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大師如何看待瓊瑤、三毛與金庸?
灣灣自運(yùn)輸大隊長去了之后,到今天,只誕生過一位大師,就是李敖,文學(xué)著作眼光等身,其他的,都是商業(yè)味濃厚的文人,包括三毛、金庸、瓊瑤,其他雜魚根本不足道。
下面是李敖對金庸的評價,不是本人觀點,但是本人深以為然:
李敖:“我告訴你,我看不起他(金庸),那寫的是什么玩意?我告訴你,我看不起他,他那寫的是什么玩意兒?連胡適都講(武俠小說)是下九流!”
記者:“您看過沒有?”
李敖:“我告訴你,臭雞蛋你不需要全部吃掉它,才知道它是臭雞蛋,你只要聞一下,就知道它是臭雞蛋。”
李敖:“武俠小說在中國的寫作里面,算什么玩意兒?一個人可以飛檐走壁,哪有這事兒?這根本是神東西。如果說它里面有俠義的部分,金庸自己一樣都沒有做到,什么華山論劍,論個屁劍,他小氣巴拉的,我問他,慰安婦你有沒有捐點錢?日本投降時你有沒有搞個運(yùn)動慶祝?都沒有!自己發(fā)了財只做自了漢。所以金庸到我家來拜訪我,跟我說他信佛了。我問他,那你的財產(chǎn)怎么處理的?有沒有捐出來?有沒有放出去?按照佛經(jīng)你得全部捐出去,散盡家財。他沒有。所以,這信佛都是假的。”
意思是說,金庸寫的是一套,自己做的又是另一套,作品與人品不是一回事兒,這一點瓊瑤比他都強(qiáng),瓊瑤的小說里總是在夸小三好,瓊瑤自己也做小三,十年如一日,作品與人品統(tǒng)一了。金庸不是,虛偽得很。
李敖:“你小時候看武俠小說那是一回事,演電影飛來飛去,我們一看就是假的,吊根鋼筋,就這樣飛都是假的,所以大家都被糊弄了,都被騙了。”
記者:“但是擋不住大家都喜歡呀。”
李敖:“你剛聽二胡時,覺得不錯,但是你聽了小提琴之后就發(fā)現(xiàn)二胡的確聲音刺耳,為什么刺耳?因為它共鳴箱太小了,所以刺耳,小提琴的聲音就不一樣,大提琴那就更不一樣。當(dāng)你看到更好的以后,你就不這樣看了。你看著小村姑好看,但是你看到這個美女(指著電視臺的美女記者)以后,你發(fā)現(xiàn)村姑不好看了,為什么呢?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你的境界高了嘛。明白我的意思嗎?當(dāng)境界高的時候,就會發(fā)生這個問題。”
記者:“您的意思是千百萬金庸的讀者,我們都是境界低的?”
李敖:“至少是浪費(fèi)時間的。有很多大學(xué)教授科學(xué)家也愿意看,我承認(rèn)是寫得好玩,但我也承認(rèn)金庸的人跟他本身搭不上線,跟他不一致。”
李敖接著說:“你談了半天俠義,你本人是個小氣巴拉的,那談什么俠義呢?就好像余光中寫什么,天安門,我來了,寫詩。你來了沒有?他沒來!你懂我的意思吧?都是假的。可是像希臘的詩人拜倫,他贊同希臘抵抗土耳其的時候,他親自來參加,雖然得熱病死掉了。那個詩人鄧南哲,他是軍國主義者,他自己搞個團(tuán)隊占領(lǐng)別人的島。人家是,我相信這個,我要身體力行,這才是真的。你搞文藝活動的人,談人類精神心靈的人,你嘴不講真話,不做真事,像余光中,像金庸,像三毛這些人,都是這種貨色,看不起。打倒金庸,我告訴你,我看不起他,那寫的是什么玩意兒。”
李敖對三毛也有一針見血的評價。
三毛:“我去非洲沙漠,是要去幫助黃沙里的黑人,他們需要她的幫助,我是基督徒,我佩服去非洲的史懷哲,所以去了非洲。”
李敖:“你自己的同胞更需要你的幫助,黑暗中的黃色人更需要你的幫助,舍近而求遠(yuǎn),去親而求疏,這可不對勁。并且史懷哲一面說自己要幫助黑人,另一面又在加那利島有別墅與外匯存底,他怎么解釋他的財產(chǎn)呢?”
在李敖眼里,三毛是偽善的,她的所謂慈善行為,都是作秀,基督徒還在關(guān)帝廟下跪,還迷信星象學(xué),這是哪門子的基督徒呢?最后李敖總結(jié)說:三毛,是白虎星式的克夫,白云鄉(xiāng)式的逃世,白血病式的國際路線與白開水式的感情泛濫。
三毛啞口無言。
當(dāng)年,三毛的小說可以風(fēng)行大陸,騙了許多人,所謂的何西老公,一切的一切,都是三毛編造出來騙人的。最終無法自圓其說,只好自殺。
這一結(jié)局倒是與瓊瑤相近。
那么,李敖是如何評價瓊瑤的?
李敖在批判當(dāng)今文學(xué)時,批判爛書時,總是把瓊瑤當(dāng)例子來說明,說她是“老媽子水準(zhǔn)的書,我不看。”
就一個愛情故事,瓊瑤變著花樣寫了一輩子,把愛情寫得總是哭天抹淚,尋死覓活,套路大多是原配是障礙,小三才是真愛,這一點瓊瑤比金庸真的強(qiáng)一點,作品與人品著作等身,筆下怎么寫,她自己就怎么做,花10年,小三變夫人了。
瓊瑤的小說傳遞出來的是一種病態(tài)的愛情觀,神經(jīng)質(zhì)式的大悲劇,不是歡樂,愉悅與享受,而真正的愛情都是男歡女愛,非常快樂的,瓊瑤的病態(tài)愛情觀影響了一代人,罪孽深重。
李敖評價瓊瑤的《窗外》,是對年輕人的麻醉。
瓊瑤與金庸一樣,都精通包裝,尤其是書名上,總是用極具古典風(fēng)味的書名包裝成爛俗的故事,讓人以為,這書名是他們的原創(chuàng),其實都是從古書中抄來的,你沒讀多少書的話,看不出來。如果你看多了民國的武俠小說及歐洲的偵破小說,就會明白金庸小說中的橋段來自于哪兒了。
整體來講,灣灣島上,如今基本上都是沒有骨頭卻熱衷于白花花銀子的爛文人,比如龍應(yīng)臺,一邊賺著大陸白花花的銀子,一邊卻要含沙射影,還一邊舔著美日歐,整個是變態(tài)的肉身與精神的雜合體。
這種人,注定是被掃進(jìn)去歷史的垃圾堆中,散發(fā)著幾十年的臭氣之后,湮滅。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