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indigo
反直覺的是,一個人年紀越大,智力受先天基因影響度越高!人們可能會認為隨著經驗積累,環境影響會越來越大,但事實恰恰相反,周末看了篇有趣的論文《行為遺傳學的十大重復發現》(Plomin et al 2016),作者在11,000對雙胞胎的大規模研究顯示,隨著年齡增長,大腦的先天硬件條件變得越來越重要!
智力的遺傳影響在整個發育過程中呈線性增長,從9歲時的41% 增長到17歲時的66%,成年后可能高達80%;而家庭環境影響下降明顯,非共同環境影響甚微。這個結論意味著什么呢?
- 智力天注定,你基本無法后天提升;- 不能因為小時候顯得智力平平,而忽略了自己高智商的基因;- 兒童時期的家庭環境干擾太多,但成年后能突出基因的優勢,你的智力天賦是你人生最大的杠桿;
另一個結論就是,雞娃基本只在孩子12歲前有效,家庭環境影響超過了基因。一個人長大行不行,那主要看他天生的智力行不行。所以家長不必焦慮,雞娃前先測測自己的智力比較好,我怎么突然感覺自己就是那種小時候上學一般般,但年紀越大發現腦子越好用的那種 。
以下配圖是讓Claude讀取論文后繪制:
研究還表明,除了智力之外,其它的行為遺傳因素都受環境影響比較大!以下為《行為遺傳學的十大研究成果》摘要:
這是論文《行為遺傳學的十大重復發現》(Plomin 等人,2016年)中10個發現的總結。作者表明,除下文所述外,所有這些方法都具有很大的效果,并且得到了很好的復制。
1. 認知和心理特征普遍存在顯著的遺傳影響。智力的遺傳性約為50%。雙胞胎研究表明,同卵雙胞胎的智力相關性約為0.85,異卵雙胞胎的智力相關性約為0.6。
2. 雖然基本上所有心理特征都具有一定的遺傳性(通常為30-50%),但沒有一種心理特征的遺傳性接近100%。相比之下,身高等身體特征的遺傳性約為90%。
3. 復雜性狀的遺傳性是由許多影響較小的基因疊加而成的。例如:小鼠曠場活動傾向在30代中對選擇壓力表現出線性反應,而不是由少數基因控制時出現的明顯分離?!叭蚪M關聯研究”研究覆蓋大部分基因組的數十萬或數百萬個核苷酸,以檢測單核苷酸多態性與性狀之間的群體關聯。它通常發現,即使是最顯著的基因變化本身也具有微小的影響(遠低于1% 的變異)。
4. 性格特征之間的相關性通常主要由遺傳因素造成。例如,智力類型之間的強相關性(閱讀和數學之間的 R=0.76)更多是由遺傳因素而非環境因素造成(閱讀/數學相關性約64% 是遺傳因素)。焦慮和抑郁完全是出于遺傳原因而相互關聯的(它們受所有相同基因的影響)。精神分裂癥/躁郁癥之間的聯系也主要由遺傳因素造成,神經質/抑郁癥也是如此。另一項發現(尚未復制)是,運動行為和運動態度之間的相關性為0.3,其中70% 是遺傳因素;我將其解釋為,遺傳因素對運動行為的影響大部分是由相同基因對運動態度的影響造成的。
5. 與直覺相反,智力的遺傳性在整個發育過程中呈線性增加(一項雙胞胎研究表明,從9歲時的41%增加到17歲時的66%,成年后可能高達80%)。
6. 不同年齡階段特征的穩定性主要由遺傳因素決定;隨著年齡增長而發生的變化主要由環境因素決定。那么,智力的遺傳性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呢?作者提出了“基因擴增”的觀點:早期發育階段的基因推動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放大,這可能是由于基因型與環境的相關性(孩子會選擇或創造符合其傾向的環境)。一些證據支持這一觀點,但可能因文化而異。作者似乎并不認為基因擴增是標題中提到的“重復發現”之一。
7. 大多數“環境”指標都顯示出顯著的遺傳影響。這是上文提到的智力基因型-環境相關性的概括。養育子女、社會支持和一些生活事件似乎受到兒童遺傳的因果影響(而不僅僅是相關);雙胞胎研究可以證明這一點。學校和工作環境也是如此。遺傳率平均為0.27。這同樣因文化而異;在日本,養育子女受兒童遺傳的影響比在瑞典更大。甚至有研究表明,兒童的遺傳會對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產生一定影響。
8. 環境指標和心理特征之間的大多數關聯都顯著受遺傳因素的影響。由于遺傳因素既影響環境指標,也影響行為指標,因此我們不應假設父母教養方式和兒童行為之間的相關性完全是由父母教養方式對兒童行為的環境影響造成的。例如,兒童發育指數與家庭環境指標之間的相關性在有遺傳關系的家庭中(0.44)要強于收養家庭(0.29)。因此,父母教養方式對行為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實際上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的遺傳因素對行為和環境的影響。理清遺傳和環境影響很重要,因為它使我們能夠更有效地制定干預措施。
9. 大多數環境影響并不是在同一個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所共有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經歷。兄弟姐妹之間的相似性主要歸因于共同的基因。非共同環境對表型變異的影響比共同環境更大。兄弟姐妹之間的共同環境(包括上同一所學校)占學業成績差異的10-15%。共同環境對智力的影響在青春期后會減弱。特定的非共同環境影響很難識別,很可能是由于許多看似無關緊要的經歷的累積效應。
10. 異常即正常:定量遺傳學方法表明,常見的心理障礙是導致整個分布中遺傳性的相同遺傳因素的極端情況。例如,閱讀障礙已被證明具有很強的“群體遺傳性”,表明這種障礙與閱讀能力定量指標的正常變化之間存在遺傳聯系。這一發現支持了這一觀點,即許多影響較小的基因決定了特征的遺傳性(發現3);將這些影響相加的多基因分數呈正態分布。一個有趣的例外是嚴重的智力障礙(智商 < 70),這種類型的分析表明,從病因上講,這與智力的正常分布(沒有顯著的群體遺傳性)不同。
作者認為,上述研究結果被重復是因為行為遺傳學領域特有的原因是:
- 先天與后天之爭的爭議引發了更大規模、更好的研究;
- 從歷史上看,行為遺傳學采用了比心理學更好的統計方法,部分原因是研究通常必須是觀察性的而不是實驗性的;
- 關注遺傳和環境的凈效應比研究特定基因更可靠(多基因評分效果更好);
- 有更好的激勵和機會(數據)進行復制;
- 因為遺傳效應比心理學研究的其他因素要大(例如,性別差異通常對心理特征的方差影響不到1%)。
許多這些優勢無法輕易轉移到其他領域。
論文鏈接: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473950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