建議承認“偽滿洲國”。
當日軍侵占中國熱河省、染指華北時,胡適仍堅持妥協,反對抵抗,認為如若抵抗就會糜爛華北。
胡適認為,日本征服中國的唯一方法是徹底停止侵略中國,反過來征服中國民族的心。
他還認為,中國人的反日情緒激烈化是刺激日本出兵東三省的主要原因,并批評愛國運動參與者的癲狂情緒是導致日本侵略的罪魁禍首。
胡適的許多觀點,在今天仍然在中國某些精英群體中仍然大行其道,比如美國發動對中國的貿易戰時,就有人主張早投降不如晚投降,主張銷毀核武器以贏得美國對中國的寬容,主張服從美國的主張,中國放棄一切高科技的研究,只做下流供應鏈,以取得美國的信任,等等。
這些觀點,都是換湯不換藥,來自于胡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