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小行星撞擊地球,提前被科學家發現并預警,這已經是2024年的第四次成功預警!
說起小行星或者天體碎片撞擊地球,距離我們比較遙遠的就是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1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到地球表面,它的撞擊導致地球上第五次生物大滅絕的發生,統治地球1.6億年之久的恐龍大家族也因此煙消云散,徹底的退出歷史舞臺!
要知道這種危機一直都在,并且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之內它都將影響著地球。
北京時間12月4日0時15分,一顆小行星來襲在西伯利亞上空進入大氣層,當然對于它的到來我們并非一無所知,而是提前已經到的,也算是如期而至了!
在這顆小行星撞擊后的兩個小時,國際小行星中心給它進行了正式的編號命名為2024 XA1。
據悉這個小行星最早是由亞利桑那大學博克2.3米望遠鏡于2024年12月3日發現,隨后美國及夏威夷多個天文臺對其進行了跟蹤觀測,數據匯總之后給出了初步的結果,這顆小行星將會在北京時間2024年12月04日00:15±5,于西伯利亞上空再入大氣層。
在當天俄羅斯該地的監測視頻也顯示,一顆火流星高速從天而降點亮了夜空,最終一閃而逝!
由于距離我國也相對比較近,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利用多臺望遠鏡多站點開展預警觀測。位于云南姚安觀測站的0.8米口徑姚安高精度望遠鏡、位于青海冷湖天文觀測基地的2.5米口徑墨子巡天望遠鏡以及0.7米口徑多應用巡天望遠鏡陣列開展組網跟蹤觀測。
最終觀測記錄到了這顆小行星撞擊地球42分鐘以前的飛行軌跡。
據悉這也是目前為止人類第11次成功預警小行星撞擊事件,地球又逃過一劫!
當然這顆小行星的規模比較小,最大直徑不超過1米,它的撞擊對于地球來講微不足道,會在再入大氣層的時候高速摩擦,甚至是發生爆炸解體,對于地面上的傷害并不會特別大。尤其是再入大氣層的地點還是在西伯利亞地區,人眼相對稀少,因此說也算不上逃過一劫。
畢竟即使科學家沒有提前對這個小行星進行預警,它的撞擊也不會帶來太大的影響!
但是它的意義是非凡的,要知道在地球周圍存在大量的小行星,目前為止人類已經觀測收集記錄了一部分,對于這些小行星的飛行軌道是確定的。
但是還有很多未知的小行星,它們有些是在撞擊地球之后才被發現,也有些被人類提前發現并預警,但是提前發現預警的小行星數量在少數,目前為止也只有11次成功預警的記錄,最早的一次是在2008年,最晚的一次就是這一次在西伯利亞上空再入大氣層的小行星!
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僅僅在2024年就成功進行了4次預警,雖然次數比較少,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它是在不斷增長的,未來隨著技術的發展成功預警小行星撞擊的案例會越來越多!
當然,目前只能算是一小步,提前發現已經小行星的撞擊,在目前階段這也是最有效的辦法之一。如果面對一些規模較大的天體,提前計算出它的撞擊時間和地點,就可以提前進行應對,但唯一的缺點就是只能進行被動的防范。如果遇到那些規模較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后果也好不到哪里去!
那么目前最需要的就是既能提前發現預警小行星的撞擊,同時還能有一定的手段去規避它的撞擊。例如可以提前改變小行星的飛行軌跡,或者利用某些手段提前讓小行星發生解體。
當然最好的辦法還是不要撞擊到地球上為好,NASA此前已經進行過類似的實驗,用探測器撞擊一個雙小行星系統,之后觀測撞擊后小行星的飛行軌跡變化,結果還是非??捎^的,或許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國也要發展自己的應對措施,最近幾次小行星預警的表現還是非常不錯的,但這完全不夠,未來同樣要發展“撞擊”小行星的相關措施和技術,既可以提前發現同時也可以進行處理!
在這一領域,誰都不能依靠,必須要有自己的手段和技術,指望著別人來預警小行星的撞擊事件并不是很靠譜,必須要靠自己才行!
例如2013年2月15日,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州就發生了小天體撞擊事件,撞擊導致當地建筑窗戶玻璃破裂,約1200人受傷。
在地球周圍存在太多的小行星,它們繞著太陽公轉,但是公轉軌道和地球公轉軌道有交集,例如上圖就是NASA弄出來的潛在威脅小行星的軌跡圖,看上去密密麻麻還是有點危險的!
在2024年9月5日舉辦的第二屆深空探測國際會議上,我國科學家也提出了中國首次小行星防御任務方案,主要就是“伴飛+撞擊+伴飛”的模式。作為“威脅人類生存的二十大災難之首”,必須要構建起牢不可破的小行星防御機制!
文/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