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沒有人類定居在南極大陸,但是科考站倒是有不少。有30個國家在南極建立了80多個科學考察站,俄羅斯的數量最多,有8個。拋去俄羅斯不談,經濟實力排行前三的中美日分別在南極建立了多少科考站呢?
美國有6個科考站
南極風力大,建站不易。上世紀50年代初期,美國在東南極的威爾克斯地建立了一座考察站,由于建筑形式和地形選擇的不當,建成沒幾年就埋在冰雪之下。有了這次的經驗和教訓,后來美國在建科考站時,會把房屋抬高距地面1—2米。即便遇到強風吹著雪花襲來時,由于建筑物下沒有遮擋,似通風管的通道,可將雪從下面吹跑,能有效防止積雪堆積。自從采用了這種建站方式,再也不用擔心房子會被埋起來了。
從1956年到2005年間,美國一共在南極建立了6個科考站,分別是麥克默多站、阿蒙森-斯科特站、帕爾默站、賽普爾站、伯德站、西南極冰蓋分區站。除了西南極冰蓋分區站是在2005年建立的,其他5個科考站最年輕的賽普爾站也有五十一歲的高齡了。
阿蒙森-斯科特站地處南極的中心點上,曾一度是南極最大的考察站。站內可容納150名科考及后勤工作人員。整個考察站外形像一對機翼,底座同樣采用支架設計,由36個液壓千斤頂基座提供支撐。
另一座大型的麥克默多站則號稱“南極第一城”、容納規模達1300人,常年運行。麥克默多站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運營管理,擁有一個海港,三個機場,和100多座建筑物,還有通往新西蘭的固定航班。
日本科考站數量4個
在亞洲,日本在南極科考歷史最早。羅斯冰架東部有一條“白瀨海岸”,正是為紀念日本乃至亞洲南極科考第一人白瀨矗而命名。在1912年1月16日,白瀨矗率領日本探險隊乘坐200噸的木制漁船“開南丸”號抵達南極羅斯冰架,并在南極升起了日本國旗。雖然這支探險隊距離最初的目的地南極中心點還有1101公里,但依然創造了亞洲歷史。
白瀨矗從南極歸國后,受到了近5萬多名日本民眾的歡迎。如今,日本每年一度南極科考破冰船也命名為白瀨號。該船是日本第四代破冰船,滿載排水量2.2萬噸,連續破冰能力為1.5米,定員259人,可運輸物資1100噸。
1957年1月29日,日本在距離南極大陸4公里處的翁古爾島,設立了昭和基地。這一天距離白瀨矗和他的同伴抵達他們探險最南端整整45年。此后的近40年里,日本在南極又建立了三個科考站,分別是瑞穗站、飛鳥站、富士穹站。飛鳥站為無人值守觀測站,其他三個站為常年性科學考察站。
在南極,日本科考人員取得了諸多成果,包括在世界上率先發現臭氧層空洞、鉆探冰床深度超過3000米等。為了鉆取大約100萬年前的冰芯,分析地球歷史上的氣候變遷,這幾年日本一直打算在南極建設的第五個科考基地。此前,日本曾在位于南極內陸的“富士穹站”鉆取過約72萬年前的冰芯。
中國科考站數量5個
從1984年我國的科研人員登上南極大陸算起,到今年正好“四十不惑”。長城站是我國第一個在南極設立的科考站,處在亞南極的海島上,并沒有進入南極圈。此后的中山站和昆侖站,則逐步向南極內陸推進。
1989年2月26日,南極中山站宣告建成,這是我國真正在南極大陸上建立的科考站。中山站距離北京大約1.25萬公里。上個世紀90年代,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曾經向科考隊贈送收音機,讓科考隊員們時刻都能聽到來自祖國的聲音。
2009年1月昆侖站落成,昆侖站位于南極冰蓋最高點,海拔4087米,也是南極海拔最高的考察站,氣壓不到國內平原地區的一半,生存環境殊為不易。2014年2月8日,中國南極泰山站正式建成開站,能夠滿足20人度夏考察和生活,配有固定翼飛機冰雪跑道。
今年2月7日,我國第五個南極考察站秦嶺站開站,填補了中國在南極羅斯海區域的考察空白。秦嶺站的規模比昆侖站更大,建筑面積5200多平方米,可容納度夏考察人員80人。建造過程中采用了輕質高強的建筑技術與材料,能夠抵御零下60攝氏度的超低溫和海岸環境的強腐蝕。
就目前我國在南極科考站數量,僅次于俄羅斯、阿根廷,與美國、智利處于同一水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