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GURE 12/07
12月4日,86歲的臺灣作家瓊瑤在家中輕生身亡。
遺書也隨之曝光,驟時華人圈一片嘩然。
這個寫了無數(shù)言情小說的愛情教母,最終選擇了“翩然離去”,主動放棄自己的生命。
她輕生的動機在何處,為什么能夠如此義無反顧?
這些值得我們細細探索。
為愛而生,只要轟轟烈烈
在瓊瑤的作品里,“自殺”是一個出現(xiàn)頻率極高的詞。
當年令她聲名大噪的《窗外》中,女主江雁容在上學期間,與語文老師康南互生情愫。結(jié)果高考落榜,老師被解聘,江雁容選擇了輕生,想獲得愛的權(quán)利。
即便飛蛾撲火,也毫不后悔。
《新月格格》里,新月的愛終于得到了努達海的回應(yīng),但終究是突破了倫理底線的愛情,最后的結(jié)局是雙雙離去。
令人心碎。
《煙鎖重樓》,夏夢寒在丈夫出軌后愛上了別的男人,她生活的地方處處高舉女子貞節(jié)牌坊。
但她竟在眾人的不屑與謾罵中,挨著棍棒,爬過了7座牌坊尋求真愛,差點喪命。
還有經(jīng)典的《情深深雨濛濛》,依萍穿著漂亮的衣服,參加了書桓與如萍的訂婚典禮。
隨后跳入了江中,她說“書桓再也不會回來了”。
瓊瑤筆下的女主,如果沒能轟轟烈烈、肆意而擁,她們寧愿去死。
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瓊瑤的愛情觀。
愛,貫穿了瓊瑤一生的作品。
瓊瑤本人,絕對是個敢愛的勇士。
戲源于人生
瓊瑤曾自殺過3次,都是為愛。
高中時期的瓊瑤,在家中像是多余的存在。
弟弟聰穎過人深得父親喜愛,妹妹成績優(yōu)秀有母親的偏愛,只有她徒有一身文采,卻抵不過理科試卷上面刺眼的二十幾分。
成績單下來,她立馬就要挨罵。
最后壓力不堪忍受,瓊瑤吞了一瓶安眠藥,被家人救下來。
后來因為喜歡國文,她愛上了自己的國文老師,一個比她大25歲的男人。
她將對老師的愛,寫在了日記中,不料被母親發(fā)現(xiàn)。
母親不惜當一個不要臉面的瘋婦,鬧到瓊瑤所在的中學,并以“誘拐未成年女孩”的罪名,把老師告上了法庭。
最后老師被解雇。
高中初戀無疾而終,再加上高考落榜,瓊瑤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再次選擇了自殺。
只不過自殺未遂,醒來后,拒絕復習的瓊瑤還被家里逼婚。
此時,她的第一任丈夫慶筠出現(xiàn)了,給瓊瑤帶來了愛的希望。
慶筠本是一名英語老師,經(jīng)常去瓊瑤家向瓊瑤父親請教文學創(chuàng)作。
日子久了,志同道合的兩人產(chǎn)生了愛意。
很快,她不顧母親的強烈反對,選擇與相識僅7個月的慶筠步入婚姻殿堂。
只是,婚后的現(xiàn)實生活,終究打破了她對這份愛的向往。
丈夫經(jīng)常不回家,瓊瑤只好一手抱著嗷嗷待哺的孩子,一手筆耕不輟。
后來小說《窗外》發(fā)表,瓊瑤名利雙收。
《窗外》的故事原型是她和國文老師的那段戀情,這在慶筱看來等于是把“家丑外揚”,他不能容忍。
于是和瓊瑤大吵,最后兩人分道揚鑣。
《窗外》爆火,葬送的瓊瑤的第一段婚姻,卻也給瓊瑤帶來了“第二春”。
當時因為寫稿,瓊瑤認識了《皇冠》雜志的社長平鑫濤,《窗外》正是因為他的邀約而誕生。
瓊瑤很快對這位伯樂許以芳心。
然而當時,平鑫濤是有家室的。
面對這樣的情況,瓊瑤一度很糾結(jié),一邊是愛一邊是公序倫理,那怎么辦呢?
愛情大過天的瓊瑤,選擇了前者。
于是乎,瓊瑤就這樣背負了16年“小三”的罵名,冒著身敗名裂的風險也要陪在平鑫濤身邊。
這也成了她一生最大的污點。
只是但凡了解瓊瑤,就會明白她會做出這樣的選擇,一點也不意外。
瓊瑤從來都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遑論別人怎么說三道四,她自真愛至上。
愛已去,最后一次為自己
2019年,平鑫濤去世。
瓊瑤為了讓平鑫濤安心地走,征求了兒女們的意見后,讓護士停下了手中的“人工蘇醒球及面罩”。
靜靜看著愛人離去。
人生劇中的女主,這一次是真的失去了愛人,無論如何也再也追不回來了。
其實,平鑫濤生病的那些年,瓊瑤已經(jīng)被折磨了很久。
2002年開始,平鑫濤就病痛不斷,帶狀皰疹讓他的臉開始腐爛,后神經(jīng)痛又讓他的右臉麻痹,眼睛大小不一。
隨后而來的失智與中風,更是將平鑫濤折磨得不成樣子。
2014年,平鑫濤經(jīng)歷第一次中風時,就曾寫下一封信叮囑家人,如果未來自己病倒昏迷不醒,不要送進加護病房,不要任何管子與醫(yī)療器具維持性命。
瓊瑤非常清楚,對于平鑫濤如此追求生命精彩的人來說,寧可轟轟烈烈地活著,也不要凄凄慘慘地躺著。
2015年平鑫濤確診血管性失智癥時,瓊瑤曾問醫(yī)生:
“他最后會把他生命里所有的人和事都忘掉,是嗎?”
得到醫(yī)生的肯定答案后,她又問:
“他會最后忘掉我嗎?”
醫(yī)生說:“不一定。”
瓊瑤瞬間淚流滿面。
2016年,平鑫濤躺在床上,意識不清,呻吟不止,被診斷為大面積的腦中風,加上原有的重度失智,只能插上鼻胃管。
瓊瑤看到曾如此體面的愛人,如今只能靠這些管子“茍延殘喘”活著,心痛不已。
瓊瑤很早就想完成平鑫濤的心愿——拔管,但是平鑫濤的兒女不同意。
因為這個問題,瓊瑤一度失去了平鑫濤的監(jiān)護權(quán)。
又在病床上躺了幾年后,平鑫濤還是走了。
任憑一番折騰,最終也只剩下一句——永別了,我愛。
事實上,生命的最后階段,瓊瑤的快樂已經(jīng)很少。
那些名利財富,早就嘗過,索然無味;
那個一生牽掛,陰陽兩隔,毫無辦法;
身邊人因為她與平鑫濤子女對薄公堂,也對她頗有看法;
在這個86歲老人的心中,只剩下回憶,還殘留余溫。
可瓊瑤是一個一生追求摯愛與浪漫的人,世界已如此荒涼,如果要繼續(xù)留在那個旖旎的夢里,或許僅剩的唯一選項就是——
“翩然離去”。
向生而死,珍惜所愛
何為“翩然”?
就是沒有重量,沒有痛苦,輕盈地走。
這是瓊瑤的選擇,跟她的個性經(jīng)歷,密切相關(guān)。
就像一只永遠昂首飛翔的火鳥,當再也飛不起來,它選擇撞死在礁石之上。
這貫徹了瓊瑤的敘事美學。
然而在這里,我們還想說,瓊瑤的選擇絕不是生命最后時刻的唯一選項。
這兩天,很多人被瓊瑤的遺書所感動,似乎這樣的離去,成為了一個真理。
但事實并非如此。
恰如瓊瑤在遺書里對年輕人所講的:“千萬不要輕易放棄生命,挫折與打擊,可能是生命中美好的磨煉。”
她告訴年輕人要好好活著,活到她這個年紀,才考慮生死的問題。
而生命即將抵達終點之時,無數(shù)人也做了不同的選擇。
前陣剛剛?cè)ナ赖娜~嘉瑩先生,在步入晚年,知道自己時間不多之際,拍攝了紀錄片《掬水月在手》。
影片里,她記錄了自己充滿坎坷卻從未屈服的一生,也闡釋了自己的詩詞理念。
看破生死,卻沒有提前離席。
和金庸齊名的古龍先生,當年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之后,在醫(yī)院里和友人連續(xù)暢飲美酒3天,盡顯豪俠本色。
生命最后時刻,美酒還是美酒。
18歲的加拿大少年Harrison Gilks,在知道自己罹患重病后,他的選擇是給自己開出一份“遺愿清單”,肆意地去玩耍、登山、參加比賽。
還有來自美國的Norma奶奶,在查出罹患子宮癌后,奶奶選擇來一次精彩的環(huán)球旅行。
在旅程中,她看海豚、喝蜂蜜啤酒、打雪仗。
她說:“即便是人生最后一段時光,我也想活得精彩。”
還有我的好友Jackey,原本是一名軟件工程師。
在得知自己尿毒癥晚期后,他選擇的是為自己寫一部“自傳小說”。
他每天都會寫上好幾千字,寫完之后便發(fā)給好友們閱讀,和好友們探討。
“在生命的最后階段,我想當一回作家,體驗一下不同的可能性。”
所以,即便生命到了最后階段,也是有很多選項,很多不同的可能性的。
死亡固然可怖,但并非因為可怖,就一定要提前向它屈服。
時間是極致寶貴之物,只要生命之火還沒有燃盡,就還可以去尋覓不同的可能性。
生命本就是一場體驗,何必非要提前離場?
在沒有終局之前,誰能說不會再有彩蛋與驚喜呢?
理解瓊瑤,但請你,好好活著。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