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艙外》2024年9月刊
《艙外》
尊重 發掘 培養
《艙外》雜志創刊于2022年4月,由“高校科幻”平臺創辦,是專門面向高校科幻創作者服務的一本刊物。《艙外》寓意著不斷前行,去探索去尋找去想象。刊物定位為發掘、培養新人,幫助新人走在科幻創作的道路上,為中國科幻事業的發展輸送新鮮血液。每期雜志經過投稿、選送與編排,將為讀者們帶來故事、評論、圓桌會記錄等不同形式的文本,展現科幻創作、評論與交流的不同面,并通過“高校科幻”公眾號發布每期《艙外》的精彩內容。歡迎搭乘《艙外》,共同尋找漫長星際旅途中的思想光源。
SHORT STORY
青幻之星
孤注一擲
■ 作者 / 曹昕
遙遠的三角座某星團,一艘通體光滑的梭形巨艦正越過龐大的橙色恒星,駛向更遙遠的遠方。相較于鏡面艦體反射的耀眼陽光,環形艦橋舷窗中只透出一絲微弱的光來,顯得不易察覺。
透過舷窗,只見金碧輝煌的大廳中,一張黑曜石寶座矗立中央,椅背直達艙頂,其上端坐著一位頭戴兜帽,全身罩在寬松長袍,只能從長袍下露出的幾條干枯觸手看出年歲的長者,它用觸手敲打著座基,此刻的大廳彌漫著一股肅殺的沉默。
長者停止了敲擊,意念波的威壓瞬間傳遍了整個議事廳,座下眾人無不俯首。“什么叫做停滯不前了?啟程之前不是才引發過生物大爆炸嗎?”
眾人聞言,面面相覷,居前的首席研究員顫巍巍地答道:“啟稟大長老,您有所不知,藍星社會沉溺思想實驗與文藝繁榮,歌舞升平以致不思進取,方才使得整個社會現在都沒什么科技推動的起色。但我們的艦隊已經航行太遠,想要糾正他們的行為實屬鞭長莫及!還望您息怒!”
“都是借口!連最基本的力學都不能掌握,還怎么按時發展出星際文明?到時候母星系沒有足夠等級的文明傀儡,上位者只會追蹤我們的痕跡而來,真是如此,哼……船上沒有一個人能逃脫滅亡的命運!”
下一個瞬間,首席的面目突然扭曲起來,還沒來得及發出一聲痛苦的呻吟,便直接倒地不起,仔細看去,竟已是斷了生氣……
“這只是對你們的一個小小提醒,如果離開這片星系之前,還找不到合適的對策,我只能培育一批新的胚胎來接替你們了,懂了嗎?”
……散會后。
新晉的首席研究員呆坐在監控室,而它的同事們一個個抓耳撓腮,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如今距離太遠了,即使輝煌如它們文明,現有手段很難影響到藍星了,還像上次一樣投影過去?結果顯靈成了邪門的宗教起源,反倒是收獲了一大批瘋狂的信眾,對于科學進步適得其反……新首席一時也沒了主意,眼見飛船離恒星愈發遙遠,碩大的火球肉眼可見地坍縮為一只火炎果實大小,一如它們離藍星一般,一股遙不可及的無力感充斥著它的意念場……
就在這時,新首席的意念余波掃到了一臺監視儀,上面的畫面仍然鎖定在一位以當地文化而言略顯俊朗的白皮人類身上,這是它之前還是次席時,閑來無事當寵物一般觀賞的一個人類樣本,腦子很聰明,是重點關注的幾個種子選手之一。此時的他正靠著一棵很像火炎果的“蘋果樹”打盹,這是他日常的午休習慣,倒是沒什么特別……突然,某個億萬年前迷失在此的一粒宇宙靈光因子,穿透了數道能量護盾和厚達百米的船體,精準命中了新首席的脆弱腦核……
于是某個習以為常的午后,來自三角座的引力波信號經歷層層接力來到地球上,僅僅觸發了一棵蘋果樹的顫抖。
原文刊載于
《艙外》2024年9月刊
曹昕
貪嘴享樂的理工男一枚
曾留學芝加哥,一個實打實的“水”碩
喜歡讀書、打游戲(黑神話真的太棒了)
《艙外》動態 | LATEST NEWS
■ 創刊·征稿
■ 《艙外》2022年7月刊(總第1期)
■ 《艙外》2022年12月刊(總第2期)
■ 《艙外》2023年4月刊(總第3期)
■《艙外》2023年7月刊(總第4期)
《艙外》2024年9月刊(總第5期)
封面人物訪談錄:
宋釹帆科幻小小說專輯:
青幻之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