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我們依舊通過新華社最近的系列文章來管中窺豹。
第一篇我聊過,題目是《經濟增速怎么看》,要速度又不唯速度。
第二篇是《內需提振怎么看》,10月份數據顯示消費正在向上恢復,提振內需,必須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
第三篇是《企業經營壓力挑戰怎么看》,卷不可怕,向創新要出路,向轉型要空間。
第四篇是《12萬億地方化債組合拳怎么看》,6+4+2三支箭意義非凡,中央財政還有比較大的舉債空間和赤字提升空間。
第五篇是《貨幣政策發力穩增長怎么看》,未來的貨幣政策將繼續加大逆周期調控力度。
第五篇是《房地產走勢怎么看》,近期地產回暖,要繼續激活需求,房地產也要高質量發展。
今年會議的整體方向就差不多清楚了,定調上跟23年也不會有特別大的變化,一方面“穩中向好”,另一方面“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
具體的措施也還是財政政策加力提效,赤字率提升到歷史新高的3.8%附近,貨幣政策打輔助,保持流動性合理寬裕。如果貨幣政策的基調從穩健改成適度寬松,那可能就值得重點關注,對債市會非常友好。
地方財政不會有大變化,在化解隱性債務的未來幾年,地方政府都需要控制債務規模,過緊日子。
地產政策方面,可能表述是把今年沒做好的工作提一提,比如收儲、城中村改造、保交房等,這些是過去幾年提出來對沖地產下滑的政策,但是進展很一般。
消費方面,估計是繼續發行特別國債,支持消費品的以舊換新,規模跟去年差不多。另外有可能有一些生育補貼。
外貿方面,因為貿易摩擦的預期,這塊可能會有新的表述,但是外貿方面可供調整的余地不大,高新技術出口占比提升是慢工細活。
其他的改善民生、城鄉融合、“三農”等,就跟投資沒太大關系了。
以上是關于內容方面的前瞻,同時在讀會議公告時,我們也得多長幾個心眼。
1、會議的預判僅僅作為參考,經常會有較大偏差。
比如22年整體定調是“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因為疫情放開后預期是猛do一把,但是23年二季度經濟數據扭轉直下。
23年的定調是“以進促穩、先立后破”,大家可以翻一下去年各大賣方和財經媒體的解讀,把這個先立后破都解釋爛了,24年的各種政策比23年都強,但還是沒預料到地產下滑會帶來這么大的沖擊力。
與此有一組有趣的對應,會議通稿里22年的來年任務前兩位分別是“擴大國內需求”,以及“加快建立現代化產業體系”,23年則反過來了,“加快現代化產業體系”排第一,“擴大內需”排第二。
按理說22年底疫情復蘇,消費內生性擴張,那23應該把現代化產業體系排靠前,結果23年底內需頹勢盡顯,那23年底就應該把擴大內需拍第一,高質量發展先緩一緩。
2、對炒股而言,會議里最有用的可能是在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章節里,會有一些新名詞提出來。
22年提出的則是“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綠色低碳、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23年提出的是“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
對應A股在23年炒了一年的數字經濟和人工智能,24年低空經濟是最大的題材。
3、會議對來年股市整體影響微乎其微。
20年底主要強調高質量發展,結果21年對股市影響最大的變量是通脹,大宗商品漲瘋。
21年底強調“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22年對股市影響最大的是美聯儲的暴力加息(對應年初下跌),以及國內的疫情防控政策(對應年末上漲)。
22年底強調“穩字當頭”,但23年對股市影響最大的分別是AI的橫空出世,以及下半年國內經濟的超預期下滑。
23年底強調“以進促穩”,但23年對股市影響最大的是市場內生性資金結構,年初一波小盤股股災打爆多頭,9月份情緒壓到極值一波共振打爆空頭,中間穿插利率不斷下降帶來高股息的牛市。
總結一句話,如果會議沒有超預期的字眼,那就一點也不重要,如果有,大概率也不會是全年主題,因為真正超預期的核心變量,不會這么廣而告之。
對我們的知識星球感興趣的,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加入,更多精彩內容等著你。留言區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