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卞之琳為現代詩人、翻譯家
卞之琳〔1910—2000〕,江蘇海門人,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翻譯家。
卞之琳自小熱愛新詩。1929年上海浦東中學畢業后,考入北大英文系,師從許志摩、胡適、沈從文,深受賞識,出詩集《三秋草》,又出合集《漢園集》,名列“北大漢園三詩人”。
卞之琳
1933年畢業后,先后任教四川大學、西南聯大、延安魯藝、南開大學。
1947年,應英國邀請,赴牛津大學任研究員。49年回國,任職北大、北大文學研究所、中國社科院外文所、中國科學院學位委員、中國作協理事、顧問。
2000年年底,詩人離世,享壽91歲。
主要著作,有《三秋草》、《雕蟲紀歷》、《漢園集》、《十年詩草》、《人與詩》、《英國詩選》、《莎西比亞悲劇論集》等。
榮獲中國詩人獎終身成就獎。
二、經典名詩《斷章》的誕生
在青年時代,卞之琳愛戀師妹張充和,用愛情詩追了她15年,結果等來的,卻是她跟別人結婚的消息,他成了這場馬拉松苦戀悲劇的失敗者。
1933年,他北大畢業時,認識了來北大中文系念書的張充和。因為張充和,他一改不寫情詩的習性。他說:原先“在一般的兒女交往中,有一個異乎尋常的初次相識,顯然彼此間有相通的‘一點’,看來一縱即逝的這一點,我以為值得珍惜,可又任其消失。不料事隔兩三年,我們彼此有緣重逢,就發現這竟是彼此間無心或有意共同栽培的一粒種子,突然萌發,甚至含苞了。我開始做起了好夢,深切感受這方面的悲歡。隱隱中我又在希望中感到無望,預感到這還是不會開花結果。仿佛作為雪泥鴻爪,留個紀念。”于是,就寫了《斷章》等一大本詩。
其實,《斷章》原為詩人寫給張充和的一首長詩的片斷。詩人寫作態度一向嚴謹,寫給戀人的愛情詩,更不敢怠慢,他反復推敲,總覺得不滿意,僅有四句差強人意,于是,一狠心,便將全詩都廢棄,只留下這四句“斷章”。
張充和著作,含肖像與題字
再一推敲,“斷章”為題,一為事實,此詩僅為長詩的斷章殘篇,二為詩的內容又僅是人生一瞬間的片斷,可不是確定的永久,讀者可憑自身經險,再度延續下去,而領悟相對論的哲理性啟示。“斷章”,妙語雙關,正好為題。
詩人苦戀那么久,愛情還是失落了,只留下《斷章》,也算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吧?
三、《斷章》原文
《斷章》是新詩史上的經典名詩,近百年來人們百讀不厭,入選高中語文,為大學中文系教材。全詩原文為: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斷章》封面
四、《斷章》的內容與結構〔上〕
這首《斷章》,截取了人生畫圖中的一個橫截面,以“看風景”為中心意象,通過地點的變動,采用對比的表現手法,將一種自然畫圖美,融入了人文色彩,水乳交融,和諧統一,創造出一個韻味蘊藉的哲理意境。全詩兩節4行。
“橋上人”
前一節、前2行,寫橋上游人觀看月下風景圖。
詩人寫的總意象是“看風景”,但是避去了具體的說明,還淡化了風景中的背景,沒有渲染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什么的,重點選擇了“橋上人、樓上人、明月、窗子和夢”五個意象,又通過空間轉移,捕捉了瞬間景象,構成富有象征意義的,兩幅相對的風景截面圖。
“樓上人”
這個“站在橋上看風景”的“你”,面對著眼前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的美麗風景,顯然是一副心曠神怡、神彩飛揚之態,景中人、人中景,恬然優雅,怡然自得,悠哉游哉,美不勝收。
何以見得呢?這從“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的側寫中,可以想像出來。耐人尋味的是那個被側寫的人,她登臨高樓,居高臨下,也許,也是為“看風景”而來的,可是,當她看到橋上人“你”時,她不看風景,只“看你”了。
那個樓上人為什么只“看你”,而不去“看風景”呢?是“人中景”吸引了她的眼睛?還是“景中人”打動了她的心呢?我們不得而知。但那“看你”的一“看”,卻增添了多少人文元素,使這原本恬靜悠然的畫面,便幻化出多少戲劇性情趣來了。此為后話。
五、《斷章》的內容與結構〔中〕
后一節、后2行,寫月下游人又成了別人夢中的風景。這個正在“看風景”的橋上人,也自覺不自覺點綴了風景;那明月也自覺不自覺地成了別人夢境的裝飾,這就是更讓人驚嘆的另一個畫面了。
這位橋上人,看到了風景,看到了明月,看到明月裝飾了的窗子,而更加美妙的是,此時此刻,也被明月裝飾了的自己,卻在他不知道的情況下、不知道的地方,成了別人夢中的風景,這又是多么讓人感到意外的驚喜!
也許,那個“看風景”的樓上人,只是偶然看到了橋上人,在不經意之間,僅把他當成了自己的風景,當然,這也是一種有趣的相對性緣份。
或者也許,那個樓上人這一看,則匪夷所思,非同小可,原來這個“橋上人”正是自己的愛慕者、或暗戀者呀!遂偷偷地站在那里,默默看著溶溶月色中的“你”,春情蕩漾,柔情無限,細數著心中的喜悅,咀嚼著甜蜜的往事,那寧靜悠然的氛圍,頓時搖曳多姿,風流浪漫,幻化出多少趣味蘊藉的戲劇性緣份。
《卞之琳譯文集》
不難判斷,“橋上人看風景”與“樓上人看橋上人”,這是兩個相對的畫面,揭示了觀察與被觀察、欣賞與被欣賞的相互關系,意象恬靜悠然,意境蘊藉雋永。
六、《斷章》的內容與結構〔下〕
《斷章》意趣美妙,耐品耐思。你還可以沿著詩人的思路,延展到無限的層面。
也不難設想,還有“更高處的人”,也在看樓上人;再以此類推,在世界上、宇宙中,我們不知道的、不同層次的高處,仍有觀察者在察看我們大地。
個體寓于相對,相對包含個體。每一個個體在成為觀察者的同時,也會成為被觀察者,世上的一切都是相對的,無數相對組成了花花世界。
詩人總結自己戀愛悲劇,以《斷章》來表達綿綿的情思,并歸納人生的感悟:人生的每一階段,都是一段無法定義的“斷章”,看似是片面獨立的,但連綴起來,也就是完整的一生了,因此,我們要認識到生活的多樣性與趣味性、人生的社會性與復雜性,自覺置身于陽光之下,走好自己的每一段人生路,活出每一段精彩“斷章”,讓精彩聯綴成自己的完美人生。
七、《斷章》的寫作特點
四句《斷章》,引人注目,成為經典,是因為它把一個哲學原理,融入—幅平面的風景畫里。這幅畫有橋有月,有人有夢,和諧自然,賞心悅目,又在畫面意象的對比中,釀造了深邃的意境,形象地提醒讀者,用相對論去感悟人生,認識世界,活出精彩人生。
同時,這首詩語言通俗、含蓄深沉,體式整齊、句子均等,畫面優美、意蘊悠遠,節奏緊湊、聲調和諧,形式上有建筑美、意境上有繪畫美、音韻上有音樂美,是一首“三美”具備的格律新詩、經典名作。
陳存選2024、12、05
參資:百度百科《卞之琳·斷章》。
卞之琳塑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