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路上》不像訪談,更像老朋友一起出發歷經世事后的短暫回望。
文|黎河
3位嘉賓,3次“在路上”的旅程,各自20分鐘的有限體量,一檔由李靜發起的全新紀實訪談節目《在路上》已在抖音播出三期。首季邀請了杜華、馮侖和鄧亞萍三位嘉賓,圍繞娛樂、經濟、民生和體育等熱點話題展開探討。
作為節目策劃發起人、主持人,同時也是一名創業者的李靜,以其獨特的視角和豐富的經歷,力求做到從視覺到故事再到精神層面的有效表達。節目官方抖音多個單支短視頻播放量超百萬,萬贊爆款短視頻超10篇, #李靜杜華母親視角解讀00后、#樂華大廈新晉打卡地標、#工作的動力源于熱愛無關班味兒、#鄧亞萍聊退役最不想做教練員 等話題沖榜抖音熱搜, #00后不是垮掉的一代#、#樂華大廈是杜華貸款買的# 跨平臺登上微博熱搜。這些令人共情的社會話題,在一問一答的訪談中帶來了驚喜與思考,吸引了每一位“在路上”的人們。真實的“萬鈞之力”,也正在撬動觀眾的無限共鳴。
曲高和寡,會推走觀眾
《在路上》中,李靜更想順其自然地聊天。
“我會忘記所有的訪問提綱,與嘉賓們輕松地聊天,這就是最真實的自己。”她認為到了這個年紀,沒有什么不可以說的,也沒有什么需要遮掩的。所以在錄制過程中,李靜經常與嘉賓們進行長時間的閑聊,但這種沒有提綱的“閑聊”反而讓她覺得更加舒服。
閑聊,也能挖掘出有力量的故事。作為當前中國最大的娛樂公司之一的老板,杜華無論是做什么都引人注目。在李靜看來,她身上那種“我行我素,堅持自我”的精神,在當今社會尤為難得。“她的故事可以展現出一個創業者在面對質疑和挑戰時,如何堅持自己的理念和選擇。”同樣地,鄧亞萍從多年前的乒乓球大滿貫運動員到今天多元的身份,李靜也從她的身上看到,“她沒有活在自己的過去,而是乘風破浪,不斷進步。”
馮侖雖然作為早期民營企業家的風云人物之一,他的與時俱進、風趣幽默,以及與年輕人分享創業經驗的熱情,都讓李靜為之動容。“馮侖先生并沒有活在自己的舒適圈。”李靜感慨道,“他敢于嘗試新的領域,接受新的挑戰,這種與時代共進的精神,正是我們想通過節目傳達給觀眾的。”
節目可能只有二十分鐘,但節目錄制更換了三個場景,攝制組跟拍了整整一天,讓李靜與馮侖充分的交流;鄧亞萍也做過多次主持人,她詫異李靜在不經意間把她的心里話都“套”出來了。正因如此,李靜認為這是自己主持功力的一種升級。“我現在更加注重用松弛感去采訪,這更能讓嘉賓放松,更能捕捉到他們真實的情感和故事。”
“無論是名人還是普通人,我都想讓觀眾感受到他們是如何從最初的日子一步步走過來的。”李靜回憶起自己在做《超級訪問》和《非常靜距離》時,常常回到那個夢開始的地方。正因為有了這些感同身受,李靜才強調更重要的是,“作為采訪者,不能怪被采訪者給你什么,而要看自己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如果我們變得曲高和寡,那么得到的也就會離觀眾漸行漸遠。”
更自由,才能做更有意義的事
“我是個主持人,但我也是個創業者。”
20年間,李靜幾乎每天都在解決問題,聽到的也多是“壞消息”。不管是創業初期憑借《超級訪問》走出困境,還是涉足商界創辦樂蜂網成為“商界木蘭”,她從未停止前進的腳步。
由于自身的經歷,她才相信無論是大學生就業還是職場人士,人們都需要一種鼓勵。“創業者就是在路上,一直在解決困難、面對挑戰。但我們需要相信的力量,需要勇氣。”
她坦言自己曾經面臨過許多重要的選擇,而這些選擇往往關乎公司的生死存亡。有一次她做出一個決定,讓公司得以繼續前行,否則可能就會面臨破產。她回憶道,“很多人認為我那時做出的決策是智慧的,但那其實是因為我的恐懼。”
正因如此,節目中的李靜幾乎毫無顧忌地分享自己的故事,這種真誠也讓她與嘉賓之間建立了深厚的信任。“但他們為什么會跟我說這件事呢?”李靜思考著,“我想是因為我分享了我在創業過程中的真實經歷,讓他們感受到了我的真誠。”
上個月,李靜的一條“減肥視頻”火了。她通過個人社交平臺發出了減肥多年的經歷,從最胖時期的160斤瘦到如今105斤的故事。為了讓自己有健康的身體,也為了更好的工作,李靜開始一邊看書學習,一邊嘗試各種減肥的飲食方式,并搭配著各種的運動。她認為保持健康、活力四射的狀態是可能的,即使進入了更年期。
“我想成為一個榜樣,”李靜說,“我想告訴大家,即使到了50歲,你仍然可以像李靜一樣充滿活力和光彩。”當李靜站在30歲的人生節點上,她已覺得相當自由。但到了50歲,她感受到了真正的自由降臨。
“自由是選擇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被迫做某事。”近期,她也計劃推出紀錄片《看不見的更年期》。面對這樣一個頗為敏感的議題。李靜坦言,很多人羞于面對,甚至缺乏基本認知,所以決定拍攝一部紀錄片來揭開這個話題的面紗。她希望通過這部紀錄片讓中國女性知道,更年期不是人生的終點,而是新生活的開始。“這對我來說是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她堅定地說,“這就是我說的自由和任性,但同時它也承載著意義。”
當談到做節目的心態時,李靜表示自己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有不同的心態。第一階段是勇敢的探索,第二階段可能會因為經驗和責任而有所束縛。但到了第三階段,很多事情都經歷過之后,反而可以更加自由地去做一些過去從未嘗試過的事情。
“因為輸得起了嘛。”她笑著說。
真誠就會有好內容
隨著世界的去中心化,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內容的創造者和傳播者。
“如果你上來就把自己定位成專業的訪談者,那你其實就已經輸了。”李靜她回憶起自己剛進入主流媒體時,手持話筒和攝像機的場景,那時的她備受羨慕。但現在,每個人都可以隨時拍攝、剪輯并分享自己的故事,主持人那種絕對的“專業”優勢已經不再了。
越是競爭,她越有挑戰的樂趣。無論是在抖音上推出《在路上》,還是運營自己的社交賬號,她都將自己視為一個新人,認真學習研究內容、流量和玩法,認真回復每一條用戶評論。“我是個不斷改變、不斷前行的人,這讓我能夠采訪不同年齡段的人,從50后到00后。過去的經驗雖然有一定幫助,但最重要的是對人性的理解和對對方感受的把握。”
現在大家想看的到底是什么?輸出的內容能否與當今的觀眾產生連接?李靜的反問拋向自己,也拋向所有的行業從業者。“我們不能假設今天的年輕人就必須吃‘垃圾食品’,就得看‘快餐’。”李靜認為,應該反省自己能否滿足用戶的價值,如何做到內容既不能過于老派,充滿“爹味兒”和“媽味兒”,也不能簡單追求低俗和無聊。
雖然用戶的時間有限,但他們會為有價值的內容停留。信息碎片化時代,《在路上》為用戶帶來了更多新鮮元素,如完全不同的敘事、連續性更強的內容等,讓節目的傳播力也能得以較大提升。而李靜與抖音這些新鮮嘗試,相對于傳統的短視頻內容,在專業質感上又有所升級,讓碎片的內容開始具有更多深度。
在這個人設遍地的時代,真誠永遠是最珍貴的品質。她以歸零的心態,勇于改變和嘗試,努力將所謂有營養、有質量的內容以受眾更能接受的方式表現出來。
事實上,李靜的故事仍在繼續。她也透露了關于《在路上》的新計劃。“我們會關注那些值得被采訪的人,無論是大名人還是年輕人。”李靜表示,內容形式非常開放,只要覺得某個人的故事值得分享,就可能成為節目的嘉賓。
“人生的路沒有最好的決定,只有不差的決定。”這種開放的心態體現在節目的制作上,也同時有了更多自由探索的可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