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開始對自己動手術刀了。
根據日前通用提交的證券文件顯示,它將在中國業務的重組中承擔超過50億美元的支出和資產減值。
其中的27億美元,主要用于關閉工廠和減少不盈利車型的生產。
隨后,通用發聲明回應,表明「我們正采取措施減少庫存、按需生產、保護價格體系及降低固定成本。」
與此同時,官方也強調「中國業務對于通用的現在和未來而言都是優質資產。」
顯然,通用沒有放棄中國市場。
卸下負重后的它,要重新出發了。
通用在國內的體量,向來是巨無霸級別的存在。
只是較之2017年的400萬輛巔峰銷量成績,如今的通用也只能望塵莫及。
去年在國內的210萬輛銷量里,集合了別克、雪佛蘭和凱迪拉克的上汽通用賣出87萬輛,至于上汽通用五菱則占據著122.9萬輛。
這樣的銷量結構,不難盡訴出了這幾年來通用乃至整個合資陣營的辛酸。
在東升西落的趨勢下,許多合資品牌已經風光不再了。
這些年通用中國的市場表現變化,也從財務數據中愈發釋放出了警示信號。
據2023年通用財報顯示,其全年凈利潤達到101億美元,而來自中國市場的利潤貢獻只有4.46億美元。
結合國內210萬輛銷量、營收314億美元的數據來看,這利潤可以說是微不足道。
然而隨著價格戰的持續惡化,通用也很難再維持著其微利。
參照通用Q3財報,中國業務連續第3個季度出現虧損,反之通用則另一邊連續第3次上調整體的全年利潤預期。
中外市場差異之大,叫人唏噓。
面對中國市場的“跌跌不休”,博拉選擇了直言不諱——
「中國市場產能嚴重過剩,很少有人賺錢,許多初創企業和老牌競爭對手繼續優先考慮產量而不是盈利能力。」
「現在這是一個艱難的市場,這是不可持續的,因為虧損的公司數量不能無限期地持續下去。」
有見及此,通用對于中國業務的改革已是勢在必行。
早在今年1月,博拉直接放話,「沒有任何選擇是不可能的。」
到了8月,通用首席財務官對外表示,「通用中國的業務能夠成為一項不錯的資產。」
「但需要進行一些重組,我認為通用在中國可以盈利。」
顯然,通用的“自救”早就啟動了。
關于品牌自救方面,實際在通用之前,像韓系車、法系車和福特等合資品牌已經給出了答案。
想要爬出銷量和價格的螺旋下行,做法只有是放棄對基本盤的追逐。
此外,車企還需將業務重心轉而寄托在利潤更高的進口車及出口方面,由此來實現利潤的創收。
踐行這套做法的福特,如今已開始嘗到了甜頭。
福特CEO法利在今年Q3財報會上指出,「我們在中國已經實現輕資產轉型幾年了,我們擁有強大的合資伙伴,我們的出口業務也在不斷增長。」
「中國業務及其出口業務,為今年福特的息稅前利潤貢獻了超過6億美元。」
有了這樣的模板以后,通用也就能大方抄作業了。
博拉指出,「我們希望能夠以正確的方式參與到這個市場中,我認為該市場更偏向于高檔和高端車型。」
于是,從2022年起,通用中國正式發布了“道朗格”品牌,以加強進口車業務。
與此同時,通用高層還直言,「雪佛蘭和別克,對中國消費者來說不再有太大意義了。」
根據統計,去年雪佛蘭在華賣出16.9萬輛,而銷量最高峰則一度達到76.7萬輛。
也因為這樣,據悉雪佛蘭品牌將進行戰略調整,將明年銷量目標大幅壓縮至只有5萬輛。
雪佛蘭,大概率將慢慢步上大眾斯柯達的后塵了。
曾幾何時,通用和大眾并駕齊驅成為了中國市場的領頭羊。
但如今,通用也只能靠上汽通用五菱來作為顏面的支撐。
面對市場際遇的劇變,所謂解決方案已然超越了單純的價格戰范疇,而是上升到了系統組織的決策層面。
通用,著實該走到改革的路上了。
“中國化”,毫無疑問成為了其下一步的改革重心。
目前合資品牌最缺的,也許是信心。
價格和銷量的雙雙下行,已經將多數品牌推向了信心崩潰的邊緣,甚至到達了生死線的邊界。
到了這個時候,作為頭部品牌的好處就在于肯大手筆降價的,總能得到銷量的回饋。
敢于放下身段、躬身入局的通用,算是邁出了堅決改革的一步。
此前,通用頻頻打出一口價政策,以實現去庫存、提銷量的目的。
比如說,去年以17.99萬上市的全新一代君越(參數丨圖片),當時已經將起售價拉低到了以往君威的級別。
到了今年,新款君越進一步將起售價降低到了15.99萬元。
通過這樣的大力度調價以后,通用也終于迎來了銷量爆發。
通用表示,繼今年Q3零售銷量創下近兩年最大單季漲幅之后,第四季度銷量再創出了新高。
其中,11月通用在華零售銷量超過20萬輛,環比增幅達到18%,且連續第5個月實現了環比增長。
通用,活過來了。
在這輪銷量回升當中,通用的新能源汽車開始扮演起了更重要的角色。
其中,11月上汽通用新能源汽車終端銷量超過1萬輛,環比上漲5.9%,前11個月新能源銷量合計9.7萬輛,同比增長77.4%。
通用中國公司總裁何思文對此表示,「新能源車正成為通用在華業務發展的強勁驅動力。」
「隨著多款暢銷產品上市,以及各項降本增效舉措的落實,我們正穩步改善在中國市場的盈利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面對著中國強勁的新能源車需求,反之目前給通用貢獻利潤的,依舊還是燃油車型。
而且博拉認為,內燃機汽車市場的業務利潤還未達到頂峰。
面對中外市場的巨大差異,通用也不得不將“中國化”的成色提起來了。
在提升“中國化”方面,此前大眾集團已經給后來者提供了一套做法模板——大量采用本土供應商、強化中方話語權、重用中方研發團隊、縮短研發周期、推出中國市場專屬車型等等。
通用,繼續抄作業即可。
事實上,今年8月上任上汽通用總經理的盧曉已經說了,「未來上汽通用將獲得更多產品的本土化研發決策權。」
「不少新車型的產品定義與研發,將100%圍繞中國市場需求而來,100%由我們中國設計和工程團隊主導完成。」
他指出,從今年10月起,上汽通用所有車型的數字化功能開發,將100%由本土團隊的上汽通用汽車軟件及數字化中心完成。
盧曉直言,雖然現在的自主品牌很強勢,但行業里也是各領風騷數十年。
「我覺得留給合資品牌反撲的時機一定會來的,這時候我們要有點耐心。」
盧曉透露,上汽通用已經完成對純電、插混技術型譜的布局,未來還將推出增程技術。
據悉,這當中還包括了采用上汽的插混技術。
盧曉還強調,上汽通用已經制定了未來10年的產品型譜,以此打消外界對于上汽和通用之間合資延續性的猜測。
而從今年到明年,通用將布局10款產品,其中別克在10-35萬內的價格段都有新車布局。
「明年我們吹響的反攻號角并不只有MPV,轎車和SUV市場都會推出插混產品,包括超快充、800V等技術也都會有。」
「我們會直面競爭,以最快的速度出牌。」
「我們本來就在牌桌上,我們更有理由在明年吹響號角,在牌桌上找回應有的位置。」
顯然,通用的反擊已經在路上了。
一個想要繼續講好中國故事的通用,也在路上了。
在盧曉剛上任的時候,他提到過雙方股東正在籌劃業務重組事宜。
「我們可能先把家里的東西理理清楚,股東雙方也是讓我們松松綁、輕裝上陣再出發。」
有見及此,隨著當下的正式官宣,應該說通用和上汽之間已經取得了一致共識。
通用沒有選擇離場,上汽也沒有退縮起來。
上汽通用還在,但這將是一個全新的上汽通用。
盧曉直言,「前幾個月大家所看到的上汽通用,不是一個真實的上汽通用。」
「明年我們首要做到的,是經營業務要回歸正常、要有經營利潤,希望明年能交得出讓集團滿意的業績。」
新的上汽通用,準備好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