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言成篇,寡陋淺短,亂彈琴,勿當真)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人與人之間仿佛隔了一層看不見的屏障,心理距離愈發遙遠。
往昔那濃濃的同理心、暖人心扉的人情味兒,如今卻成了稀缺之物。
大眾轉而越發鐘情于飽含自然本真、帶著些許“煙火氣”的服務體驗。
網購興起后,不少平臺起初主打智能推薦、一鍵下單,可慢慢地大家發現,售后遇到冷冰冰的機器人回復時,心里總不是滋味。
反倒是人工客服耐心答疑更讓人踏實,大家愈發看重人工服務里那份真實與溫度。
前些年美國金融危機席卷而來,經濟動蕩不安,彼時數位技術大咖瞅準時機,搞出了“機器顧問”(Vobo-advisor)。
這是個不折不扣的自動化利器,依托精妙算法,能精準輸出財務策劃方案。
在國內,一些金融科技公司也曾效仿,試圖用智能算法為用戶定制理財規劃,省去人工繁瑣對接流程,還規避了人為可能產生的偏見與私心。
兩年轉瞬即逝,商業嗅覺敏銳的企業家喬恩?斯坦恩(Jon Stein)以“機器顧問”為藍本,打造出百特蒙(Betterment)智能投顧平臺。
這平臺恰似坐上火箭,一路高歌猛進,在國外攬獲超 30 萬忠實客戶,托管資產高達 164 億美元。
回看國內,不少頭部金融平臺也緊跟其后,推出智能投顧板塊,吸引海量用戶嘗鮮。
十年光陰呼嘯而過,百特蒙智能投顧平臺卻甩出一記重磅炸彈:
重磅加碼人工服務,只要肯支付不菲的資產管理費,便能與業內資深金融專家面對面暢聊,獲取專屬指導。
類似情況在國內也屢見不鮮,一些高端理財機構,雖說有著智能投顧系統,可面對大客戶、復雜業務時,還是會安排一對一人工專家服務。
向來力挺智能金融服務的百特蒙,此番為何逆勢而行,推出高價人工咨詢?
現實給出答案,生活的諸多場景里,即便人工智能便捷高效,人們心底還是給人工服務留了一席之地。
當下各行業,自動化技術呈燎原之勢,不斷蠶食人工主導的客戶交互領域,以求降本增效。
國內的連鎖便利店,紛紛引入自助收銀通道;電商巨頭紛紛上線 AI 客服機器人;快遞業也有無人機、無人車試點配送,試圖打造全程無接觸配送鏈路。
麥肯錫咨詢公司(MeKinsey)的前沿報告大膽預判,當下需支付薪酬的生產活動,約 45%大概率在未來被自動化替代。
雖說人工智能與自動化掀起驚濤駭浪,但蛛絲馬跡顯示,客戶偏愛與業務嫻熟、共情力強的客服暢聊,人工服務的價值與需求正悄然回暖。
伴隨這種傾向愈發凸顯,各大品牌聞風而動,往產品服務里狂加“人情味”佐料,大打情感牌,籠絡消費者。這股“人味”風,早已刮了好些年,愈吹愈盛。
如今,各大企業都在鉚足勁兒,往公正透明、人性化方向大步邁進。社交平臺上,正能量暖心故事常被瘋傳、熱議。這些現象背后藏著同一個真諦:
當今時代,科技一路狂飆突進,種種跡象表明,人文關懷前所未有的關鍵,正熠熠生輝。
(周愚,評論人、商評人、財經評論員、策劃人、投資人、某寶品類前十操盤人、多家媒體及機構邀約評論人,發表商業評論千萬字,已委托快版權,轉載請注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