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姓,當代第四大姓,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劉姓人口為64,600,000人,占全國漢族人口的 5.38%,是中國最有影響的姓氏之一。
這其中,客家劉氏,劉姓人口最多的支系,也是客家人八大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粵、桂、閩、贛等省及海外,約有2700萬人。
在客家劉氏一脈中,始終流傳著這樣一條口口相傳的祖訓,無論走到哪里,要會背誦一首古詩,作為后裔認祖歸宗的憑借:
駿馬騎行各出疆,任從隨地立綱常;
年深外境皆吾境,日及他鄉即故鄉;
早晚勿忘親命語,晨昏須顧祖爐香;
蒼天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兒共熾昌。
這首詩的作者是劉廣傳。
每年正月十九、廿日,全國各地、海內外客家劉氏一脈會聚集廣東興寧,詠誦這首《勉子詩》。
劉姓祖地在河北。
關于劉姓的源流,最早可以追溯到帝堯時代。
帝堯原姓伊祁,生于丹陵,后又徙祁(今山西太原祁縣一帶),故被稱為伊祁氏。后又分出“伊”“祁”二姓。
帝堯生有九個兒子,其中最小的源明公,被分封到了劉邑(今河北省保定唐縣一帶),建立劉國。
后裔子孫以國為姓,為劉氏的開端,這里成為劉氏一脈的祖地。
劉氏得姓始祖在河南。
經歷18世,時間來到夏朝,劉國一戶人家生有一子。
據《左傳》記載,這個孩子很奇特,一生下來兩手掌中即有特殊的掌紋,形似“劉累”二字,家人以為吉祥,因此得名劉累。
劉累長大后,在豢龍氏族中學會了養龍,名聲很大,于是被夏王朝的第十四代王孔甲看中,專門負責馴養孔甲的四條龍,并被封為“御龍氏”,賜居豕韋(今河南省滑縣西南韋鄉)一帶。
后來龍死了一條,劉累為了處理掉,就把龍肉做成肉羹,充當野味獻給孔甲。
孔甲感覺好吃,還賞賜給劉累許多財物。
過了一陣,肉吃完了,孔甲還想吃,就找劉累。
劉累擔心難于蒙混,又怕孔甲怪罪,就帶著全家逃到了魯陽(今河南魯山)。
孔甲了解到情況后,并沒有怪罪劉累。
劉累終卒于今河南省魯山縣邱公城,葬于邱公城東北30米處。
入粵開基祖是劉開七。
劉開七,南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出生,原籍福建汀州寧化石壁村,河南宣撫使劉龍第七子。
宋朝末年,他出任廣東潮州府總鎮,舉家遷到嘉應州,也就是今天的梅州。
1208年,劉開七率兵前往興寧崗背平黃彥章之亂,不幸身亡。
人們把他葬在了曾經戰斗過的地方,也就是今天梅州興寧黃峰嶂下。
如今的興寧,梅州代管縣級市,位于廣東省東北部。
在興寧崗背鎮榕樹村,有劉氏總祠,堂號為“愛敬堂”,目前已知占地面積最大的單姓宗祠建筑物。
興寧《劉氏族譜》載:劉開七被尊為劉姓入粵始祖。
本文開頭,寫下《勉子詩》的劉廣傳,是劉開七公的長子。
廣傳公進士出身,曾任江西瑞金縣令,頗有官聲。
史料記載,劉廣川一共生了14個兒子、86個孫子、360個曾孫。他為劉氏一脈發展壯大做了大貢獻。
在《劉氏族譜》中,我們看到客家劉氏脈絡發展的這樣一段表述:“始于陶唐,顯于三代,著于春秋,盛于漢室,派衍中山,望著涿郡,積慶洛陽,蜚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