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寧夏鎮城(今寧夏銀川)這座大明“九邊重鎮”之一的西北雄城,歷來四季分明,夏短秋早,七月暑氣消退,向秋高氣爽蛻變。可嘉靖四年(1525年)的七月初,位于鎮城中南部、氣勢恢宏的慶王府,既無暑氣,也無秋風,反而被來自寒冬的肅殺所籠罩。王府外圍被披堅執銳的明軍將士團團包圍,府內一眾宗室在慶王朱臺浤的帶領下,戰戰兢兢地聆聽天使宣敕。隨著“慶王臺浤昔嘗屈事寘鐇,幸蒙寬宥;今怙終無忌。煽構宵小。謀戕守臣,罪在不宥,詔革爵降為庶人”等內容從天使口中迸出,排在最前方的朱臺浤頓時失去了所有力量,癱軟在地。
“(六月)庚戌……奪慶王臺浤爵,降為庶人……臺浤事再會議,言:‘臺浤昔嘗屈事寘鐇,幸蒙寬宥。今怙終無忌,煽構宵小,謀戕守臣,罪在不宥。宜如弘治三年處代王聰沐例,革爵遷至省城,責令悔改。’詔:‘如所擬。臺浤革爵降為庶人,姑令在本府隨住,歲終養贍米三百石。仍寫敕戒諭,令改過自新。’”(《明世宗實錄》)
慶王府大致位置
正嘉之際是一個社會變化激烈的轉折時期,無論是大明王朝的政治格局,還是民間的社會風氣,亦或是大明宗室的生存狀態,都發生了一系列大變化。在此之前,嗣封藩王被廢,朝廷會從本支宗室之中按倫序挑選繼任者,晉定王朱濟熺、晉廢王朱濟熿、遼廢王朱貴烚、荊廢王朱見潚等被廢后無不如此。而自嘉靖朝后期起,藩王因罪被廢除非本人復爵,否則直接除國,以伊王朱典楧、遼王朱憲?(音jié)、徽王朱載埨等為代表。
隨著宗室人口的暴增,早在正德朝,禮部就曾多次提議收縮藩王繼承人外沿,藩王薨逝只許宗支直系及嫡親旁支繼封,但藩王名分非小,被明武宗說否決。不過寧王朱宸濠之亂被平定后,寧藩被除國,顯然給后來者提供了參考樣本,也給天下宗藩敲響了警鐘。有鑒于此,慶王朱臺浤被廢后,慶藩能否續存,實屬模棱兩可。
且看朱鼒枋兄弟如何翻云覆雨,重建慶藩。
叔祖作死,騰出管理府事位置
慶藩子孫不蕃,在太祖系諸藩中屬于小藩。據王世貞記載隆萬之交,慶藩領受祿米的宗室小二百人,嘉靖四年少說估計也得有百余人。這么多宗室自然不可能由朝廷直接管理,好在嘉靖元年(1522年)寧藩已經給打了個樣。
當年八月,弋陽王朱拱樻被任命為寧藩理宗,管理府事。所以這次朝廷決定依樣畫葫蘆,在慶藩之中尋找合適人選,擔任理宗。
理宗人選,一般會從與原主支親緣關系相近的支系中挑選,本來朱臺浤的胞弟壽陽王朱臺濠是最佳人選,奈何他早在正德十三年(1518年)便已去世,繼承人朱鼒?(音áng)因過于年幼,尚在待襲之中。所以挑來挑去最終圈定其親叔鞏昌王朱寘銂(音zhìzhōu)為慶藩理宗人選。
嘉靖六年(1527年),朝廷正式詔命鞏昌王署理府事。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鞏昌王殿下竟然謙恭異常,表示自己德行淺薄,不適合代理府事,奏請朝廷收回成命。別家宗室為奪取代理府事權,相互之間能出豬腦子,他卻不愿意干。明世宗見狀,認定此人實乃吾宗賢良,此位非你莫屬,遂降敕褒獎,并不容置疑的命他代理府事,不得推辭。
“(五月)丁亥,慶府鞏昌王寘銂辭代理府事之命。上嘉其謙讓,賜敕獎諭,令遵旨代理,不準辭。”(《明世宗實錄》)
銀川寧園
朱寘銂果真賢良嗎?
正所謂“人生如戲全靠演技!”成年人的世界,拼的全是演技。鞏昌王殿下便是典型代表,對上是一副面孔,對下又是另一副面孔,堪稱變色龍轉世。
面對本支宗室,朱寘銂卻殘暴異常。朱臺浤平素為人暴虐,被廢后依然不安分,導致宮中舊人紛紛倒向鞏昌王。朱寘銂利用這一有利條件,與王府承奉劉永朋比為奸,收羅了王府之中一幫阿諛奉承之輩,將慶王府大權徹底抓在手中。進而上下其手,偷盜王府資產值以萬計,借故撤府中改屋宇達數百間。
對慶王府如此,對本支其他宗室更是殘暴。利用手握奏事權,對宗室予取予求但凡宗室子女請名請封請婚,都的拿錢說話,否則哪涼快哪帶著去吧。如此行為,讓他大失人心。
財帛動人心,為達到長期把持代理府事的職權,恨不得大侄子一家子早登極樂。為此不惜削減朱臺浤宮眷及伯母慶懷王妃王氏的日常供應,意圖讓其在饑寒交迫的折磨下,早日與親屬在九幽完聚。
朱臺浤寵愛幼子刻薄長子,導致父子不和,更是給了朱寘銂進一步操作的空間。他讓因朱臺浤懲罰而心中有怨的王府內侍王美,將大侄孫朱鼒櫍(音zīzhì)誘拐到自己府上,而后編造慶庶人意圖謀害自己的謊言,讓朱鼒櫍背誦所謂的證據。待其背得滾瓜爛熟,鞏昌王殿下便脅迫王府長史張進言將所謂的“慶庶人意圖謀害理宗案”通報地方撫按,并奏秉朝廷。
朱臺浤的族弟豐林王朱臺瀚,眼瞅著堂叔大包小包的往家里摟財貨,眼紅不已。因求鞏昌王代為保舉個一官半職被拒的豐林王府內使齊文明,這時候跳出來對自家王爺表示,有法子讓他心想事成。朱臺瀚大為欣喜,讓他放手去做。
齊文明招徠雕工李仁正私刻鞏昌王印,偽造鞏昌王文書幫其請辭,并保舉自己接任。奈何明世宗對朱寘銂的印象頗佳,直接留中不發。
銀川玉皇閣
朱臺浤也聞風而動,借用伯祖母慶懷王妃王氏的名義上疏朝廷,宣稱鞏昌王長期克扣自己的飲食,以至于“無以自存”,請陛下為自己做主。同時宣稱慶庶人已然知錯,并痛改前非,請復其爵位。
朱臺瀚見自己偽造的奏疏石沉大海,遂決定開大,再次上疏控訴朱寘銂的種種不堪行為。其中一項罪名著實讓明世宗,讓朝中袞袞諸公大看眼見,大為震驚。鞏昌王在長子朱臺清去世后,竟然見色起意,扒灰兒子的未亡人并誕下二女。
如此有違人倫的丑聞由不得朝廷不重視,何況這只是開頭,其后針對鞏昌王的彈劾接踵而來。明世宗先是命當地撫按進行查處,后因所涉之事太大,又選派司禮監太監宋興赴寧夏,會同鎮守太監劉玉,聯合當地撫按官展開聯合調查。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這些年慶藩的破事可謂是觸目驚心。這不是在打自己的臉嗎。于是乎極好臉面的明世宗決定痛下殺手,于嘉靖十一年(1532年)十一月降敕:朱寘銂被廢為庶人,發配鳳陽,暢享高墻終生游;朱臺瀚因陰謀奪權等罪,被革去爵位;朱臺浤則因不知悔改,被發送西安,交由秦王朱惟焯看管,估計享受了只比鳳陽高墻低一級的諸省宗室閑宅安置的待遇;其余涉案人等各有處置。
努力消弭內部裂痕的慶世子朱鼒櫍
慶庶人朱臺浤遠避西安,鞏昌王朱寘銂發配鳳陽,豐林王朱臺瀚被革爵,與原大宗關系最近的壽陽郡國繼承人朱鼒?(音áng)因年幼尚未襲爵。這下如何管理慶藩宗室,又成了擺在朝廷面前的一大難題。
銀川寧安北街十七孔橋
此時慶藩在位的郡王,尚有真寧王朱鼒?(音bì)和弘農王朱臺泙(音pēng或píng)。可真寧王一系,早年因繼承權問題,與大宗、與朝廷來回拉鋸40余年,雖然隨著時間推移不再鬧騰,可若是一朝權力在手,難保不鬧出什么大風波來,所以讓真寧王代理府事,是絕對不可能的。弘農王雖然一向低調,但讓其接收,搞不好又會重蹈鞏昌王覆轍。
思來想去,思來想去,朝廷還是決定冊封朱臺浤的長子朱鼒櫍為慶世子,以便名正言順的管理府事。至于前幾年為何剔除掉他,另覓他人,那不是太過年幼沒有冊封嗎。至于他與父王的那一堆破事,同樣是年幼無知,受父王排擠,被鞏昌庶人蠱惑所致。不過直到嘉靖十六年(1537年),朝廷才冊封陳氏為慶世子妃,說他當時年幼無知也沒錯。
朱鼒櫍的世子頭銜,直到嘉靖十三年(1534年)十二月才得以冊封,不過在此之前他便開始受命履行理宗職責。世子屬于王爵的繼承人,此舉等于是變相承認朱臺浤一系作為大宗的身份未變。
有岷王朱彥汰復爵這個先例在,由不得朱臺浤及其支持者不肖想復爵之事。即便不成,他的身后名也能保住,畢竟有諸如代思王朱聰沫這等先例在。當然飯要一口一口吃,事也要一件一件辦。朱鼒櫍首要的任務是把老爹從西安閑宅之中撈出來,同時努力消弭內部裂痕,安定慶藩人心。
嘉靖十三年(1534年),朱臺浤的嫡母恭王妃張氏去世。已經在署理府事、尚未正式受封慶世子的朱鼒櫍,以此為契機,于當年十一月打著“孝”字旗號上疏朝廷,奏請寬宥父王,讓其還府以便盡孝。慶藩的另一個旗幟性人物弘農王朱臺泙也出面領銜闔府宗人,奏請朝廷赦免慶庶人。然而明世宗不僅沒有松口,反而大為光火,下令御史緝拿慶藩王府輔導官,進行治罪。
“癸亥朔。先是,慶王臺浤以罪發狹西省城安置。至是,其母妃薨逝,慶世子檙櫍疏乞宥浤還府。弘農王臺泙亦率闔府宗人奏請。上不許。仍下御史逮問輔導等官。”(《明世宗實錄》)
不顧歷史還是給了朱臺浤機會。嘉靖十五年(1536年)閏十二月,明世宗給兩宮太后上徽號,隨即大赦天下。朱臺浤也在赦免之列,得以回歸寧夏。數年省城的囚徒生涯讓朱臺浤認清現實,不再作妖,安安分分的在慶王府中當一個閑人。
銀川閱海濕地公園
經過上次打擊,朱鼒櫍也明白皇帝對老爹的成見極深,短時間內想要讓其幾乎不可能,是以把重心放在了彌合宗室矛盾上。
朱臺浤共有三子,分別為:長子朱鼒櫍、次子朱鼒枋、幼子朱鼒槚(音jiǎ)。當年老爹寵幼滅長,讓他幼小的心靈頗受打擊,但掌權后并沒有因此對三弟進行打擊報復,照舊依例為其請封。在他的努力下,嘉靖十七年(1538年)十二月,朱鼒枋被冊封為桐鄉王,朱鼒槚被冊封為延川王。此時朱臺浤已為庶人,即使是在宗室制度寬松時期,其子也難受封,何況是在政策收緊的嘉靖朝。期間,慶藩方面必然做了很多工作。
次年十二月,在朱鼒櫍的一再奏請下,因意圖搶奪理宗之位,偽造文書的豐林王也得以復位。
“乙酉……復慶府豐林王臺瀚爵。始,臺瀚與鞏昌王寘銂奏訐降為庶人,尋復冠帶。至是,慶世子鼒櫍奏:臺瀚無大過,且能自悔改。故有是命。”(《明世宗實錄》)
可以說朱鼒櫍執政期間,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團結了慶藩內部可團結對象,為安定慶藩宗室做出了不小貢獻。奈何壽數不永。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二月,慶世子朱鼒櫍去世,朝廷賜謚曰端和。
成功復爵的朱鼒枋
端和世子在世時,回歸本府的慶庶人朱臺浤安安分分的在慶王府中當一個閑人。可當兒子亡故,喪子之痛可定有,但慶藩的主理人出缺,內心更多的可能是火熱。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七月,慶藩宗室在弘農王朱臺泙的領銜下上疏朝廷,奏請讓朱臺浤復爵,以安慶藩人心。
不管此事是出自他們本心,還是朱臺浤在背后指使,在朝廷看來此事肯定與慶庶人脫不了干系。也正因此,明世宗大為光火,認為“臺浤罪惡深重,朝廷已從寬貰,乃故要眾奏保”,不僅不同意他復爵,反而降敕切責,同時對奏請的相關人等施以罰俸等懲戒。當然,慶藩的管理問題還是要解決的,故命陜西撫按會同慶藩宗室,在本支宗室之中以倫序及品行為依據,挑選新的理宗。
“丙戌,慶府弘農等王臺泙等請復慶庶人臺浤爵。不許。初,臺浤既廢徙,以上兩宮徽號恩得還府閑住。會世子鼒櫍卒,署府事缺人,臺泙乃率諸宗室上疏為臺浤請復爵。上以其罪重不許,臺泙等市恩瀆奏,各奪祿三月。命巡按御史治其輔導官罪。并詳議倫序、素行,勘攝府事者以聞。”(《明世宗實錄》)
桐鄉王爵號來源:浙江省桐鄉市鳳凰湖畔
選來選去,最終朱臺浤的次子桐鄉王朱鼒枋勝出。端和世子去世后,倫序居次的他本就是慶王之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有鑒于此,明世宗直截了當的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十月正式下旨,改封朱鼒枋為慶世子,賜敕管理府事。算是直接斷了朱臺浤復爵的妄念。
嘉靖二十九年十二月,朝廷正式遣使冊封朱鼒枋為慶世子,桐鄉王妃李氏為慶世子妃,正式受冊時間當在次年正月左右。
實錄對朱臺浤此時的身份認定為“慶王革爵冠帶”,按這一表述,表明他還在世,或者說至少直到此時朝廷尚未接到其死訊。所以《弇山堂別集》與《國朝獻徵錄》都稱他死于嘉靖三十年(1551年),享年59歲,應當屬于史實。
朱臺浤一去,阻擋朱鼒枋襲爵的所有障礙都消散。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十二月,以保定侯梁繼璠、翰林院編修明正蒙為正副使,持節前往寧夏衛城,冊封朱鼒枋為慶王。
正所謂百善孝為先,若是受封的宗王上一代沒有王爵頭銜,一般會在受封后奏請朝廷為老爹請封請謚,多數情況下朝廷不會駁其面子。
朱鼒枋卻來了個逆向操作,朱臺浤去世后,他以理宗世子的身份奏請朝廷追復父王爵位。雖然多少有些不合規矩,但考慮到現實問題,朝廷還是恩準了,于嘉靖三十二年十一月追復其慶王爵位,準許其用親王禮儀入葬。甚至經過一番爭論,還違背初意,給予了“定”這個美謚。
“庚申……從慶王鼒枋請,追贈其父臺浤為王,與妃王氏開壙合葬。浤先生革爵遷省城,后以恩詔回府,冠帶閑住。既卒,鼒枋為請。禮部議:‘浤未有改過之實,難以復爵。第父以子貴,或與追贈,以伸子情。昔魯王檀、伊王?,親高皇帝子,素行不飭,謚以荒、厲。今宜敕翰林院,擇謚法中與浤素行相符者開擬上請,庶情法兩盡。’從之。”(《明世宗實錄》)
靈武明長城
慶藩因朱臺浤作死,失位近三十年,經由朱鼒枋兄弟接力才得以復爵,因此這位新任慶王殿下很是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爵位,在位期間為人低調安分,很是配合朝廷各項工作。比如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朝廷出臺《宗藩條例》,要求各地藩王自行減祿,用以救助貧困宗室,朱鼒枋第一時間進行相應,上疏祿米一千石以補宗祿,因此受到朝廷賜敕褒獎。
也正因此,他與地方官處的還算融洽。嘉靖四十年(1561年)五月,名下巡撫保舉慶王,稱他為人儉樸,讀書好善,關心地方,以禮法賢行著聞,堪為天下宗藩典范,請求朝廷給予旌表。
“乙亥,陜西寧夏撫臣奏:‘慶王鼒枋讀書好善,敦尚儉樸。寧夏修筑邊城,出金谷犒賞。其居家孝友,尤能鈐束宗儀,以禮法賢行著聞。乞來之以勸。’上從部議遣官赍敕獎諭,仍命有司其采幣羊酒,并給坊扁旌之。”(《明世宗實錄》)
阿越說
萬歷二年(1574年),慶王朱鼒枋薨逝,在位22年,朝廷賜謚曰惠。據《弇山堂別集》記載,他享年55歲,如此當出生于正德十五年(1520年)。慶王妃李氏直到嘉靖二十年(1541年)十二月才被冊封為桐鄉王妃,也可以從側面印證這一點。
關于慶惠王的具體去世日期,《明神宗實錄》發癲了,內中有三條關于其去世的記錄,關鍵相互之間全都在打架,別說是全部,連那怕兩條相互吻合的都不存在。
當年二月“丙戌……賜慶王鼒枋謚曰惠”。按此說法,慶王朱鼒枋早在這一時間點前就已去世。依照寧夏衛到北京的路程,及朝廷商議謚號所耗時間計,搞不好他的去世時間還得上推的前一年。
銀川黃河軍事文化博覽園
六月“庚午……準慶世子倪(火貴)管理府事。以慶王鼒枋初薨,令俟服滿請襲也。”據此推測,朝廷應當才收到慶王朱鼒枋的訃告沒多久。
結果七月來了一個“辛巳,以慶王鼒枋薨,輟朝三日”。當朝皇帝接到宗王訃告,當第一時間為親王輟朝三日,為郡王輟朝一日,因為內中體現的是親親之誼,是大宗對小宗的友愛,涉及人倫道德。也就是說朝廷直到七月初九才收到慶王的訃告,那前兩條是怎么回事,是朱鼒枋屬于神仙下凡能連死三回,還是明神宗與袞袞諸公神經錯亂了?
合理的推測是,當年二朱鼒枋去世或者朝廷接到其訃告,六月命慶世子倪(火貴)管理府事,七月正式給朱鼒枋賜謚曰惠。
相關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